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电子政务实施政务公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以及电子政务对政务公开的重要性、必要性进行剖析,进一步对如何利用电子政务在我国实施政务公开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信息化的重点建设项目。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对政府组织、公众参与政府决策、政务公开、政府效益评估等产生了重大影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政务信息化共享建设的研究还处在初始阶段,诸多方面的问题的存在和不断发展的需求,使得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意义深远,也就成为我选题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3.
论我国电子政务的宏观架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的政务信息化建设,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办公业务网、办公业务资源网、公共信息网和办公业务信息资源库的科学架构,网上报税、网上采购等正在实施,虚拟的电子政务体系在我国已初具规模。今后应加快改革,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在电子政务环境下应对网络舆情时存在许多问题:对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能力不足,政府网站在网络舆情引导和控制方面的作用不大,如政务信息公布不及时,更新速度缓慢,在线服务功能发挥不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从服务型政府、政务公开、新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提出应对网络舆情的策略:兑现服务型政府承诺,积极引导网络舆情;切实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政府信用及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政府信用的重要性和当前中国政府中存在的某些信用问题及原因,从建设规范政府权力的法律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透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提高公务员素质4个方面提出当前中国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在我国发展迅猛,政务微博顺时而生,成为我国政务传播开放体系的先行者。我国的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和网络谣言治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其运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不断更新,政府要构建WB2.0时代政务传播开放体系就要适应社交媒体"话题"模式,合理布局定位各类社交媒体在政务传播中的作用。同时,政府要塑造体制内网络红"V",破除网络谣言,引导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7.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准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子政务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化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发展电子政务的成功经验,分析了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并且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提出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实现政务工作的高效、公开、准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制约因素,并认为: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电子政务的重要性,采取以应用为导向开发出高水平网络产品,并注重网上内容动态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电子政务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为了加强公共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转变政府职能,进而加大各国信息公开力度,所以建立一个高效快捷的政府,使信息化技术得到充分利用,进而推动世界各国政务协同合作是当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信息化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社会转型的一种趋势,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既是一种新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利与弊都在一念之间。本文对我国电子政务安全现存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政务公开是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关系政府施政的民意基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公众对政务信息公开的需求与日俱增,政府管理面临着监督和挑战.文章分析政务公开体系的构成要素,梳理我国政务公开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效,针对目前体系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完善政务公开体系.  相似文献   

11.
多层次电子政务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构建某市的电子政务系统,实现基础信息共享,探索数据共享与交换机制,并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政务工作的科学化与高效率,阐述了在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如何建立一个以消息系统为基础,以门户系统、工作流和数据集成为核心的多层次电子政务平台的构架,并对其实现技术进行了研究。该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必将推动政府信息工作的建设,为电子政务系统的深入推进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电子政务是国家信息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它的发展对转变传统的政府治理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效率、政务公开透明、勤政廉政建设、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电子政务是行政管理领域新兴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对责任政府的政府组织、公众参与、行政公开、服务理念、效益评估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责任政府理念下,必须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才能更好的构建责任政府,由于这一问题意义深远,也就成为我选题的根本缘由.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农村乡镇政务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政府政务公开的重点是乡镇政务公开。推行乡镇政务公开必须明确政务公开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必须建立健全政务公开的领导制度 ,必须抓住政务公开的核心 ,必须完善政务公开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14.
建立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是贯彻中央要求,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需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优化发展环境的需要;是构建惩防体系,实现源头治理腐败的需要。南京市白下区经过多年的努力,在构建"权力阳光"机制方面成果显著:完成了对行政许可事项的全面清理、有效加快了电子政务建设、建成了一流的行政服务中心、构建了有效的行政权力信息监控系统,并完善了保障权力阳光运行相关制度。但也有需要进一步提高的方面:如信息公开内容不够规范、信息公开职责不够明确、少数部门业务系统未能有效整合等。要进一步完善"权力阳光"机制可采取如下措施:如进一步突出功能,深化应用;进一步明确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程序;进一步加强监督与考核等。  相似文献   

15.
政务公开、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 ,是当前的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在实践上进展迅速 ,在理论研究上不断升温。本文就政务公开概念上的争论 ,政务工作透明度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我国当前推行政务公开、提高政务工作透明度的重大意义等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6.
中外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及其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是伴随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政府行政管理方式,是“政府机关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调动人力资源信息潜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模式、管理方式和工作流程,推进政务管理现代化建设,并为公众提供贴近式优质服务的过程”[1]。由于信息网络的巨大优势,电子政务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随着政务管理改革与信息技术运用的日益结合和相互促进,我国政府对电子政务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同国外相比,既有相同点,又具有自己特色,比较中外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的异同,找出我国电…  相似文献   

17.
政务微博融合了网络社交媒体和公共管理官方媒体的双重特性,使用便捷、管理简单、影响广泛、信息权威,能弥补传统电子政务的不足,是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的新利器。本文从政务微博的公共服务职能出发,针对当前我国政务微博应用存在的“服务功能破碎”和“服务流程混乱”等问题,对政府公共服务流程重构、政务微博理论模型和政务微博模型的实践路径做浅析,设计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务微博框架。  相似文献   

18.
以公共数据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建设,日益成为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向现代化政府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当前,我国电子政务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差强人意,主要体现在政府不当收集、管理、公开公民的个人信息。电子政务领域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半空白状态,是政府信息权力与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之间呈现失衡状态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做好电子政务领域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实现政府信息权力与公民个人信息权利之间的良性互补与动态平衡。特别是要从源头规范、机构管理、机制评估方面入手,构建电子政务领域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9.
在充分肯定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三重三轻’倾向”和“三大工作滞后”两方面剖析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转变服务理念、信息资源共享、解决安全问题、协同政务、政府改革、绩效评估、城乡协调发展、建立政府C IO制度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目的在于为今后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务公开有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实施以后,我国的政务公开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总体上来说,我国的政务公开尚处于探索阶段,有待进一步推进,这需要我国的公务人员和民众共同努力,早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政务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