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 0 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冯天瑜教授的专著《“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体 86 2年的中国观察》。作者在日本讲学期间 ,查阅丰富的藏书系统 ,研究“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这一颇有价值的课题。这本专著是这部丛书的第二本。在国内系统介绍并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还是第一次。19世纪 6 0年代初期 ,上海已成为英、法、美侵略中国最重要的据点 ,上海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太平军也于这时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 186 2年 4月初 ,李鸿章从安徽到达上海 ,随即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他指挥的湘、淮军也陆续到达。在上海的清军、常胜军以及黄、法陆海…  相似文献   

2.
清四川总督刘秉璋,安徽人,进士出身。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李鸿章奏调刘入淮军营中,1872年,刘秉璋以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而为江西布政使,后为巡抚。1883年,中法战争时,为浙江巡抚,组军抗法,1886年任四川总督,计凡九年。 刘秉璋以接办第二次重庆教案到任,而以成都教案的爆发被清廷革职,其间川省民教冲突屡发,重大教案就计有: 1.第二次重庆教案:1886年,英、美传教士强购重庆咽喉重地鹅项颈设立教堂,引起绅民  相似文献   

3.
潘鼎新略论     
潘鼎新清道光年间举人,为报父仇创办三河团练,投李鸿章后成为淮军四大主力之一的鼎字营统帅,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官至巡抚.谅山抗法战役中因请廷态度不明造成指挥不力而遭败绩,革职回籍.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太平军在苏州地区一隅之地能抗击李鸿章统率的中外反革命联合武装达一年之久?为什么太平军依仗苏、浙两省,能把反对帝国主义走狗清朝的太平天国战争坚持四、五年之久?其中原因不止一端,但很重要的一条是由于李秀成重视苏州地区以至整个苏、浙地区的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5.
徐敏同志: 首先敬请安好! 方纪(注)同志示知您询问吉字中营事。案曾国荃于咸丰六年(1856年)在长沙招募湘勇去江西救曾国藩。时太平军控制江西全省,曾国藩困守南昌。曾国荃率军入江西,从安福进攻吉安。咸丰八年(1858年)八月,攻克吉安,太平军石达开部队从江西转入浙江。清廷论功行赏,曾国荃由同知保知府加道衔,他从此起家,所以他把他的军队叫做吉字营,用吉安的地名作为他的军营名。湘军是清代私人招募的军队,与国家的军队绿营不同,其将领得自定营名,如胡林翼部  相似文献   

6.
安维峻,字晓峰,号鎜阿道人,生于1854年,卒于1926年,甘肃省秦安县人。1875年(清光绪元年》,安维峻考中举人,1880年(光绪六年),又中进士,入庶常馆,为庶吉士。清朝定制,由新进士中选文行兼优、年富力强者为庶吉士,经三年深造后再经皇帝“御试”,合格者授以较为重要的官职。安维峻学满三年后,被授给翰林院编修,这是庶吉士所能够获得的最高职务。翰林院是国家储备人材的特殊机构,入翰林者才最有资格升迁为高级  相似文献   

7.
张元济(1866——1959年),字筱斋,号菊生,浙江省海盐县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刑部主事,1896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戊戍变法期间,张元济拥护变法主张,积极参加变法运动.张元济从事教育改革的主要实践活动,是创办并主持通艺学堂.他在教育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他的教育救国思想.  相似文献   

8.
:以费秀元、费金绶父子为首的周庄枪匪集团 ,是清末太湖地区众多枪匪中势力较大的一支。费氏通过捐输取得官衔、功名 ,约束土匪劣性 ,获地主士绅和清政府的支持。太平军攻占苏州后 ,该集团负隅顽抗 ,继而被迫假意受抚 ,最终公开投降清军。在李鸿章率淮军攻占太平天国苏福省的战斗中 ,周庄枪匪绘呈地图、担任向导、随军作战 ,出力颇巨 ,后为李鸿章收编。  相似文献   

9.
钱沣,字东注,号南园,云南昆明人,生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卒于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恩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通政使司副使,提督湖南学政。他为人清廉刚正,不畏权贵,为海内钦仰,且擅书画,工诗文,为清代云南一大家。但是,他在生前对自己的著述,不甚存稿,仅手订过一小部分  相似文献   

10.
常熟县文管会于1977年12月在赵烈文藏札中,发现有关李秀成第二次进攻上海情况的书信一通。这是赵的外甥邓家骏于同治元年(1862)正月二十五日写给他的。赵烈文,江苏阳湖(今常州)人,字惠甫,号能静居士。咸丰五年(1855),曾国藩督师南昌,特聘赵烈文前往。次年,赵以丁母忧回籍。一八六O年五月,李秀成二破江南大营后,迅速进军苏浙,势如破竹,地主、官绅纷纷如鸟兽散。赵烈文一家先由常州移往苏州木渎,再由木渎移居崇明,时从赵烈文行者“凡七姓三十余舟”,大小男妇百余人。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赵烈文乘轮西上,抵曾国藩东流行营,为曾国藩剿灭太平军筹谋划策,不遗余力,成为曾国藩的机要幕僚。此后,赵烈文与在沪家人及挚友通信频繁,密切窥探太平军进攻上海的动向。邓家骏在这封信中,向赵烈文报告了太平军二  相似文献   

11.
后期桐城派通常等同于湘乡派,曾国藩之后,淮军文化取代湘军文化成为桐城派最重要依附性力量。李鸿章是晚清现代化运动的开拓者,是淮军政治集团的领袖,在其三十年励精图治而遭遇甲午之败与庚子之乱后,从"能臣"沦为"罪人"。桐城派后期宗师吴汝纶不遗余力地为李鸿章辩诬,通过编辑出版李鸿章文稿、撰写李鸿章传记以树立李鸿章的改革家形象。通过辨析吴汝纶与李鸿章的交往关系,梳理吴汝纶对李鸿章历史形象的初次塑造,更能看清后期桐城派的政治观念,这也是考察晚清、民国时期桐城派发展流变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2.
<正>王鼎,字定九,号省崖,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城内的一个穷苦的读书人家。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侍讲学士、侍读学士,礼、户、吏、工、刑等五部侍郎,户部尚书,河南巡抚,直隶总督,军机大臣和东阁大学士等职。他为官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爱民惜才,素有“端方正直”的美名,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相似文献   

13.
熊希龄评传     
<正>熊希龄、字秉三,湖南凤凰人.一八七○年生.幼年聪慧好学,有“湖南神童”之称.十二岁入沅水校经堂.一八九一年中举,一八九四年考中进士,同年由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从一八九五年到一九三七年的四十三年中,他主要从事政治活动、教育、实业建设和慈善事业,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一九六二年,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香山慈幼院是熊希龄创办的,曾教养了数千孤苦的儿童.熊希龄任过北洋政府的内阁总理,因为他是湖南凤凰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熊凤凰’”.胡耀邦同志两次到湘西,都谈到熊希龄,说:“湘西是有人才的,熊希龄就是一个.熊希龄有‘湖南神童’之称.他是中国第一个内阁  相似文献   

14.
一一八五六年六月和一八六○年五月,太平军两次大破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江南大营前后两任统帅向荣与和春皆败逃丹阳,收拾残军,负隅顽抗。然而,最后的结局却大不一样。向荣逃到丹阳后,不久病死,所部在张国梁等人统率下,屡挫太平军的攻势,终于在丹阳立定了脚跟,免遭覆灭的命运。和春逃到丹阳后,在太平军的追击下,却一败不可收拾,最终全军覆没。为什么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呢?综合目前史学界的有关论著,一般有两种说法: 第一,一八五六年太平军的目的仅在于击溃江  相似文献   

15.
《太平军目》版本研究述略《太平军目》,是概括太平军组织制度的文件,颁行最早,流传较多。对此书版本的研究,始于《贼情汇纂》编者张德坚。他在该书卷四“伪军制上”,举旱军,水军示例,张氏云:“此贼初定军目式也。曾刊伪《太平军目》一册,以一军为例,全刻五百两司马,前列军帅,师帅、旅帅,后列卒长,每一卒长之下,列两司马四人,尚无东西南北之分及刚强伍长、冲锋伍座诸名色,千篇一律,满纸皆卒长、两司马字样,不知其军制者,无不开卷茫然。嗣俘得续改《军目》,眉目较前清楚,因于旱营各举二军、水营各举一军,著之于篇,以为定式,十军百军皆同,俾览者可以触类而推寻焉。”近代最早影印《太平军目》的是萧一山。他于本世纪的三十年代,据伦敦大英博物院藏本辑入《太平天国丛书》第一集。封面题:“太平天国壬子二年新镌”。萧氏跋:“盖即其续改之本也。”见《非  相似文献   

16.
<正> 张之洞(1837—1909)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和教育家。他为官40余年(1863—1909年),其中有三年(1881—1883年)是在山西渡过的(任山西巡抚),时间虽然不长,但却是张之洞整个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在此之前的十八年,张之洞所担任的官职主要是:翰林院编修、浙江乡试副考官、湖北学政、翰林院庶吉士、四川学政、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学士、教习庶吉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等职衔。  相似文献   

17.
<正> 沈从文初离湘西去到北京是他人生旅程的重大转折.理清他初离湘西的时间直接关系到对沈从文早期的思想和创作成就的评价,但是学术界对这个问题一直未弄清楚.许多研究者都认为沈从文是1922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本人对《从文自传》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并对《从文自传》中的一些史料进行了一系列追踪考察,确信沈从文是1923年夏天离开湘西到北京的.一、沈从文在湘西土著部队服役的时间.据《从文自传》,沈从文第一次离家随靖国联军二军游击第一支队杨再春(字明臣)部过辰州是1917年7月16日.不久沈从文随这支部队奉命到二军司令长官张学济家乡芷江一带清乡剿匪,长达一年零四个月.1918年冬,部队转回辰州后,全部以援川的名义过川东就食.沈从文因年少,留在后方留守处,办后勤杂事.1920年春节以后,靖国联军二军退防到湖北来  相似文献   

18.
一伟大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之后,接替太平军坚持抗清斗争的捻军,会合太平军余部,推戴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为统一领导,继续在长江北岸同清军顽强作战。从1864年到1866年,在黄河与淮河之间,捻军“战无不捷”,击杀了清军主将僧格林沁,全歼其蒙古马队;并连续痛击了曾国藩、李鸿章所部湘、淮军。但是,在全国革命形势趋向低落,反革命的清政府得到外国侵略者的援助,集中主要力量对付捻军的情况下,捻军“恐独立难持,孤立难久”,不得不于1866年10月在河南许州将部队分成东西两支:东捻军由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帮等率领,转战于中原地区,准备由湖北进入四川;西捻车由梁王张宗禹、幼沃王张禹爵率领,“前进甘陕,往连回众,以为犄角之势”。然后,东、西两军计划在川、陕会师,恢复和重建太平天国革命政权。  相似文献   

19.
试论沈葆桢与福州船政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葆桢(1820-1879),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峰官(今闽候)入,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沈葆桢深受儒家忠君思想影响,曾自诩“见义即为,无所退避”①。他以言官奏事,深得清统治者的赏识,被咸丰帝誉为“德望冠时,才堪应变”②;慈禧太后亦赞之曰:“办事素来认真,人亦公正廉明”③,因而不断升。1866年9月,左宗棠聘请法人日意格、德克碑协助筹办船厂,并由他们分别担任正副监督,从法国购进成套设备,雇用数十名技师,初步建成了福州部政局。此时西北陕甘地区爆发回民起义。清政府调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命其率部镇…  相似文献   

20.
从"首届"翰林院庶吉士到长期担任河南左布政使,李昌祺的人生轨迹和诗风经历了重大转折。早年选授庶吉士、升任礼部主客司郎中,激起了他强烈的功业之心与忠君之意,其诗烙有浓重的台阁印记。中年两遭贬抑、两度外任,饱经忧患,对社会苦难的关注和对个体苦难的咀嚼,使其转而践履儒家的仁爱之道,思考功名的价值意义,并向佛教中寻求心灵慰藉,其诗风也逐渐转向杜甫、白居易一路。这些转变都在其诗词集《运甓漫稿》中有鲜明体现。因此,以《运甓漫稿》为素材,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考察李昌祺其人其诗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