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正清曾用"传统与变迁"去概括近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其实该术语也适合清代中前的中国社会,尤其适合康乾盛世下的宗藩体制.就该体制而言,在西力东渐下,至清代中前期已发生着渐变.它不仅体现在体制的意识之变、制度之变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运作方式转变方面.虽然这些变化既无法根绝中国传统宗藩体制的弊端,也不可能与传统相决裂,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却促使了清代中国从传统的"天下一统"向近世"国家统一"发生转变,并为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国家之形成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2.
道、成、同时期是各殖民势力对中国属国进行染指的重要时期.随着暹罗、苏禄、缅甸、琉球等属国日渐被各殖民势力所染指,清朝旧有的属国体系渐渐丧失.几乎与此同时,清朝本土也开始遭受着各殖民势力的侵犯.这一危机不仅导致了"天朝"独尊的法理基础在西方、日本面前基本丧失,而且也导致了中国传统宗藩体制开始瓦解.此后,晚清时期清延借近代条约体制对中越、中朝等宗藩关系的强化,则只能说是在有限的属国范围内对这一传统体制的一种补救和改造.  相似文献   

3.
超越意识与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使超越意识应运而生。超越意识是人们对现实事物发展在观念上进行突破、扬弃和飞跃的精神活动体现。它具有现实性、自主性、变革性和无限性的特点。超越意识是政治发展的先导。政治发展研究源于西方,是为发展中国家走西方道路设计模式的。抽象地接受和运用西方政治发展理论是不对的。正确的理解是:政治发展是一个国家或社会面对变化着的国际国内形势,结合国情社情,选择适合于己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从而不断地向富强、民主和文明的社会迈进。研究超越意识与政治发展的核心是现实政治发展的对策问题。在国内外现实政治发展中,中国需要运用国权意识、互利意识、利益意识和发展意识来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4.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朝关系在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双重秩序下演进。清政府开始在中朝宗藩关系中策略性地引入国际法:既以条约不可违犯的国际法规范遏制日本对朝鲜的野心,又利用某些自然天成的自然法学说来强化宗藩秩序的天然理性。尽管宗藩观念与国际公法在属国、主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清政府却对国际法有意误读与取舍,实现宗藩关系的自适性调整,主要体现于:运用国际法的均势理论建构朝鲜半岛国际均势;通过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塑造朝鲜二元国际身份;按属国体制建立朝鲜近代驻外使臣制度。总体而言,宗藩体制引入国际法,以维护中国宗主国身份和朝鲜附属国地位为依归;宗藩关系对国际法的利用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屡屡在国际法的支援下实现因应调适。宗藩体制与国际法的繁杂关系,展现了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国际关系冲击的本土立场和向近代外交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当代,公民意识应包括国家意识、主体意识、群体意识、法律意识、公德意识等主要内容。大学生公民意识在个体之间表现出了明显差异性,在个体身上又表现出了矛盾性和不均衡发展的特点。影响大学生公民意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起反作用的主要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道德失范现象以及西方腐朽文化等。对大学生公民意识进行理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适合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明治维新前后,被迫打开国门的日本,感受到欧美列强压迫的社会各阶层,在民族危亡的抉择面前,由忧国意识产生了攘夷思潮。在这种思潮推动下,传统的"藩民"意识迅速转变为"国民"意识。人们对自己与外来民族的不同种属产生了一种普遍的认同,这种认同导致了日本民族意识的觉醒。在排斥外来势力侵略和对抗欧美列强的共同意识支配下,萌生了对自己祖国的情感,从而逐渐形成了近代早期的民族独立意识。  相似文献   

7.
人民警察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需要公民给予协助而不能的事情经常发生。这种现象反映到人们意识层次可概括为公民助警意识不强。这尽管有公民自身的原因,但它的实质是警民之间缺乏和谐的信任关系所致。要扭转这一不良状况,必须从转变思想意识、提高人们安全感、重塑警察形象、建立多种警民互动平台四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8.
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概念。本文以现代社会生活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融通为切入点,剖析了当前人们在理解上的偏颇和不足,试图以全新的视野和独特的角度重新阐述三者之间的关系。论文指出,意识是人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意识,依次形成自然性意识、社会性意识和自我性意识。只有社会性意识才是社会意识。意识形态和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把握这种关系以保持二者之间的合理性张力对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特征,基于其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的强烈的时代意识.这种时代意识,既表现在他对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形势的科学把握,更表现在他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并据此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战略.  相似文献   

10.
道家法律思想以其对自然法的无限崇尚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值得注意的是,以"自然"、"无为"的观念为理论基础,道家的法律思想还孕育了最初的"民间法"意识.这种民间法意识表现为对国家法权威的否定和对民间法治资源的肯定.道家"民间法"意识的产生,是道家区别于其他理论流派的显著特征,也与道家所处的文化、时代背景有重要的联系.道家的"民间法"意识,对当今的法律理念、法学研究等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庄子悲剧意识及其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继民 《中州学刊》2001,(4):112-116
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缺乏西方式的悲剧精神,却具有庄子式的悲剧意识.庄子悲剧意识不同于西方式奋斗、挣扎的悲剧精神和基督教的"救赎”,而是通过"忘”来"体道”.这是一种高级的"自欺”.正在现代化的中国要走出这种"自欺”,去勇敢面对人生的真实并在现实生活中承受它.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文化中生态旅游意识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旅游意识是人们生存和休闲时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系统的精要之一。主要表现为:生命为根本的生态旅游伦理意识、"天地人合一"的生态旅游审美观、自然美为审美最高准则的审美观、"取之有度,用之以时"的生态旅游开发意识以及人与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旅游观念等。探究传统文化的生态旅游意识,对于充分挖掘生态旅游意识的功能,厘定生态旅游发展原则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与真理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玉整 《学术界》2005,(1):106-114
本文认为 ,真理意识是人们对于真理的态度、观念、信念等等心理品质的集合 ,是人们对于真理的自觉。在网络时代 ,一方面真理意识出现了分裂 ,表现为真理虚拟化、瞬间化、点击化、程序化、克隆化、片段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同时 ,真理意识也出现了整合 ,表现为真理无界化、契约化、群体化、管理化、实践化、社会化和整体化的特征。这种真理意识的分裂和整合实际上是同一个真理发展过程的两个方面 ,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正视这个过程 ,对于我们理解网络时代真理生成、存续、运演、发展和拓展的轨迹 ,在更加广泛的意义上理解真理的意义与价值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康乾年间中琉宗藩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藩体制是传统社会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世界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但它却包含着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其中朝贡贸易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文从经济角度出发,对康乾盛世下中琉宗藩贸易进行考察,通过对宗藩关系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康乾盛世下中琉宗藩贸易的动机分析、中琉贸易的内容分析等方面来考察这一贸易体制在维系清代时期中琉宗藩关系中所起的作用,同时考察这一宗藩贸易体制在运作中所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卞之琳是我国现当代诗坛上较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可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其中,时空感受和相对意识在其前期诗歌创作中比较明显而突出。具体说来,时空感受表现为:将短暂人生与永恒的时间相对应,感叹时间的流逝、人生的短暂;穿越古今,索古思今。而相对意识则体现在对主客观事物的相对关系及存在与知觉的相对关系的表现上。这种时空感受和相对意识集中表现了他对人生苦短、时光易逝以及对世界万物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江西社会科学》2016,(11):16-22
法治国家意识应成为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法治国家意识,需了解法的国家属性并理解它的含义。如果仅仅单向度地强调法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可能会导致误读国家至上而忽略法本身的功能。任何组织和个人要按照现代国家治理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要求,树立法来自于国家的基本意识、产生于国家的认同意识、等同于国家的整体意识、维护法的权威就是维护国家尊严的核心意识。切勿将主体和工具的关系套用在国家与法的关系上,这样只会歪曲或偏激地理解法的国家属性。在现实中正确树立和增强国家意识,将对国家的热爱转化为对法治国家的热爱,将对国家的捍卫转化为对法治国家的捍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家兴,法治也兴。  相似文献   

17.
坚船利炮打破了(家国)天下传统,伴随着民权革命的轰隆雷声,子民观念逐渐被国民意识所取代。孙中山对皇帝思想终生批判,然而对于国民意识的内容却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辛亥革命之前,他对中国国民作为共和国民抱有乐观,革命遭受挫折后再次思考国民意识。他的国民意识以近代西方概念符号为外表,然而其内容却来自中国传统道德体系,并且在行易知难学说中,认为新国民意识的制度性训练只有通过革命党训政才能实现。孙中山的国民意识观念反映出其话语符号与实质规定的内在紧张,这种内在紧张或许是近现代思想家的本土性话语的显示。  相似文献   

18.
朱学忠 《江淮论坛》2002,(1):109-113
本文从一个角度论述唐代士人的进取意识和公关意识。唐代由于国力的强盛和开明的国策,士人们与以前的墨守成规的文人相比,普遍具有报效国家的进取意识,士人们走出书斋,漫游交往名流贤达,借以扬名播誉,因此,在进士考和文人们的交往活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带有公关意识的干谒诗文。士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学,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塑造了身身的形象,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我国的出版体制面临着深层次的改革,出版社的运行机制面临着全方位的转机,作为出版社的主体力量——编辑也由传统意义上被动的“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内涵开始注入新的底蕴,即走入图书市场,主动策划组织“双效益”图书.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编辑的市场意识的内涵,并对编辑如何强化市场意识,正确处理市场意识与“两个效益”的关系,在激烈的图书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季中韩宗藩关系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对外关系史上,传统的宗藩外交制度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近代西方外交法则东来以前,中国以传统的宗藩外交,维系着亚洲大部分地区,中韩之间的宗藩关系,正是这种传统外交最典型的代表。一、明清之季中韩宗藩关系的立续及其文化动因明清之季朝鲜王朝与明、清两朝先后建立了关系最密切、制度最完备、时间最长久的宗藩封贡关系,成为透视中国传统外交的最具典型意义的范例。朝鲜王朝(1392~1910)同中国建立宗藩封贡关系始于明朝洪武二十六年(1393),这年正是李成桂集团以李氏王朝取代高丽王朝(918~1392)的第二年。李成桂原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