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审美认知长期被公认为是直觉而非逻辑的 ,因此而与科学认知形成明显分界线。然而从所谓逻辑的本质看 ,其与联系、规律等概念有着高度内在的同一性。任何复杂事物包括美与审美现象都是有着普遍联系的、有规律可循的、因而是有逻辑可循的 ,因而审美认知也应当是有逻辑的。打破传统二值逻辑构架而建立在多值逻辑基础上的现代逻辑学 ,以及与此相照应的现代计算机原理与技术、现代艺术和审美实践等都充分证明 :审美逻辑是现代多值逻辑最典型、也最极端的存在式。承认并研究审美的逻辑问题 ,发现审美———这一人类精神或心理世界最为复杂现象与活动独具的逻辑面貌 ,及其独具的定律、演算系统 ,对于丰富和健全认知心理学理论 ,建立科学的审美教育和整个教育的审美化体系 ,从而真正实现用“美的规律”去“建造物体”和塑造人类自身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认知、审美与诗歌文本的陌生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诗歌文本的“陌生化”研究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陌生化”手法旨在恢复对生活的感觉,达到审美愉悦。从认知角度讲,感觉的获取过程与认知结构关系密切。一方面,“陌生化”手法破坏了思维的惯性,使已有的认知结构受到冲击;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所具有的建构性质又使其被破坏的部分在动态中得以重构。在诗歌文本中,“陌生化”既借助直觉的神秘得以实现,又在意义与所指的关系中展现其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开始流行的进化论观点和现有的进化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审美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概述了审美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及进化论观点对审美心理研究思路的影响。通过对进化美学和进化审美心理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所要解决的问题等方面的比较,探讨二者的联系,并总结其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西方媒介认知心理学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并全面检视其发展流变、关键变量及模型建构,发现其演变特点体现在:一是确定了人体涉身动机的研究范式转移;二是规范了测量变量从外生刺激到内生变量的确立以及触点和模型构建;三是关注到文本结构的复杂性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四是媒介形态研究转向数字网络空间,新媒体的开放与互动引发变革的双面性,媒介平台的平等性可以吸引更多用户参与,但需要特殊数据走近目标群体。在总结与归纳西方媒介认知心理学演变规律基础上,本文认为其对中国媒介研究的启发在于:应该从学术视点和操作层面多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5.
多元文化音乐审美与文化认知教育理念应贯穿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整个教育过程;它既是培养学生审美感觉力的需要,也是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6.
审美经验,是审美意识中的一种心理意识和心理能力。在审美活动中,人们对艺术的审美、判断是由外向内的发现。通过对音乐审美经验及其美学特征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对艺术的创造、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的整体把握,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交通结构既具有一般结构系统的审美内涵属性、表现特征和功能作用,也具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审美特征和审美功能。现代交通系统的结构美是一种整体性的美,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是形式与功能相统一的美,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美,是静态与动态相协调的美。因此,交通系统的结构美具有复合性、多层性、可变性、渗透性等重要审美特征,并具有提高经济社会效益、美化环境、提升人们审美能力、彰显社会文明进步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8.
早期人类不会审美,也没有审美的艺术。借助于审美发生,艺术才获得了审美属性。这一质变的决定性条件是人类智能的发展使早期人类的形状知觉力升华为现代人类的形式知觉力。只有在这一前提条件下,才有可能对事物及艺术的形式因素加以相对独立的认知并产生非功利的情感反应。艺术的审美性质和基本特征皆由这一过程及机制所决定。  相似文献   

9.
诗歌意象是诗人通过独特的情感活动从客观意象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自然意象是爱尔兰诗人威廉·巴特勒·叶芝诗歌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它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本文运用认知心理学模型:集合-理论模型、语义特征-比较模型、心理扫描-认知地图研究和意象的提取与再现研究,解读叶芝早期诗歌的单独意象:岛屿、树林、苹果花以及组合的意象;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叶芝后期诗歌意象:石头、玫瑰、天鹅中的象征主义、现代主义、神秘主义,揭示其中的认知因素、诗人情感和其爱尔兰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神经认知语言学以有限的大脑神经的研究成果作为框架,通过分析语言现象来构建理论模式,从而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神经语言学主要通过对言语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的研究来探讨语言和大脑的关系。本文比较了这两种理论,总结出它们在语言观、理论目标、研究方法方面的差异,并展望了两种理论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方法研究认识过程的心理学.艺术认识作为存在于艺术活动中的认识,与抽象思维不同,它是由感觉、注意、记忆、反应等环节组成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些不同的环节或过程便构成艺术认识活动的结构.在艺术认识活动中存在着历时性结构和共时性复合结构.借此,可以进一步分析认知活动中意识、潜意识、无意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人类最复杂的认知活动之一,一直没有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现有的多数研究总以翻译的结果--译作为对象,对翻译过程的研究相对不足.Bell的翻译过程模式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本理论框架,从语言理解的角度,对翻译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描述,虽然有种种缺陷,但基本上反映了翻译的本质,是具有科学性和一定操作性的一个模式.翻译研究应该重视对翻译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对《谈美书简》的学理分析,主要针对其论证过程而不是那些充满着争议的学术观点,也只是举隅而非全面。不过,从中仍能看出该书确实存在着学理性缺失的问题。假如再考虑到它本身所固有的时代局限性,则可知不宜将其当成"现代中国美学经典",更不能称之为"中国美学第一书"。客观地讲,《谈美书简》里有许多地方闪烁着美学思想的火花,也有朱先生对社会对人生的真知灼见,但瑜不掩瑕,其中的不足理当被揭示、厘清。  相似文献   

14.
江南名山是中国名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的开发和利用为古代文人和知识分子所主导,是当前完善名山风景建设的关键因素,而诗词文本则是江南名山形象构建的见证。本文以江南名山茅山为研究案例,结合元代刘大彬所著《茅山志·金薤篇》中记载的茅山相关诗词及网络搜集的补充诗词为文本材料,运用扎根理论对文本内容进行三级编码,归纳形成包括山地、生物、天象、气象资源等在内的十五个初始范畴和自然资源、文化特征、审美活动、行为互动、建筑设施五个主范畴,进而利用文本分析软件ROST CM6进行词频分析、社会网络与语义网络分析、情感意象分析。分析发现诗词文本中自然资源构成了茅山风景区核心景观资源。情感意象分析发现,中性情感比重最大,"归隐"频次最高,反映出诗人普遍以茅山寄托隐居志向,积极情感多表达诗人对自然资源的由衷喜爱。最后构建江南名山形象塑造过程的模型,认为永嘉之乱后江南名山得到了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作为风景要素,是形象认知的起点和自然供给力。宗教文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山岳诗文的创作,二者构成重要的文化供给力。隐居和游观活动的兴盛则是江南名山文化吸引力的重要体现。总结得出了茅山江南名山形象,为后续江南名山形象认知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