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故事新编》是鲁迅晚年贡献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又一伟大文学作品。《故事新编》所营造的极度错裂与充满冲突的空间形态,是作为启蒙者的鲁迅对其个体生命在社会存在状况体认的结果。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得《故事新编》在审美精神上具有荒诞与冷硬、沉郁的特点,而它的人物塑造也显示与一般历史小说完全不同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2.
《故事新编·起死》篇从创作来源上看,实际上是鲁迅先生对古代"庄子与骷髅"母题的重构,又揉合了现代风格改编而成的。《故事新编》中"庄子叹骷髅"情节框架则主要来源于清代小说《续金瓶梅》,骷髅复活、恩将仇报情节是两部作品的相同之处。鲁迅《故事新编·起死》不仅有着多重隐喻的故事内涵,而且增加了荒诞的情节与人物,成为"庄子叹骷髅"故事母题的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3.
《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铸剑》突显了复仇精神。对《故事新编》复仇形象的分析,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能够探照出复仇对于鲁迅独特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5.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叛人所共识;但作为一个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文化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他的《故事新编》全部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是对英雄传说、先哲故事稍加点染而成的“新编”。八篇小说广泛涉及了对现代知识分子影响深远的各类古代先人,其创作历时13年,可以说,《故事新编》中融入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知识分子现实姿态的认识。本文通过对《故事新编》的解读,阐释鲁迅复杂的文化心态,展示其独特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6.
《故事新编》的历史主题选择,在相当程度上诠释了鲁迅作为启蒙主义者悲剧性的内心世界.在严峻的现实环境中,鲁迅承受着巨大的困扰,从而导致精神与理想、爱与恨、拯救与撕裂等多种情结全方位的撞击,并逐渐实现个性化的心灵返归.《故事新编》以其文本上的悲剧层流,真切而伤情地圈结了鲁迅寻求精神家园的终极梦想,以及这种梦想破灭后最沉重的人生晚境,神和英雄相继倒下,人格面临重新定位.小说包容着一种深邃的历史穿透力和一段复杂的生命体验过程,而这正是《故事新编》的灵魂,也是本文探讨的重心。  相似文献   

7.
尽管文学理论家们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差别明辨得一清二楚,文学理论教科书也对此作了清晰的表述,但在某些特殊文学作品面前,这些放之一般文学作品而皆准的理论也会变得苍白无力。鲁迅的《故事新编》就是这样。有的同志认为:“从《呐喊》、《彷徨》到《故事新编》,鲁迅运用的创作方法和艺术概括手段,基本上是一致的,持续的,没有什么大的变动。”他们认为《故事新编》是革命现实主义的作品。还有同志认为:“《故事新编》在塑造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1926年重新实施《故事新编》的写作计划,首先写的是什么?是《奔月》,还是《眉间尺》?本文以为廓清这个问题是研究《故事新编》中构思发生变化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崇高美的角度,考察了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英雄悲剧的类型,揭示了英雄悲剧的深层意蕴和美学格调,得出“《故事新编》表现了贯穿鲁迅一生的英雄情结与悲剧意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试论《故事新编》的“虚妄感”徐顽强《故事新编》的创作历时“足足有十三年”①,对于鲁迅这位独特的精神个体来说是一个很奇特的创作现象。因为鲁迅的创作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自我超越”的过程,小说——散文——杂文,随着现实的急剧变化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  相似文献   

11.
运用比较文学中的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神论的角度对古代神话中的人物与卡夫卡的神话故事和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人物做了比较,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生存困境,从而使人们看到了现代人的卑微、平庸和渺小。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故事新编》共收故事8则,即:《补天》、《奔月》、《理水》、《采蔽》、《铸剑》、《出关》、《非攻》、《起死》。[1]如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所说,都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从动手写作(1922年)到结集成书(1935年),先后经历了13年。从创作方法上来看,作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第一篇作品《补天》是“从认真陷入了油滑的开端”,此后7篇“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油滑”是《故事新编电作上前后贯穿一致的地方,也正是该作品引人注目之处。什么是“油滑”?油滑,即圆滑、世故、不诚恳,用在创作中是指将…  相似文献   

13.
塔哈·侯赛因的《山鲁佐德之梦》与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重视从多个层面对神话人物进行塑造,并在其中凝聚作者的哲学、政治、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使神话形象言其所不能。这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点,而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却大相径庭。利用神话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在鲁迅和塔哈·侯赛因的笔下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正是源于两位作家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是了解鲁迅后期创作和思想的重要资源,《故事新编》的“新”与“编”就内含着作者的创作取向和思想特质。具体而言,《故事新编》的“新”包括情节和主题的新变;从神话向小说的转变、间接与隐喻手法的采用、主观化和心理化的大量介入等艺术特征的新变;价值观上的民间立场取向等几个方面。此外,《故事新编》的文章创作时间与文集编排次序的不一致,反映出鲁迅创作思想的前后变化。  相似文献   

15.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继《呐喊》、《彷徨》后的第三部小说集。这部小说集不同于《呐喊》和《彷徨》,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作者将现代生活细节大胆地引入历史故事。“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对鲁迅先生自己提出的《故事新编》里的“油滑之处”应如何理解,关系到对整个《故事新编》的理解和评价。本文就此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鲁迅有一本小说集叫《故事新编》,作品多数是在“博考文献”基础上,“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暴露和讽刺现实。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一生都十分关怀中国女性的解放以及前途道路问题,他的这一思想在《故事新编》中也有明显的体现。鲁迅重塑了历史中的女性形象,寄予了他对母亲、妻子、少女这三类人物的赞扬与批评。鲁迅塑造了他心目中的中国女性的形象,也指出了中国女性应该消除自身存在的某些劣根性。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故事新编》既不是历史小说,也不是讽刺作品,而是将现实成分嵌入历史题材的后现代主义边缘本。生活于极端贫穷落后的中国的鲁迅,写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故事新编》之所以具有后现代特征,其根源在于:(一)鲁迅与后现代主义具有相似的历史观;(二)他们处于大致相同的生存困境中;(三)从共时的、艺术倾向的角度说,中国古代小说与后现代主义本存在着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
《故事新编》研究热点集中在体裁归属、艺术技巧、"油滑"问题、现代性与传统等,其中体裁归属和对"油滑"的评价堪称难点。创作时间跨度达十三年,《故事新编》是惟一在写作时间跨度上几乎涵盖鲁迅整个创作生涯的小说集,不同时期的精神状态及其动态的主体精神过程是不能忽视的存在,之前的研究疏于对这一维度的考量。"油滑"贯穿《故事新编》创作的始终,是解开诸多难题的入口,要在鲁迅动态的主体精神构成中来把握,需要我们对于鲁迅的精神与文学历程有一个更为深入、细密和具有整体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始终滞后 ,因此 ,对其研究历史及发展的梳理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这一过程 ,充分肯定了 90年代着眼于《故事新编》的独创性而形成的前景可观的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的研究 ,意在揭示 ,《故事新编》研究从游离于鲁迅创作研究体系之外到进入而得到发展 ,再从这一研究体系中剥离出来 ,确立切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基础与框架而获得深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