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机与庾信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前半生都生活在江南的吴地,后来都由南入北.庾信在北地生活了28年,最后客死他乡;陆机在北地生活了14年,最后被杀.入北经历的相似性,使庾信对陆机总是念念不忘,在其作品中有11次提到这位身世经历相似的前贤,而且二人的创作也有许多相通之处,都在表达着对空间位移的不满和羁旅他乡的悲凉.从抒情方式来说,陆机言情较为繁复,铺陈过多,但工涂泽;庾信则言情必尽,羁旅感受强烈,创作唯以悲哀为主.  相似文献   

2.
庾信一生多次担任外交使者并出使他国,使者身份既给他带来了荣耀与自豪,也使他蒙受了无尽的屈辱与羁旅他乡的无奈。庾信前期作品中与使者相关的诗作开拓了宫体之外的创作题材,使庾信的创作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同时作为使者,庾信在南北交通过程中还体验到了旅途的艰辛,作品具有了鲜明的空间意识。后期进入北朝,庾信更是不断地以“使者”来言志抒情,一方面表达使者被强留之后的受辱之感,使作品具有了强烈的抗争意味。另一方面通过使者典故“援古以证今”,表达出使的悲壮与失节的悲凉,从而使庾信后期作品具有了悲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孙少华 《求是学刊》2023,(4):135-146
刘勰《文心雕龙》对王褒在西汉辞赋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视。结合王褒辞赋作品分析,其在辞赋的雅俗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与撰写,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宣帝时期辞赋的再次繁荣。宣帝对武帝时期各方面的刻意效仿与追捧,为汉赋在宣帝时期的再次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王褒在宣帝时期汉赋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求是学刊》2021,48(1):146-157
徐陵、庾信是南北朝时期两位重要的文学家,早年因为写作轻艳、清丽的宫体诗文而名声大噪,号称"徐庾体"。实际上,徐陵、庾信是两位有着鲜明独特个性,也有着鲜明独特文风的文学家,个性、气质在他们的创作中有清晰的投影。徐陵刚毅、果断、自信、无畏、讲法度、有气度、理性,重"理",有政治家的气质,所以他的作品注重理辩,注重实用,强调"文质互宣",擅长书牍文和诏策军书等实用文书的写作;庾信恭顺、抑郁、萧散、矛盾、敏感、多情、易受伤、感性,重"情",是个典型的文人,因而他的创作注重情感的抒发,崇尚"含吐性灵",擅长诗赋等抒情类文体的写作。虽然个性、气质对作品的影响突出表现在他们中后期的创作中,但这种影响在他们早期创作的"宫体"/"徐庾体"作品中已经显露端倪。  相似文献   

5.
徐中原 《学术交流》2012,(2):151-158
西魏北周散文,指西魏建立(公元535年)至北周灭亡(公元581年)前后共46年间的散文。此期散文可分为皇室散文、本土士人散文、由南入北士人散文三个部分,主要作家分别为宇文毓、宇文邕、宇文逌,苏绰、李昶,王褒、庾信等,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纵观此三类散文,不难看出,在艺术上明显呈现出从师古到雕章的演进过程。西魏到北周明帝时期为师古阶段,从武帝时期至周末为雕章阶段。保定元年(公元561年)的《颁六宫诏》骈俪化明显,此文可视为进入雕章阶段的标志性作品。每一阶段的文风无不与当时的政治文化背景相适应。师古文风的形成,是宇文泰关陇集团政治文化改革的产物,是其政治文化改革在文学上的折射。从师古到雕章的转变,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北周对魏晋以来文化和文风的接受,此为内因。二是庾信等南来文学大家的影响,此为外因。  相似文献   

6.
张喜贵 《学术交流》2001,1(6):131-134
庾信作品中现存有大量以女性为题材的作品.前期生活于萧梁宫廷的诗人,其笔下的女性多以镜前丽人的面目出现,她们春风得意,艳丽华美,虽人数众多但缺少个性,多是一个个美人的剪影.而后期由于身世的变迁,犹如美女被迫改嫁,其笔下的女性也一变为闺中怨妇,代自己抒写内心的隐秘.  相似文献   

7.
北上入洛对陆机来说是人生的一大转折,也是一个艰难的人生角色的转换.陆机从此由昔日的优越尊贵到今日的遭人奚落嘲讽,情感上的巨大落差让他体味到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也让他感受到入洛以后羁旅生活的无奈.与北人的数次抗衡较量,虽然每次都以陆机强烈的反戈一击而告终.但冲突的结果亦埋下了日后陆机悲剧结局的种子.正是北上入洛,才使陆机的创作始终拥有一种羁旅的情结,同时也使他的作品具有了一种别样的"灵魂的深".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隐逸的精神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作为精神偶像树立于诗坛,纯粹是靠文学实现的.而他的作品后来被遵尊为一种风格典范,则是依赖其作品的精神史内涵.陶渊明的经典化过程,包含着一个很耐人寻味的过程,作为其文学之标签的"隐逸"在后世的接受也呈现为多样的内涵,尤其是到明清两代,已被注入特殊的积极意义.与隐逸原初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一自然淘汰是无情的。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足以与其他事物争胜,它便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对于艺术作品,似乎更是如此。李贺的诗留传至今,魅力未尝或衰,原因何在?以什么特色来争胜?从同是描写音乐的名家作品来看: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一联串妙喻,以声拟声,具体而可捉摸,音乐形象鲜明,琵琶仿佛即在耳际弹响,俨然大家风度。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歌》先如王褒《洞萧赋》“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一样,用“以声比心”法,状乐声如泣如诉,变而为激昂慷慨。继则以随风飞扬的柳丝,描摹乐声的轻柔。复又按指荡吟,如见  相似文献   

10.
石黑一雄获奖在学术界引起的争议主要聚焦在对其作品价值和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上。由于人类历史上持续不断的战争以及文学思潮的演进,文学对战争性质的探讨和战争场面的描写已经形成传统。石黑一雄则以记忆书写的叙事策略突破了这种传统,其《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是对战后日本"个人记忆"和"国家记忆"的文学探讨,而《被掩埋的巨人》则是以"忘却"与"记忆"的逻辑悖论对冷战后表面上的和平与潜在的战争危机所做的文学反思。其作品内涵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位跨文化语境下的英国日裔作家已突破了族裔文学书写的藩篱,站在人类共有价值的高度来审视战争与和平,这不仅体现出其小说的重大时代意义,而且也回应了学术界对诺贝尔文学奖价值取向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研究称之为接受,对作家作品的阅读和研究之阅读和研究,称之为接受史研究.而对接受史研究的阅读研究了,则是作家作品之阅读研究之阅读研究之阅读研究了.戏仿柏拉图之语,日: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当然,就解释学的观点看,真理是不隔的.  相似文献   

12.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问世至今,在文学接受的历程中呈现出论争、改编、质疑、肯定等多种接受形态.最初关于作品的论争和作家的修改说明了文学接受过程中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对文学艺术阐释的强力规范和压抑;新时期出现的"红色经典"的质疑与消解是人们文学阅读中"游移视点"的接受反应;而对于<青春之歌>的再解读则是立足于新的文化视野和批评语境对经典文本的特殊观照.<青春之歌>在承传中进行着新的历史重建,凸显出新的文学接受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钟书林 《唐都学刊》2012,28(2):19-24
汉字单音,易于对偶,因而我国古代文章注重骈偶之美,敦煌文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语言文字的骈偶之美,郑振铎、姜书阁等先生曾从不同角度予以肯定。文章结合民族心理、时代风气、佛教文化、敦煌纸张匮乏等因素,探讨了敦煌文讲求骈偶的多种渊源,并从对偶、平仄、句法、数典隶事等方面探索其骈偶之美的具体表现。敦煌文作品起于魏晋南北朝,以至晚唐五代,几乎与骈文发展的历史兴衰同步,随着骈俪之文的衰微,也导致了它自身发展的不景气。但敦煌文崇尚骈偶之美的创作形式,对宋代乃至后世散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以后,骈俪之文别为一体,号为四六文,而其中"上梁文"一体,最早的作品则始见于敦煌文中,而后繁荣于宋代。  相似文献   

14.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5,(1):101-108
吕天成《曲品》是戏曲论著史上的第一部"品"曲之作,其所"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南戏作家,一为南戏作品。在作家评论方面,吕天成虽然主张"律词双美",但其实际上却是"律主词次";在作品评论方面,以"南剧十要"为标准,强调对"词"、"事"等方面的重视。《曲品》对作家作品分等次之品评,不仅在批评形式方面具有开创之功,而且也增强了明代戏曲论著的组织体系。《曲品》也具有某些之不足,如分类太多、品评不当等。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统计,魏晋六朝时期有23位评者对曹植文才与诗文进行了批评.他们认为:一是兼善四言"雅润"、五言"清丽"--奠定了曹植诗批评的崇高地位;二是"天机启,则律吕自调"--对曹植赋作的高度评价;三是章表"体赡而律调",书、论、颂与诔等也被指瑕--对曹植其他文体的批评.尤其是刘勰等人对曹植的书、论、颂与诔等文体的作品进行了优劣评判,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一方面体现出曹植作品的优劣得失及对某些文体的突破与开拓;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对曹植文学批评标准的一些新变与发展,既注意到了文体发展中呈现出的新特点,又在声律与文辞优劣等方面有所关注.  相似文献   

16.
张莉 《新华文摘》2022,(2):92-95
作为作家,铁凝对棉花情有独钟.棉花常常在她作品里出现,而棉花地则是她诸多小说故事的发生地,目前为止,她有两部重要作品都以棉花命名——中篇小说《棉花垛》里,写了棉花地里发生的故事,而在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笨花》里,她则书写了几代人在"笨花村"的生活.  相似文献   

17.
李伟萍 《唐都学刊》2007,23(1):48-51
少女光洁的肌肤、纯洁的心灵和母性的温情是孤儿川端的“救世主”,在感官与纯洁、母性与少女之间川端作品中出现了美女与佛的结合,进而形成了其文学中感官因圣洁而得到净化的“好色”情调。因此,从内在的形成原因来看,川端文学的“好色”情调是其诗化了的孤儿的缺失体验。  相似文献   

18.
把苏词的风格定位于"豪放",并忽略其"豪放词"中的"婉约"内质, 是由文学史叙述造成的一种职业性"误读".如果把阅读视角转换成作家作品本身,则不难发现:苏轼的"豪放词"其实是表里不一的"二重矛盾组合体",其特征可以概括为"外刚内柔".  相似文献   

19.
王非 《社科纵横》2015,(1):22-24
"中国梦"是一种体现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民族之梦,国家之梦,它是由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梦汇聚而成。大学生作为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一员,其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上。而暑期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将其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暴力、苦难与死亡是余华小说的主题.从80年代创作的先锋性到90年代创作的平实性,余华作品苦难主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暴力与死亡的根源是人性的罪恶,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苦难与死亡的根源则是存在的宿命.这一变化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深层次叩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