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院校古典诗词的教授,应在感受古典诗词意境的基础上,将古典诗词还原于生活化的情境中,着眼于古典诗词所传达的人生经验与当下现实生活的连接,将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内化于切身的现实体验中,进而从古典诗词创作角度去具体实践。体验与践行,不仅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更有助于真切认知古典诗词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论述中国古典诗词中一种特殊美感即神秘之美的诗学呈现。神话或历史题材的诗词作品尤其具有迷离惝恍的神秘美感。还有不少作品是以神秘的人物形象将诗人迷茫心境对象化从而产生神秘美感。更有诸多作品是以诗歌神秘意境的创造来展现难以言说又令人神往的神秘之美。中国古代诗学以诗的不可言说为最高的美学要求,这是中国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重要原因。中国诗学一向注重人与造化宇宙的相融相通,而生命本身的神秘亦使诗词具有了神秘之美。中国诗学对诗词意象所蕴涵的时空转换的灵动幻觉也颇多论述,这也足见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之美的渊源。诗人感兴思维的偶然性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神秘美感的原因。中国诗词所呈现的神秘之美,往往还会引发接受者审美的惊奇与震撼。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古典诗词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据着一定的比例。一首首古典诗词闪耀着情感的、智慧的、审美的光辉,对滋润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词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古典诗词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把文学作品的结构划分为言、象、意三个层次。按照文学的内在结构开展诗词教学 ,就是从语言层 ,到形象层 ,再到意蕴层循序渐进地设计诗词作品的教学结构 ,引导学生全面完整地欣赏作品。这样的教学结构方法正好与以审美态度激活形象、体验形象、审美判断的层次递进的文学审美活动规律相吻合。实践证明 ,运用这种方法开展大学语文中的诗词教学能够充分利用作品的审美信息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五年前后,一向高喊对古代文化遗产要“砸烂一切”、“彻底决裂”的“四人帮”,突然对古典诗词发生了“兴趣”,江青多次吟咏唐宋诗词,张春桥在暗室里写下《有感》;“四人帮”的御用工具“梁效”几乎同时在七五年二月抛出了三篇评论古典诗词的文章,即《论刘禹锡的政治诗》(载《红旗》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刘诗》),《论李商隐的无题诗》(载《历史研究》1975年第二期,以下简称《论李诗》),  相似文献   

6.
"音美"、"形美"、"意美"的英译是呼应中国古典诗词"意境美"精神内涵的关键所在,传统古典诗词英译过于强调经验理论的照搬照抄,忽视了中西跨文化之间的差异,以致于英译效果难言满意。描写翻译理论为古典诗词英译实践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通过语境化注入,关注诗词本身所彰显的文化历史境况,为消解英译中文化的误读以及审美的缺位奠定基础,再现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以许渊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探讨基于描写翻译理论视域下中国古典诗词英译研究,为我国英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中的登高主题及创作缘由裴登峰勿容置疑,登高创作在我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是一个醒目的存在和一种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从《诗经》以降,以登高为题材的作品连绵不断的在文苑里闪烁着异彩,占有着重要的位置。综观古典诗词中的登高描写,其形式可分为作者身涉其处...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塑造追求美好爱情的少女形象———雯雯、桑桑 ,带着道德审美的眼光 ;王安忆探求性生命的本体价值———“三恋” ,带着性审美的意识 ;王安忆描写渗入生存欲念的“乖”形态———《长恨歌》 ,带着文化审美的理念。从道德审美到性审美到文化审美 ,作者审美意向的转移 ,表达了性话语时尚中隐隐不安的内心渴望。  相似文献   

9.
军旅剧《历史的天空》《狼毒花》有着开阔的历史视野和实事求是的创作内涵.作品以独特视角展示历史大背景,塑造“另类”英雄形象,在审美理念上突破了传统英雄塑造的“高大全”取向,努力实现对个体人性的现象还原,以灵动的笔触再现生命存在的本真,从而突破了以往英雄主义的审关原则,其成就充分体现了新时期现实主义手法的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十一月十一日,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厚示副教授应邀来我校讲学。蔡先生早年曾就读于九江二中。这次他是在参加修水举办的黄庭坚学术讨论会后,应邀来我校讲学的。他作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结构美和形象美》、《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特征》两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新时期氛围下的军旅文学的审美创新,以《历史的天空》为主要评论对象,从人物、启蒙意识、人格美三方面阐述了作品在内容和形式的审美理念上具有的创新意义,并说明了作品以客观的立场表现历史,用人性的笔触表现敌人,更深刻地阐释了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不仅具有个体美,还具有提高中国古典诗词审美情趣的综合美。本文介绍的是意象常用的三种组合方法,也是我们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审美鉴赏时要特别注意的方面。  相似文献   

13.
《1984》不仅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在文学审美意义上更探讨了人在西方文明解体背景下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空间视角切入,分别解读三种空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以往研究的盲点,进一步阐发《1984》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小说创作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女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历程上矗立着三个里程碑,它们分别以《小鲍庄》《叔叔的故事》《长恨歌》为代表。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剖析,我们既可以看到王安忆小说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大气的轮廊,又能揭示出其创作底气的不足。我们期望王安忆能铸就她小说创作的第四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题材的艺术画廊里,往往有这种情形,同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的艺术家笔下,以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艺术形象出现。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某些古典戏曲中,曹操是一个粉脸奸臣,到了郭沫若的《蔡文姬》里,却变成了一个贤相能臣;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一些古典诗词中,王昭君是一个悲切切的可怜女子,到了曹禺的《王昭君》里,却变成了一个喜盈盈的和亲使者。什么原因使同一历史人物在不同艺术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长篇小说《长恨歌》与白居易密切相关.该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可以看成是对白居易《长恨歌》中部分诗句的阐释.作品中“梧桐”、“美人”意象沿袭了白居易诗的意境,二者的审美特征也相一致,这可以看成是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当代十大词人之一张伯驹,擅长以诗词二文体来记录曲坛演艺状况,追忆民国至当代梨园中的人和事,赏音谈艺,自娱遣时;后人读之,如在目前。他的记戏诗词,主要存留于《红毹纪梦诗注》及《丛碧词》二集中。这些作品整体来看,特点有三:一是以诗论曲,赏音识韵;二是以词论曲,本色当行;三是以诗词这两个传统的韵文文体,深情雅致地记述了一代曲坛的兴衰发展历史。在跨越世纪的韵文创作史上,张伯驹的记戏诗词,既是他人生经历的诗意抒写,又体现出他融会贯通的创作特色,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18.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或在一位作家的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景色等等,有的极其相似,但两首词却各自成为一件独立的、完整的、不显重复的艺术形象。晏殊的《蝶恋花》和《踏莎行》就是明显的例子,现将两首词并列如下:  相似文献   

19.
在中华民族浩渺的古典诗词中,"空白"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彰显着古典诗词简约、含蓄的共性美,也诠释着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个性美,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和丰富的审美空间,且运用也较为广泛。"空白"艺术在古典诗词中的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中的巧妙运用,使作品的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进一步增强,需要读者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其中的空白,以欣赏、领略其中无声胜有声的美。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典诗词在唐、宋两代取得了辉煌成就。后世文学史家对于清代诗词的评论,遂常常贬多于褒;而对于清代满族作家的诗词,除纳兰性德之外,其余更极少提及。显然,这与历史的本来面貌不尽相符。本文试图发掘、探讨一下清代满族作家运用汉文创作的一些诗词作品,以使读者看到这里也有着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