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际法在晚清中国的移植,不仅涉及文本的时译.更重要的还在于新知的构建与中西文化的沟通.<公法导源>作戈丘代中国最早的一部由国人撰写的国际法著作,不仅阐述了国际法基本知识与规范,还借助"导源"这一文化解读方式,从<春秋>等儒家经典中梳理出能与近代国际法具体内容相似、相通的规范与史例,以发掘出中国古代国际法渊源.<公法导源>在近代中国移植国际法的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公法导源>彰显的文化多元起源现念和中西文化交流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侯中军 《人文杂志》2006,50(6):131-138
研究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有两个基础性概念需要厘清,即“条约”与“不平等”。只有清楚什么样的涉外文件属于条约,什么样的条约属于不平等条约,我们才有可能搞清近代中国究竟订立了多少个不平等条约。相对于“不平等概念”而言,“条约概念”是基础的基础,对不平等研究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学者们亦已注意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研究中尝试引入国际法中有关条约概念的解释。但遗憾的是,仅限于对国际法中“条约”概念的简单引用。②在研究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过程中,面对各种复杂情形,如何运用条约概念对外交文件进行厘定,进而确定什么样的文件属于条约,是一个艰巨的任务。③  相似文献   

3.
杨泽伟 《船山学刊》1996,(2):131-138
中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列国并立,互相交往,它们之间的关系上,逐渐发展出一些国际关系的规则,这些规则在某些地方与现代的国际法颇有类似之处。不过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这些国际关系的规则,就无从继续存在。在秦朝以后2000多年的时间里,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王朝,只承认“天朝”是国家,把邻邦视为夷狄,与周邻各国不是平等交往,而是一种阶层关系。邻国成了向中国纳贡和受封的“藩属”。在这种关系中,自然也没有国际法的存在。当16、  相似文献   

4.
清道光年间,杨廷桂两次北上、南还的京旅纪程为我们理解当时广东高州这类有着悠久对外贸易传统的区域的士人如何认识清帝国提供了重要线索。杨廷桂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旅途中的体会,通过家乡与途经区域的各方面比较来确立其对帝国的认知,他认为当时大体上仍是太平气象。对于其所处的特殊的时代,杨廷桂并无超越常人的见解,相反,他的日记中无只言片语涉及鸦片战争、五口通商等重大事件。对他而言,这依然是那个王化所及即是中国的时代。  相似文献   

5.
汪康年的政治态度受其所处时代面临的社会环境、思想环境、文化环境、政治环境等全方位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从传统社会心理方面分析汪康年在近代中国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剧烈社会变革情况下其政治态度上的矛盾和反差,并以此观察分析这一时期在野的近代知识分子对于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态度和表现,对我们了解这一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特征会有更多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近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过渡。80年的文学历程显示,它的艺术成就虽不很高,但却留下了丰富的学术话题。近代文学作品极多却缺少精品,一个重要原因是,古老帝国在被外国侵略者强力摧毁的同时,她的优秀儿女在不断引进西方的政治文化观念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国人政治热情极高,文人心绪浮躁,难以进行从容的艺术创造;此外,许多文体正处于参照西洋文学进行改造变幻的过程中,从语言到内质、从体裁到手法都不成熟。不过,近代的创作成绩虽然逊色,但理论探讨却十分活跃。我们对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探讨从近代说起,是因为…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晚清以来中国思想家对民族国家认同的观点作了历史的评述。文章认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文化事件之一,是传统中华文明帝国的瓦解,中国面临着共同体认同的危机,即存在着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文章认为,在共和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并非没有结合的可能。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在民族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本土运动是指一个主位文化因客位文化的冲击而引起的重整反应。具有高度整合性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了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并由此展开了顽强抵抗和回应性调整,因此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近代行程表现为本土运动的历史行程。1840—1901年间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土运动的历史逻辑表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的危机是空前和全面的整体性危机,非本土运动所能自救,最终不得不进行全面的革故鼎新,以一种新的政治文化替代之。  相似文献   

9.
《天使在美国———关于国家主题的同性恋幻想曲》是美国当代剧作家托尼·库什纳的代表作。内容涉及同性恋,艾滋病等边缘群体问题以及当代美国国内政治问题。通过文本细读,笔者认为该戏剧中的艾滋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背后更蕴含着浓厚的帝国政治色彩。库什纳从艾滋病患者的视角,通过艾滋病的隐喻意义,深刻地揭示帝国肌体的病态形象,批判了帝国政治的残酷无情,颠覆解构了帝国,表达了对同性恋、艾滋病患者、边缘种族等弱势群体在帝国政治体系下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的同情以及对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社会的美好述求。  相似文献   

10.
王记录 《兰州学刊》2003,(6):206-207
在中国历史上 ,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一个疆域空前辽阔、统一、多民族的大帝国。蒙古统治者在由漠北草原向四处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接受了中原汉文化、东欧拜占庭文化、西亚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 ,其文化也具有开放、多元的特点。在这样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影响下的元代史学 ,自然也有着鲜明的个性 ,从而成为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可是 ,由于种种原因 ,人们对元代史学的研究用力不够 ,对其所蕴涵的史学思想的丰富内涵、历史特征、积极成果和优秀遗产 ,一直缺乏深入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讲 ,周少川…  相似文献   

11.
在近代中国,宗教迷信话语逐渐取代古代的“正祀”、“淫祀”传统,信仰世界和社会生活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学术界多从启蒙思想来考察中国近代宗教迷信话语的形成,而对其与国家权力的关系研究不够.本文从历史过程中分析精英思想、国家权力和民间信仰的关系,进而认识政治权力如何转化为文化秩序.  相似文献   

12.
黄杰 《兰州学刊》2010,(7):23-27
君主制是中华帝国的政治体系下的一个支柱性的正式制度安排,它同帝国体系本身的维系以及帝国的国家治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它对有效的国家治理起着支撑和杠杆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对帝国体系下存在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危机负有重要的责任。文章主要从君主制中君权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等角度对君主制同国家治理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认为:正是以君主制为代表的帝国体系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相应的权力结构导致了帝国体系在近代西方的冲击下面临“总体性危机”而最后走向崩溃,而难以实现向现代性的制度转型。所以,彻底终结君主制,最终建构起一种政党主导、各个阶级联盟的共和政治是帝制中国走向现代国家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界定周海春近年来,学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概念不统一和思维方式陈旧就是其中之一。笔者认为,现今对中国文化的研究还没有改变近代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就是从近代这个时代出发,把中国古代文化称为传统文...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材体系需要补充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因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通过以教材的形式对中学生进行文化传统教育,能够培养下一代国民具有抵御“现代化”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的能力,能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也便于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  相似文献   

15.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文化指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基督文化正面交锋的产物。中国近代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体西用”,故可称为“体用文化”。从近代文化形成的背景来讲,随着西方的“船坚炮利”轰开古老的中华大门,清政府感到“面子丢尽”,不得不面对现实,接受西方的文明,其最终目的不过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综观中国近代文化,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落后挨打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深切地领悟出传统文化的弊端。不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传统文化(就整体功能而言)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  相似文献   

17.
国际法的传入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利用国际法进行对外交涉,是晚清近代外交发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同时国际法的传入又促使了晚清其他近代外交理念的萌生,推动了中国和近代国际社会的接轨.但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晚清中国对国际法的运用并不是很成功.  相似文献   

18.
王准 《学术探索》2023,(1):121-129
滇人赵鹤清于民国四年(1915)撰《滇南名胜图》一书,择取云南有代表性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编次,图文并茂展示云南各地山川景色、文物古迹,云南名胜的自然之美和人文底蕴在书中得以完美融合。作为乡土志,《滇南名胜图》集文学、历史、地理、美术等学科之优长,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相呼应。集中体现了云南近代有识之士在充分总结、提炼旧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主动吸取外来先进文明成果,为实现地方文化现代化所作的实践。既体现出清末民初云南地方志编纂的现代化转型,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近代中国西南地区的新旧文化交替,堪称中国西南地区近代乡土志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9.
《讨粤匪檄》的产生有其深厚的特定社会文化基础,适应了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初期的发展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檄文在指导湘军同太平天国文化论争中,作为理学经世派用以对付敌对阶级进行文化反击的精神武器,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发展的现状。檄文文化内涵的深刻实质在于理学经世派在其实学精神指引下,从维护传统到逸出传统,开展洋务自强运动,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序幕,从而发展、维护了传统。  相似文献   

20.
梁启超是戊戌维新运动的中坚,立宪派领袖;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又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国学大师。这种政治活动家兼学者的双重身分,使他对我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过一定影响。但由于梁氏思想是复杂、矛盾而多变,往往不容易把握其中心。本文拟通过梁氏对中国近三百年(清代)学术史的研究,也就是主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了解他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所持的看法,从而探索他在这个时代思潮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研究梁氏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