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百年中国文学当中,书话写作流脉一直不绝如缕,不仅有着庞大的写作群体,而且有着突出的创作实绩.但是因为书话文体独特的性质,处于创作与述学、趣味与思想之间,这一方面使得书话内容丰富、形式繁杂,极具张力,另一方面也决定了书话的边缘性存在,因而一直为研究者所忽略.本文对书话的概念、书话的渊源、书话的分类进行系统的考察,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书话研究乃至拓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  相似文献   

2.
赵普光 《南京社会科学》2013,(7):108-113,129
书话是现代中国文学中具有庞大创作群体与丰富创作实绩的重要存在。源自传统读书杂记、藏书题跋、笔记随札的书话,大都游弋于创作与述学、文学与文化之间,葆有颇为有趣的弹性和张力。本文对既是创作又属研究,既具审美性又涵学术性的书话进行系统考察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推进书话研究乃至拓展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空间。这种游走在"文"(创作)与"学"(研究)之间的书话,在一定意义上是对传统的"文"、"学"合一著述方式的呼应,更是对"五四"之后文学观念日趋狭隘单一现象的警醒与反拨。  相似文献   

3.
陈平原的中国文学研究图像史料实践起步较早,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对于如何在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中使用图像史料具有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关于如何运用图文互文方法从事文学研究的图像理论。陈平原的文学研究著作注重图像与文字之间的配置,强调二者的对话与互证、互动,将图像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新方法。陈平原在选择图像史料时注重图像来源的广泛性、真实性、历史性,以便贴近历史现场,复原文学历史景象。  相似文献   

4.
重新研究和认识现当代文学中长期被漠视的现代书话创作流脉意义重大.现代书话流脉,即从周作人开始,中承阿英的实践,后经唐弢经营、继而孙犁、黄裳着意建构,遂成大观.周作人是现代最突出的书话家.周作人的书话从内容材料、行文风格、文体选择及营造的氛围等诸方面都流露出浓重的传统文人特质.在周氏的手中开创和成熟的现代书话在其后诸多书话家的创作中得以承绪发展.  相似文献   

5.
徐建委 《学术论坛》2012,35(3):51-55
周秦汉文学研究中,史料来源问题向来多被忽略。当时文本与今传文本因刘向校书的影响,大有不同。早期文献流传中的基本单位是章,篇的形态只是在刘向校书之后才得以基本稳定。《汉书.艺文志》就是刘向校书成果的呈现,它是一部图书整理目录,而非一般所理解的西汉藏书目录。但我们很容易忽视这部重要文献背后所潜藏着的文献流变大势:古书流传由异本并行过渡到定本为主。20世纪以来,周秦汉文学史的叙述仍依存于《汉志》奠定的传统学术史结构,而这种学术史结构遮蔽了文学文本史料来源的复杂性。周秦汉文学研究当首先对当时文献的基本单元"章"的构成有清晰的把握,然后合理使用那些长时段适用性文献。  相似文献   

6.
书话是现代文学中重要的文学创作现象。在相对冷寂的书话理论研究中,对创作实绩丰富却面目模糊的书话进行概念的厘定及文类特点的归纳廓清是首要工作。书话大致显示出短札式、小品化、抄书体的体制特征。叙事、抒情、议论、说明等表现方式的综合运用和适当变化建构了书话独特的体式。  相似文献   

7.
鲁迅书话是中国现代书话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本人的许多谈书人、书事的文章也都可以看作比较典型的书话作品。鲁迅与现代书话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书话创作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鲁迅、研究鲁迅的新视角。活在书话中的鲁迅别有一种风采,鲁迅书话也体现出鲁迅复杂的自我体认。  相似文献   

8.
万历以后,娱乐传播成为建阳书坊刻书的一种重要功能指向.明代建阳书坊选择了"小说"作为娱乐传播的形式载体,为人们构建了三重娱乐世界即历史英雄的"神奇"世界、神魔公案的"神异"世界和图说故事的"图话"世界,形成了传播者队伍、受众队伍及市场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9.
1853-1855年上海小刀会起义,是上海人民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也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小刀会起义军英勇斗争的历史,是上海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光荣的一页。为了整理上海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中国科学院上海历史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搜集和选择有关上海小刀会起义历史资料约六十五万字,编成《上海小刀会起义史料汇编》一书,并在去年九月交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书就提供了一部分有关上海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资料。上海小刀会起义,是上海人民举行的一次重要  相似文献   

10.
张永红 《学术界》2005,(3):248-254
清代雍正九年浙江总督李卫主持编修的《西湖志》搜罗众书,记述精确,在方志之中可称典范。此书于湖中景物与古今著述,无美不收,记载了大量关于西湖古代文学作品及创作评论史料,是西湖文学之大典。  相似文献   

11.
正张国伟先生所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独创性地突破传统束缚,力图顺应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建立一个全新的编写体例,从而彻底扭转了采用历史本位来编写文学史类书籍的不合理的传统做法,让文学史从历史框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本书的编写,首先突破传统的束缚,摆脱历史本位的桎梏,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帝王的朝代只作为参考系数存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一类书籍的编写体例。其次突破把文学的繁荣归结为主要由经济发展所致的观点,扬  相似文献   

12.
周作人以其丰富的书话创作成为现代书话的重要开创者之一.周作人对现代书话文体的经营,显示出文体与人的复杂纠葛.周作人书话从内容材料、行文风格、文体选择及氛围营造等诸方面都漶漫出周氏丰富复杂的文人气质.周作人对书话文体的选择与经营,既表明他对文人传统的审美趣味、生存方式的自觉追寻,也显示出包括书话在内的随笔文体在内容与形式上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著述方式保持血脉联系,成为文人传统重要的附着载体.  相似文献   

13.
在中韩文学史上,《金鳌新话》和《剪灯新话》两部小说集都具有重要价值,但又有不同的传承,享有不同地位.二者相比,《金鳌新话》对《剪灯新话》既有借鉴又有创新.《金鳌新话》在描写爱情、书写社会政治以及追忆历史等方面均表现出与《剪灯新话》的不同意趣,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反映了朝鲜李朝前期的社会现实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4.
论本文──读者的交流与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本文──读者的交流与对话金元浦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列话方式。它是由人的存在状态确定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在历史中运作的语言活动方式,文学建立在主体间交往关系之上,是意义的交互理解行为,是双向互动基础上的共同...  相似文献   

15.
在评价曹操问题的讨论中,郭老针对目前某些同志学习上的毛病,深刻地提出读书与求解的问题,强调要认真地多读些书.书有很多种类,对于学习历史的人来说,关系最密切的不外乎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史学论著和历史资料三种(这里说的历史资料主要指文献资料,就完全的意义来说,史料还应该包括各种遗址和实物).所谓"好读书,好求甚解",就是把独立思考与认真读这三种书籍紧密地结合起来.这里想谈谈认真搜集、整理和研究历史资料的重要性.教学革命以前,有些旧的历史学者片面地强调史料的整理工作,提出"史料第一"的错误口号.这实质上是拒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历史,因而便排除了吸取历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6):85-89
南唐刘崇远的《金华子杂编》,保存了较为丰富的晚唐五代史料,对研究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文学风尚等都有较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记载了帝王、藩镇、官宦的言行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客观反映了晚唐五代社会现实,有政治资料价值。二是记载了晚唐五代文人轶事及文学活动,有助于研究作家作品及创作情况,有文学资料价值。三是记载了唐代科场轶事、士族风尚、民间娱乐等内容,有社会风俗和文化资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植根于汉文化与北方民族文化交叉点上的金代文学 ,曾经以其质实贞刚的审美风范彪炳于世 ,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轨齐驱的历史走向增加了合力 ,对于中国文学由多元发展为一元的进程厥功甚伟。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正统思想的影响 ,学术界对于金代文学的历史地位没有给以正确的评价 ,甚至存在着一种用南宋文学来涵盖金代文学的倾向。这种不正常的状况 ,直到最近十几年才逐渐改变 ,其间周惠泉先生80年代初以来推出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此做出了突出贡献。最近 ,他又推出《金代文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2 0 0 0年 4月出版 )一书 ,引起海内外学术…  相似文献   

18.
《文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艺期刊中重要的杂志之一。创刊20余年来,《文讯》一直坚持保存文学史料,并试图建构文学的历史。在办刊的流脉中,潜在而清晰地表明了文学场域中各种要素的斗争: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文学现代性的焦虑,文学典律的塑造以及文学集团间审美霸权的交锋。  相似文献   

19.
"军话"是散布于南方粤闽琼桂诸省(区),处于南方某些方言包围中,近似方言岛的一些特殊方言.这些方言大致与历史上远戌南方的军人有关,它们代代相传,但都处于濒危状态.笔者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接触"军话",发表过描述"军话"的论文.此次从评介<军话研究>切入,结合书中内容和见解,谈谈对"军话"及濒危方言研究的想法.  相似文献   

20.
《文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文艺期刊中重要的杂志之一。创刊20余年来,《文讯》一直坚持保存文学史料,并试图建构文学的历史。在办刊的流脉中,潜在而清晰地表明了文学场域中各种要素的斗争:文学话语权的争夺,文学现代性的焦虑,文学典律的塑造以及文学集团间审美霸权的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