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构建与完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安居工程的推进和廉租房、经济适用住房的规划布局,为有效缓解居民住房矛盾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是,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依然处于困难时期,住房保障体系不同程度地存在某些弊端。通过以株洲市为例对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现状和住房保障体系规划存在的问题之探析,提出构建和完善城镇居民住房保障体系对策。  相似文献   

2.
住房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住房制度对住房问题的解决发挥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住房大量空置,城镇住房供应总体不足,农村和城镇内部均面临住房分布严重不均的局面。我国城乡住房制度存在严重的分割和不足,尽管农村住房制度曾经适应过去的国情,城镇住房制度自改革开放以来也进行了多次改革,但都已难以适应未来城乡一体、城市中国的发展目标。应通过构建城乡一体的住房制度体系、住房供应体系、住房基本制度和配套制度,政府与市场相结合,共同推动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市场发展。  相似文献   

3.
青年人口的住房问题是世界各国的关注点。本文将在青年住房拥有的国际比较的基础上,利用2010年对6所985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数据,首次系统阐述"80后"知识精英的住房拥有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这部分人群是否安居乐业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缩小贫富差距有着重要意义。研究发现,被调查者住房拥有率低于发达国家的同龄青年,但又高于我国城镇青年的平均水平,而且已婚毕业生的住房拥有率高于发达国家同龄已婚青年的住房拥有率;有房毕业生的父母家庭背景较好、生活质量更高,体现了社会分化;父母资助情况、婚姻状态和年龄是影响住房拥有的最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应加大房地产调控力度,防止代际流动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应在尽量完善过渡性居住区生活设施配套与环境改善的同时,加快地震灾区城镇住房重建步伐。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灾区城镇住房重建的各项前期工作,重建与灾区城镇居民收入结构匹配衔接的住房供应体系,并防止以灾后解决城镇居民住房为由产生的违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王一 《学术探索》2014,(11):56-60
保障性住房建设作为矫正市场失灵、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已经步入制度化轨道,形成了包括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公共租赁房、限价房在内的不同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但仍存在着性质不清晰、供给主体单一、竞争机制缺乏等突出问题,从根源上来看这些问题都是由于过分依赖政府力量,而未能发挥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共同作用所造成的后果。本文认为应在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指导下,注重政府、市场、社会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合作,借鉴国外“市场——救助”“市场——福利”和政府有限管制等典型模式的经验,从供给层次、监管机制、融资渠道等方面全面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体系,实现住房保障体系的有效供给和优化配置。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农民工住房供给总体处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状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在遵循相应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和规划保障制度。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农民工住房供给总体处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并存的状态。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应在遵循相应基本原则和总体思路的基础上,建立"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住房租赁市场,完善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农民工住房补贴制度、财税支持制度、金融服务制度、土地供应制度和规划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低收入者住房金融体系的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性金融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融资时存在着难以克服的"信贷配给"问题;为帮助解决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我国应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辅助下的政策性金融为主、商业性金融为辅的中低收入者住房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运行动力机制来源于两方面:政府的政策动力和市场自身的市场动力,但前者居于主导地位;政策动力的发挥可重点考虑以下方面:采取措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以及为居民提供低利率的住房资金。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住房政策存在两种欠缺:一是仅有经济政策思维,缺乏社会政策思维;二是仅有简单福利思维,缺乏混合福利思维。这样两种欠缺,依次导致两种住房困难群体的出现:一种是无法以市场方式解决住房需求的困难群体;另一种是既无法进入住房市场,也无法从保障性住房政策中得益的困难群体。这部分地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住房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很大的社会不满。为了更好地改进中国的住房政策,明确政府责任,中国应当借鉴和参考混合福利理论。首先,政府应该提高福利供给,中央财政应该有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公共预算,并有相应的政策目标与政策要求。其次,应该重新评估家庭在住房福利构成中的作用和贡献,设法鼓励、刺激和调动家庭购买经济适用房的积极性,综合使用税收、贷款、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支撑和激励家庭在住房福利方面做更多的投入。再次,积极发展自下而上的福利支持系统,建立制度化的信息收集与咨询系统,以充分反映和了解社会底层福利需求的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5,(6):192-197
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也是当前中国住房问题中的主要问题之一。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是城镇化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任务,但目前面临着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住房建设用地配置制度、财政体制、金融体制以及地方政府激励机制缺失等方面的约束。因此,要切实有效地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就必须进行体制创新,化解当前所面临的体制约束。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起以农民工流入地为主的管理模式,建立和实施按常住人口配置住房建设用地的制度,建立与常住人口挂钩、分级负责的财政体制,发展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和竞争性住房金融市场,并以"两政"改革驱动建立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0.
百姓住房问题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发挥政府职能部门作用,增强住房保障功能,着重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更是解决这一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市房产行政主管部门,担负着住房保障职责。进一步增强住房保障,更好地解决我市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是坚持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历史变迁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嫣 《中州学刊》2007,(3):134-136
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是国家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制度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20多年来,我国城镇居民住房制度改革采取积极稳妥、不断深入、有目标、有步骤的方式进行,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和积极的进展。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住房制度,实现住房商品化、社会化。  相似文献   

12.
顾书桂 《学术研究》2013,(5):73-78,160
中国住房问题的恶化源于政府失灵。以普通住宅为基础的土地财政,不仅没有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住房问题,反而使原有的住房困难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衡。解决政府失灵,核心是有效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民主政治是制衡政府与市场、保护弱势群体的根本措施,但基于中国国情,法律更能及时、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13.
住房问题是当今世界一个重要问题,住房产业是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发展住宅产业既有利于各国居民的住房解决,同时又能极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历史、现实、体制等原因,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相当缓慢,住房问题在我国表现也相当突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央决定:使住房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住房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这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改善我国城镇居民的居住条件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发展我国的住房产业必须有住房金融的支持。必须普遍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全面建立住房抵押贷款制度,进…  相似文献   

14.
居民住房问题的解决和住房建设作为经济支柱作用的实现都首先需要用市场的手段来实现,这是由宪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体系所要求和体现的,因此,加强居民住房建设、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首先要依靠市场的方式,其次是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本文通过对我国住房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分析,得出我国住房市场的目标结构,然后通过比较实际市场情况和目标市场结构之间的差距,得出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在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王敏 《兰州学刊》2012,(7):137-143
自1980年中国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以来的30年,中国由计划的公共住房体系转向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住房供应体系。文章从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历程入手,在总结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对政府终止住房实物分配福利体制的、货币化住房分配、市场化和社会化供给住房体系等各阶段进行学理分析,对政府住房制度改革的结果与干预目标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个市场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方向的改革,这成为解释中国当前住房领域房价飚高、职工住房消费能力与市场房价严重脱节,以及中国住房不公平现状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6.
从需求方建立基于居民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需求量模型,从供给方建立基于政府财政支付能力的保障性住房供给量模型,估算出重庆市2012年保障性住房支出合理区间,以更好地健全和完善住房保障机制。在重庆市现有经济水平和财政能力下建设规模适度的保障性住房,使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既能满足城镇居民家庭对保障性住房的需求,又与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财政能力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我国住房体制改革过程中,在市场化过度,住房保障滞后,收入分配差距加大及流动性过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住房市场有效居住需求不足与投资需求过度并存的"二元结构"现象。住房"二元结构"造成对有效需求的挤出和投资需求的强化,使住房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住房市场长期高位运行加大了运行风险。本文针对住房"二元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主持人语]当前,中国住房政策逐渐从鼓励住房自有转向强调"租售并举""租售同权"的均衡发展的新阶段。总结和借鉴国内外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经验,对相关决策部门优化制度,进行政策创新,保障公民获得体面、宜居的住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期选载的四篇论文分别从总结国内政策实践和借鉴国际经验等角度论述政府在住房保障的角色和实现政策目标的工具选择及其优缺点。公租房是当前我国住房保障的主要方式。马秀莲、张黎阳的文章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重点探讨公租房建设中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为使城镇低收入家庭获得基本的住房保障,实施廉租住房政策。吉林省廉租住房保障采取实物配租和租赁货币补贴两种方式。基于效用理论和调研数据的研究表明:两种方式都会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效用水平;实物配租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直接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但当居住条件并非家庭最亟须满足的需求时,实物配租方式对低收入家庭整体效用水平的提升作用并不显著;从公平与效率和地方政府的承受能力来看,租赁货币补贴方式优于实物配租方式。在租赁市场供给总量存在刚性不足的情况下,应以实物配租为主要保障方式;当市场存量住房达到一定水平时,租赁货币补贴应成为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谈到民生问题,自然绕不开住房问题,住房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正确理解"居者有其屋".无论是从理念层面还是从制度层面抑或从现实层面来看,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难度都很大.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住有所居"则体现了居住目标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转变与跨越,也是解决中国住房民生问题的理性选择.解决住房民生问题,必须落实政府、开发商和消费者的多元责任,群策群力,以达契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