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明确了各级国家档案馆为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法律地位,为档案馆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对档案部门参与公共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就需要各级档案部门积极推进档案管理创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努力实现由内向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变,为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更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2.
公共产品视角下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对农村和谐社会建设乃至整个和谐社会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县级政府应该对此承担一定责任。然而经历长期计划管制,县级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出现不适应,因此,需要在农村公共产品服务的各个过程和各个环节锻造县级政府的服务能力。从转变政府理念、增加服务数量、提高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等方面归结出县级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提升对服务型政府的理解和认同能力,增强对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回应能力,提高合理合法规制的设立能力,探索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增强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和组织能力。  相似文献   

3.
图书馆在政府信息公开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权利和义务,使公共图书馆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载体和发布平台.公共图书馆承担着相当多的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工作,配合政府做好信息公开的服务工作,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也是推动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4.
深化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作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体系一个重要环节,决定了其工作重心和发展特点.而要深化其服务品质,还需明确定位,从主动融入、接受监督,围绕中心、确立主题,跟踪热点、服务百姓,加强学习、引导查阅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5.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要求,而且是公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根本保障,也是政府部门进行改革的基本方向.在信息公开手段多样化的今天,政府信息公开应从人性化的理念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平等地保障弱势群体的知情权,创新信息公开的服务方式.在建立政府门户网站、构建电子政府的过程中,也应本着人性化的原则,打造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体现以人为本、提供创新、全面贴身服务等服务理念.  相似文献   

6.
政府信息公开是政治民主化、法治化的重要标志。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已经三年多,但仍存在制度不完善、公开力度不足、公民参与能力不够等问题。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完善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体系,加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建设,逐步拓展信息公开内容,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基础上的公民有序参与,是当前我国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构建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政府信息公开服务实践及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等的需要,决定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公正、公平、便民、及时、准确,是构建本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本文结合福建省图书馆开晨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实践及调研,探讨如何构建中国特色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曾莉 《社会科学家》2006,(Z1):19-20
政府信息公开不仅是规范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也是实现政府绩效管理和公众民主权利的需要.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存在的问题重重政府信息公开的义务主体服务意识淡薄,公众被动接受,方式和内容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手段滞后,形式化严重等等.为此,必须从服务主体的观念、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电子政务建设、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和内容等方面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是我国信息公开进程的里程碑事件,对推动透明政府建设起到积极有效作用。但同时应看到,因信息公开例外规则应用的缺陷,阻碍了信息公开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通过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信息公开规则应用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政府科学决策,防止权力腐败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针对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传统思想观念、信息公开的法律制度和信息公开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在新的行政环境中达到政府信息公开化的目标,必须实现正确的行政理念,有效的法律制度设计和先进的网络技术三者之间的有机耦合,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1.
从本质上讲,政府预算信息的性质应当界定为公共产品,其产权属于社会公众所有。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客体有三个层次:基本信息、基础信息和基准信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着重强调公开的是政府预算基本信息。客观地说,国家秘密和政府预算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关系,依法合理界定国家秘密的范围就成为影响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关键因素。推动政府预算信息公开事业继续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继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建设,二是改革修订国家秘密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理念变迁蕴涵于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或政务公开制度的发展变化之中,通过透视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理念变迁的过程,就会了解其变迁的动因所在.促使中国政府信息公开理念变迁有多种动因,政治上有法治建设、行政体制改革的推动;经济上有招商引资、加入WTO的推动;文化上有公民主体意识的增强、政治文化世俗化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进程的飞快发展,政府信息公开已经成为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我国为建设法治型政府、服务创新型政府而提出的重大决策。但从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度来看,固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分析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必要性,剖析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并相应的提出了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其中最早推行的是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的村务公开制度.随后,一些地市以及省级机关,相继进行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研讨与试点,但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政府对信息公开制度的认识不够,对不予公开的救济手段规定不足,在政府信息公开过程中对公民的隐私权保护不力等.为此,我们必须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立法,使之法制化,并进一步加强对这一制度内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农村政府信息公开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信息是新农村发展的基本资源之一,农民是否及时有效的获取政府的信息,对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从我国农村的政府信息公开实施情况调查显示:农村的政府信息公开不到位、农民的信息意识淡薄、农民对信息有大量的需求等问题。农村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存在一些障碍因素,有必要对我国农村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改革。  相似文献   

16.
政府信息公开应当遵循知情权保障原则、最大公开原则和权利合理限制原则,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国家秘密的信息、涉及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行政过程信息等各种信息公开的"公开例外"或"可不予公开"的情形,应予以必要的限制,并通过正当行政程序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应根据公共行政实践和行政法治的发展,不断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强化民主政治的需要,而且有助于防止行政腐败,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透明政府建设提供了法律基础,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实证的角度出发,以省级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为研究对象,分析地方政府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成效及其存在问题,可以得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是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8.
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和完善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是保障公民环境知情权、实现公民环境参与权和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以立法的方式促进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是多数国家在信息化、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的发展。与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法律规定相比,我国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法律制度还有待于完善。  相似文献   

19.
封毅 《理论界》2006,(7):48-49
提高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改革开放处于攻坚阶段和国家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社会要强化政府的发展能力,提升政府的社会管理能力,增强政府化解社会矛盾的协调能力,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公共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20.
2008年5月,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条例》以法律的形式,对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条例》实施五年来,省级地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本文比较分析了政府信息公开指数、组织机构建设、制度规范与平台建设、信息公开绩效情况和政民互动情况.相应的对策建议:深化和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形式及重点信息公开工作;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的相关工作机制;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标准与流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