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4 毫秒
1.
徐晓望 《东南学术》2011,(2):204-218
明清朝廷与琉球中山国的往来有500多年历史,早就存在传统边界。明代福建省已经在管理钓鱼岛列屿。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钓鱼岛列屿划归台湾府管辖。康熙五十九年徐葆光等人出使琉球,与琉球方面的官员及学者谈及琉球领土问题,后综合双方的意见,出版了《中山传信录》一书,这本书既确定了琉球国的范围,也划定了清朝与琉球的边界。按照这一边界,钓鱼岛列屿属于中国所有。甲午战争失利后,清朝被迫割让台湾,因而失去对台湾省管理的钓鱼岛列屿的管理权。日本二战失败后,钓鱼岛列屿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  相似文献   

2.
刘乐一 《东岳论丛》2003,(3):140-141
南越王国自秦二世时始兴 ,汉武帝时亡 ,前后延续 93年。南越王国的疆域 ,从五岭之南到南海之北 ,“东西万余里” ,其范围包括广东、广西大部及云南的南盘江南与越南的北部地区 ,史称南越、南粤或越粤。这里土地肥沃 ,雨量充沛 ,山势崎峭 ,江河纵流 ,早在晚更新世初期 ,就有马坝人在此繁衍生息。但是 ,由于群山阻断 ,交通不畅 ,又有粤越民族杂居及领地分割 ,使居住在这里的越族人相对还处于原始的封闭状态。公元前 2 19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不久 ,即发兵征伐南越 ,经过六年的征战才将该地区平定下来。为巩固其统治 ,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  相似文献   

3.
史料显示 ,新莽“置州牧、部监二十五人” ,同时又有西部监、北部监、东部监及庸部牧、曹部监等。对这些牧、监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以往的解释存在着混乱错讹。庸部、曹部等应为公之封国 ,取义于《诗经·国风》 ,属“诗国十五”。王莽始建国四年设东南西北中五部监 ,各监 2 5郡 ;同时还另有 1 6个公国 ,即“诗国十五”加定安公国 ,它们半数置牧而半数立监 ,与州牧同级 ;天凤元年每五郡置一监 ,共 2 5郡监 ;地皇二年 ,又为九州及十六公国设置了牧贰、监副。  相似文献   

4.
《台湾历史与高山族文化》一书是张崇根同志三十年来勤奋攻读、苦心求索的成果。该书最为引人注意之处在于,它在关于台湾地方史实的考证与论述以及有关台湾的几种古籍的考订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驱散了长期笼罩在这些问题上的迷雾,很值得一评。 一、关于台湾的历史,作者着重研究了台湾历史上与大陆祖国的关系问题。在《怎样说明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三国孙吴经营台湾考》、《台湾古称“流求”探源》、《毗舍邪——宋代台湾之别称》、《南宋已在台湾地区建置说》及《也谈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的年份问题》等论文中,作者根据国  相似文献   

5.
在贵州古代史上,有罗甸(一作殿)国与罗氏(一作施)鬼国,二者间的名、实、时、地,有关文献歧出,正误夹杂,使人迷惘。如《贵州土司传》云:“贵州,古罗施鬼国,汉西南夷、牂牁。武陵诸傍郡。”案其语序,汉代以前早有罗施鬼国,而事实是罗施鬼国称自北宋。其于汉代又将西南夷、牂柯、武陵混列,西南夷乃地域概称,包今甘肃东南部、四川中部、云南、贵州大部;牂柯、武陵各为政区名目,牂柯郡包今贵州大部、云南部份,武陵郡主要在今湖南而包贵州东部;三者性质内容各别,岂能那样叙述?“诸傍郡”更欠通,若指三者本身,则西南夷并非郡,牂柯又非傍郡;若指三者之外,则无任何地方牵连贵州;可见其文一无是处。又如民国《贵州通志·建置沿革表》的黔西州,明代列水西宣慰司,注云“崇祯三年改贵州宣慰司置水西城”;而其《建置·城池》的黔西州,却云“原为水西城,明洪武间都督马烨筑”;两处一对,自相抵触,究竟是洪武还是崇祯?相差几百年,叫人何从?诸如此类,造成研治贵州史的严重障碍,若不一一疏通,贵州史即等于乱麻,影响本省文化建设,史学者不能辞其责。本文以水西罗氏谱系,与贵州疆域考证为据,综核各种记载,梳理罗甸国和罗氏鬼国,求其名实吻合,时地不紊,凡混误者,加以条辨,限于材料及能力,待正而已。  相似文献   

6.
秦浙江郡考     
章宏伟 《学术月刊》2012,(2):126-132
历来论秦郡的论著从未提及浙江郡。秦灭楚所设会稽郡,南界浙江。到秦统一全国的公元前221年,浙江水以南的广大区域,尚未纳入秦帝国的版图。《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所载:陈婴"定豫章、浙江,都浙,[定]自立为王壮息";陈贺"定会稽、浙江、湖阳,侯",两处"浙江"不能读作水名,应该都是行政区域。虽然《年表》所叙之事在秦亡之后,但秦楚之际连续几年的混战中,不可能对秦的行政区划有所更动。现存秦代印玺中的"都水"印,如"东晦都水"、"齐都水印"、"琅邪都水"、"长沙都水",均为郡一级行政官员印玺,"浙江都水"自也不应例外。上海博物馆藏秦玺印"浙江都水"也可证浙江为一级行政区划。秦浙江郡东濒海,与会稽郡、鄣郡(故鄣郡)、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闽中郡相接。  相似文献   

7.
琉球三十六岛与钓鱼岛列屿考略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具有不可争辩的主权。在明代,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在我国行政划分上,隶属于台湾管辖。郑舜功《日本一鉴》,明确记载钓鱼岛列岛是台湾的一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从来就不是琉球或冲绳的一部分,是有确凿的历史文献根据的。琉球附属岛屿从来没有钓鱼岛列屿,是确凿无疑的,是有充分的历史根据的。  相似文献   

8.
<正> 孔子于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春弃官离鲁,到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秋又离卫回鲁,在外凡十四年,所到之国有卫、曹、宋、郑、陈、楚等。他在各国居住的时间、次数极不平均,如曹、宋、郑、楚等国,都只去过一次,停留时间也不长,有的仅是路过而已。但卫、陈不同,他多次入卫,在卫居住长达九年多;一次入陈,在陈居住近四年。这两个国家何以成了他的主要立足点?值得探讨。关于居卫问题,本人已在《孔子居卫之谜》(《孔子研究》1989年第4期)一文中,作了初步探讨。现在再来看一下孔子居陈问题。和鲁、卫比较,陈国并没有太多的有利条件吸引孔子,比如:  相似文献   

9.
一、会文堂本《过番歌》 《过番歌》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流传于闽南、台湾及东南亚华人社区的一首长篇方言说唱诗。六十年代初,原藉荷兰、后在法国从事东方文化研究的施博尔教授,曾利用到台湾考察道教经科仪的机会,广泛搜购流存于民间中的福建及台湾的俗曲唱本。1965年10月,他在《台湾风物》15卷4期上发表了《五百旧本歌仔册目录》一文,记载他所收集到的部份俗曲唱  相似文献   

10.
1.《月亮船》是宁波青年女作家周海彦的长篇处女作。小说的风格清婉、舒展,寄寓了作者颇多的生活思考。它以女主人公南南从幼儿到少女的成长过程作为故事的线索,用一个女孩子纯真善良的眼睛观照了1957年至“文革”期间的这段社会生活。小说的背景是周海彦童年的栖养之地——浙东一带的城镇。因而在小说中,浙东一带斑驳陈杂的民情风俗不仅占有很大的篇幅,而且呈现得尤为酣畅淋漓,丰富多采,它是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整部小说读来犹如一幅浓淡相宜的浙东风情画。  相似文献   

11.
春秋后期,吴、越国家关系演变导致吴、越分界处的演变.阖闾伐越前的两国边界为檇李(今嘉兴)一线;夫差伐越时将两国边界推进到钱塘江边;其后,因勾践采取韬晦之策,吴王夫差不断封还越人土地,以致勾践伐吴前吴、越两国边界又恢复至檇李一线.秦统一中国后,在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东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从会稽郡中析出吴郡.二郡以夫差伐越时的战时边界--钱塘江为界."吴郡"存在350多年,对这一地区的吴、越文化的交融,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北部边郡与西南边郡,由于地理环境、居民族属以及战略地位不同,汉王朝相应地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政策和开发措施。北部边郡突出战略防御,在经济开发上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以突发式方式运作,投资规模大,短期效益明显,但持续性不强,衰落得很快;西南边郡重在政治治理,在经济开发上,为渐进式发展,投资规模小,发展也很缓慢,但稳定而持久。  相似文献   

13.
中朝两国山水相连,田土毗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就彼此侨居。近代以后,华侨在朝鲜居住生活的为数更多。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1948年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时,在朝鲜北部生活的华侨约有4万名。 1950年6月,美国发动侵略朝鲜战争,同时侵占我国领土台湾。10月,进一步将侵略战火燃烧到朝鲜北部中朝边境地带,并派飞机轰炸我国东北部城乡,新中国的和平建设遭到巨  相似文献   

14.
西汉时期,并州北部四郡一直是朝廷增兵戍守的要地,加之是军队出兵漠北的重要集结地和出征地,军队出入频繁,故而粮食供给是否到位和充足,成为中原王朝戍边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西汉时期,并州北部四郡的粮食主要依靠内地转运和屯种等多种途径,经过转运,源源不断地输送至边郡,保证了边防将士的粮食供应,对维护西汉北部边境的安宁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 山东地区是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和重点活动地区.隋时的山东,并不是单指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大致包括今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和山东全省.本文仅就今山东地区(即隋代山东地区的一部分,约包括隋时武阳郡八县、渤海郡六县、清河郡十县、平原郡六县、北海郡十县、高密郡七县、东莱郡九县、齐郡十县、济北郡八县、东平郡六县、济阳郡七县、鲁郡十县、琅琊郡七县,再加上东郡的离狐,彭城郡的滕县、兰陵,方与、下邳郡的郯城,共109县)的农民起义情况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海神信仰是人们对海洋神灵崇拜的产物,秦汉时期在继承先秦海神信仰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海神信仰的内容和形式,使秦汉社会的海神信仰呈现出了人格化、世俗化、社会化的新特点.随着海神信仰的发展,秦汉社会的海洋意识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海洋控制为主体的海洋政治观得以践行,而海洋文化观的发展进一步拓展了海洋意识的范畴.至此,海神信仰与海洋意识已融入到秦汉社会中,成为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南北国时代论”的形成和发展 渤海国是粟末靺褐人大祚荣在被唐朝封为渤海郡王的基础上在我国东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建立的王国。新罗国是在辰韩、卞韩的基础上建立的王国,以后又占有百济全部和高句丽的部分领土,统一了朝鲜半岛南部。从7世纪末到10世纪20年代,渤海和新罗同时存在,同是唐朝的藩国,但它们无论从民族、疆域、历史传统上讲都是各自存在不相联属的两个国家,史书上从来也都是这样记载的。  相似文献   

18.
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神信仰实际是涉海民众海洋观念的外化表现,通过分侧面地多角度地考察中国古代主要海神信仰从人面鸟身的早期海神到四海海神、海龙王、妈祖、地方海神和专业海神的的历史传承与流变,并通过分析海神传说及相关民俗事项,可以透视出中国古代海洋观念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即源远流长的“四海”水体观念,“鱼盐商利”的海洋价值观念,敬畏与驾驭交织的海洋本体观念。总体上看,由海神信仰所折射出的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在现实和虚幻两条轨道上前行,并且随着涉海生活的深入在历史时期内越来越趋向现实,人海关系中人的力量不断增加。所以,那种认为中国古人将大海视为恐怖之地并对之深怀恐惧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中国与台湾不可分的历史关系台湾就是秦汉时代的“岱舆”“大冤”,三国时代的“夷洲”,隋唐时代的“流求”,宋元时代的“毗舍那”,明时的“鸡笼”“东番”“台员”,直到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始正式称为“台湾”。所谓岱舆、大冤、台员,都是台湾二字的音转。郑成功父子统治时代称为“东都”,又改“东宁”,至满清取得台湾後,才再改称台湾,以至於今。中国大陆人民对於台湾的发见,有人上推到殷代,因为“列子”一书中有这样一段的记载:“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为无底之谷。…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舆,二曰员峤,三曰方壶,四曰瀛洲,五曰蓬莱”。我们知道“列子”一书,出於秦汉人的伪造,而汉书正有“大冤”进贡的记录,岱舆员峤,便是後世台员二字之所由来,所以殷代发见台湾之说,虽有疑问,但到秦或汉时代,已发现台  相似文献   

20.
外力的楔入使浙东南市镇出现剧变,海门是其中的典型.由于港口被迫开放,以近代交通网络和商业网络的初步形成为底基,海门从军镇迅速向商业镇转变,并具备近代城市的原型.这不仅表现在人口规模上,还表现在街巷分布、管理机构设置、学校数量等方面.但外发性条件又使浙东南市镇转型呈现二元格局,表现在海门它的发展以浙东南绝大多数传统市镇衰落为代价,基础欠实,旧痕深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