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正>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十七岁时曾说过:“人是一个秘密,必须识破它,如果为了识破它需要整个一生,也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我要探索这个秘密……”后来他以毕生的创作实践了这一誓言。因此,当他晚年总结自己创作历程时曾自豪地宣称:“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这并不正确,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也就是说,我描绘的是人的内心的全部深度。”这话道出了作家一生所从事的文学创作的宗旨,即探索人的秘密。鲁迅曾称他为“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  相似文献   

2.
近来,在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周恩来旅欧期间革命活动和思想时,一件历史材料引起我的极大关注。它就是《关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特殊职务议案》(以下简称《议案》)。这个《议案》根据旅欧共青团所处的环境,指出他们除去青年团中应做而为他们所能做的职务外,更有三项特殊职务:首先是“接触欧洲的共产主义实际运动,考察学习并介绍其活动方法”;其次是在旅欧勤工俭学生和华工中“宣传主义、吸收同志”,《议案》把这一项确定为“最要目的”;第三是“努力反对惑人思想的宗教”和“与无产阶级少年利益整个相反的中法教育组织”,以“清…  相似文献   

3.
李匡夫  王巧林 《东岳论丛》2000,21(5):115-117
《吕氏春秋》一书的根本宗旨是一个“治”字。它全面吸收前人的社会治理思想 ,融汇贯通诸子百家的观点 ,形成了关于治国平天下的三个“理论群”。其一是治理总纲 ,主张“治天下之要 ,存乎除奸 ;除奸之要 ,存乎治官 ;治官之要 ,存乎治道” ,要治理者不纵欲、不妄作 ,顺应天地自然无为、公而无私之道 ,建立起稳定恒久的治理秩序。其二、其三分别是“治人”和“治物”理论 ,主张“治人先于治物 ,治物本于治人” ,无论管理士、农、工、商 ,千行百业 ,必先建立起对人管理的有效网络 ,进而再把“治物”目标纳入“治人”的网络中去。这些思想今天仍有明显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人的思想是什么?在思想理论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各自的活动领域对它进行论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一)“思想即理性认识”①;(二)精神即思想②;(三)思想即意识③;(四)人的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④。从上述种种见解我们不难看出如下问题:(1)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与思想直接等同;(2)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三者不分;(3)思想是“反映”等等。这些相互混同和替代,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概念理解的模糊,也反映了人们对人思想本质认识的偏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思…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批判地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求真务实”、“实事求是”、“气化日新”等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批判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观和辩证法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挖掘并弘扬了民族精神,使江泽民思想理论极具民族品格;他还批判地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党建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从历史的深沉视野中客观地发掘“人”的历史发展规律,在塑造“人民”概念的过程中,对“人”的本质予以理论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形象”进行部分吸收与主动转化,在奠定“人民”主体性的同时,赋予“人民”以身份属性与集体属性,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之“人民”概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通过“人的本质”揭示了“权利”的本源和主体,即“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理论产物,是结合中国的现实实践并突出关怀“人民”的重要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现实要求,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理论的实践反馈。中国的人民之权利建构应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为依托,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要依归,确立生存权与发展权的价值先导性地位,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权利话语体系,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彻底实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二是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三是人是否应该“面对死亡而生存”.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魂不灭论出发,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这场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意”概念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词语之一。区别于古典时代,严复以诠译方式对“意”概念的哲学内涵做了新阐发。其中涉及三方面内容:一是在意我关系上强调“意”为心之主,并借此以“积意成我”的思想对“万物皆备于我”进行新阐发;二是针对意之运行过程,严复分别考察了觉、感、情、思、志之间的关系,描述了一个复杂多元的意识活动过程;三是对意志与行为关系问题进行分析,指明人之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合。志为行动之开展提供意义与方法,而事意味着行动得以开展的客观要素,完整的行动过程是志与事之统一。严复对“意”的诠译激活了中国传统中“意”的概念,同时为中西哲学之融通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庄子思想中物我齐一观点是对人性的庇护,使人的心灵在乱世能够保持一种纯朴自然状态。本文以拉康欲望理论汇通庄子物我齐一思想,以期管窥庄子物我齐一思想的无意识心理内涵。儒家“克己”和庄子“无己”思想的区别在于儒家强调人向社会整体的皈依,庄子则追求人向自然整体的融合。只有用“无己”的方法达到人与世界的物我齐一,通过人向自然整体的回归才能更好地维护人的淳朴本性。  相似文献   

10.
赵荣波 《东岳论丛》2006,27(3):150-153
《易传》是公认的最早也是最权威的解读《易经》之作,除了对《易经》的思想继承和阐发外,还大量吸收了战国时期以儒道为主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易传》中的“君子”观念继承了孔子思想,又结合易学中的“时”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其“圣人”观念既受到老子的影响又与老子相异。由此,《易传》中反映出较独特的关于“人”的智慧。  相似文献   

11.
刘杰 《理论界》2023,(8):15-22
人的本质问题一直是哲学史上的核心问题之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认识是一个逻辑演进的过程,先后经历了萌生、形成和完善三个时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人本前提、内涵、路径三个维度实现了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全面超越,即“现实的人”取代“自然人”、“社会关系的总和”取代“类”本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取代“宗教异化”,并指出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人的本质在于现实性、社会性和历史性。新时代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今年,我室的科研任务十分繁重,有的課題六月底就要求完成,时间短,难度高,但是任务必須完成。在这种形势和任务的面前,科技人員的思想面貌究竟怎么样呢?有些同志有“一讀”“二等”“三模仿”的思想:“讀”,就是要在资料讀全了再走出办公室;“等”,就是等最新的設备来了再动手干;“模仿”,就是資料  相似文献   

13.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是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探索的马克思主义新课题.在我党80年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正确地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两个部分;邓小平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形成了吸收利用资本主义的重要思想;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我党在新形势下进一步认识资本主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印发不久,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就召开今天这样一个会议,请大家交流学习《纲要》的体会,非常及时,非常必要。这不仅对社科理论界的学习研究是个促进,对全市的学习贯彻也必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刚才,几位专家的发言都很好,我听后感到很受启发。最近,中央政治局先后两次讨论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问题,并作出了总体部署,其中有三个大的举措:一是印发《纲要》;二是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三是召开“三个代表”重要…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在哲学发展历程当中最为重要的贡献在于其确证了主体性的“我”的独特地位——不仅证明了“我思”之不可动摇,并以此为基石证明了“我在”.然而无论“我思”还是“我在”都是我的存在状态,因此“我”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于“思”与“在”的更重要的地位.笛卡尔究竟在何种意义上使用“我”这一概念,究竟是个体的自我意识还是整体的人性观念,这一问题关涉到如何理解笛卡尔及其对哲学史的思想贡献,本文试对此问题做出理解.  相似文献   

16.
论毛泽东对制定“五四宪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在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的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 ,全程参与 ;二是在理论上确立了立宪的基本原则 ,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思想 ;三是毛泽东的宪法思想也是“五四宪法”的思想资源。可以说 ,毛泽东既是这部宪法的“总监制人” ,又是这部宪法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17.
关于先秦历史上楚人的族源问题,两千多年来各方面人士说法不一。或说楚为“蛮夷”;或说楚为“苗蛮集团”;或说楚为“南蛮”;或说楚为“荆蛮”,“楚人是夏时三苗族的后裔”,“楚属三苗”;或说“楚人与三苗的先祖是同源的”;或说“楚人的先祖很可能就是三苗”,和楚王同族的“屈原可能属于苗族,他是精通并吸收了华夏文化的第一个苗族文学家”。歧说纷杂,莫衷一是。这个问题涉及先秦史上华夏族人的历史、楚国的历史、三苗和苗族的历史,以及有关部族或民族相互混融和形成的历史,事关重大,故略抒己见,以就正于博学通人。  相似文献   

18.
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创始人,由于他们各自走过的学术道路不同,对佛教理论的研究和取舍也各有长短,因而在吸收和批判“佛性说”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同的态度和风格。对于这一点,二程虽然心照不宣,从未公开他们之间的分歧,但已经在南宋以后朱熹与陆王学派的斗争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说:二程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确定了理学思想的基本格局。二程之间的不问点,只是理学内部的两种倾向,作为整个理学体系来说,是由二程在以儒学为骨干、兼收佛老思想的前提下,共同完成的。 一.在“性即理”命题上对“佛性说”的吸收与批判 佛教各宗派对“佛性”的解释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来看,“佛性”具有三个特征:(一)它是宇宙一切法的本源;(二)“佛性”包含在一切法中;  相似文献   

19.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自古以来就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什么“有生而知之者”,“人的良知良能”,”赋观念”;“万物皆备于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等等。这些说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说,人的正确思想和知识,是从天上来的或是人脑所固有的。就是说,不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些说法都是反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人的正确思想,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脑中所固  相似文献   

20.
<正> 一我常常这样想:孔子思想、儒家思想,这么庞大的体系,垂这么久远的影响,难道它像地下泉水,突然冒出来的吗?恐怕,还是像长江大河,上流有个源头吧。这源头,按朝代段落,就是夏、商、周;按古文献,就是《诗》、《书》、《易》。孔子说:“周监乎二代,郁郁乎文哉”;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孔监乎三代,郁郁乎文哉”。孔子正是批判综合了“三代之英”,才形成了他的“大道之行”的思想的。以上的话,使人听来会有“行空”之感,那么我们就试验着落到实处吧。我找到了《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