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封建主义"的重新论述,并不是仅仅对这个长期以来未被质疑的概念的使用范围进行重新界定,或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及所谓的"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等问题进行重新论述,而是从这个问题出发,通过对中国历史进程中封建主义和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历史悖论及其原因的探讨,用马克思的历史观和历史价值观,重新对中国前现代社会的性质和发展作新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于匈奴社会性质问题的探讨,以往的学者大多简单机械地套用马克思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或者认为其属于原始的氏族公社制、或者属于奴隶制社会、或者属于封建社会,还有的认为属于几者的复杂的结合体.通过对很多匈奴墓葬材料的研究,并结合文献的记载,对这一问题给以重新检视后可以看出,匈奴游牧社会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道路,其社会性质并不适用于五种社会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3.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论著中,马克思主张亚细亚社会、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是依次更替的演进关系,并认为社会形态之间的过渡往往是从一种非典型的旧的生产方式向新的生产方式的过渡,或者在某种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下实现社会形态的过渡。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演进及过渡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重新认识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秦至清的中国社会形态称之"封建社会",曾被认作"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结论.然而,通观马克思封建社会原论,尤其是马克思晚年的民族学笔记,便会发现,马克思反对将西欧历史模式作为普世规则套用于东方国家,认为中古世界是多途演进的,决非单线直进.马克思尖锐批评滥用"封建",认为非贵族式土地所有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与封建主义不相兼容.以马克思论封建的逻辑推断,周秦以下中国社会形态不宜称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5.
张显清 《河北学刊》2008,28(1):63-67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刘志琴 《河北学刊》2008,28(1):67-70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陈支平 《河北学刊》2008,28(1):70-72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明清易代与中国近代化的迟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佩琦 《河北学刊》2008,28(1):72-75
[主持人语]中国古代社会是缓慢发展的还是停滞不前,中国封建社会晚期自身能否滋生近代因素,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在哪里?这些都是中外学者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这些争论,不仅关系到对中国古代历史面貌、发展走向的认识,而且关系到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和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而争论的实质,归根结底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社会经济形态理论的不同理解和认识。明清之际的人们常说,晚明是一个"乾坤迸裂"的"极乱世界"。晚明社会发生了巨变,这是不争的历史事实。那么,晚明社会都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性质是什么,走向哪里,究竟遇到了什么障碍,它是不是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开端?这些都是需要加以认真研究和讨论的。为此,《河北学刊》与中国明史学会组织了这次《晚明社会变迁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专题讨论,以期通过学术争鸣和互相切磋,将这一研究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9.
最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广志教授新著的《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回顾与反思》一书,这是一部对中国史学“五朵金花”的首花———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进行全面、深刻的回顾、剖析和反思的成功力作。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解放以来,在中国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时间断限的问题。1 930年,郭沫若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古罗马一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此书一出版,即获许多人的赞同,也遭到一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概念,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在什么时候被封建社会取代。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开始,至今将近70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资产阶级经济只有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自我批判已经开始时,才能理解封建社会、古代社会和东方社会。”深刻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在学习近代史中重温一下革命导师是怎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对于我们当前研究中国古代儒法斗争和整个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有直接  相似文献   

12.
讨论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前提是确认前近代中国的社会形态.近大半个世纪以来的流行说将中国前近代认定为"封建社会",此说不符"封建"的古义("封土建国"),也不符"封建"(feudalism)的西义(封土封臣、人身依附),并且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封建观相悖反.中国前近代社会形态的表述应为"宗法专制杜会".中国杜会的近代转型所立足的历史前提为此,而不同于西欧、日本的"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有一个论争不断甚至被称为社会科学界“哥德巴赫猜想”的命题———“亚细亚生产方式”。人们为此费了多少心思,发了多少议论,但终不得其解。我本人也曾长期陷于此题的猜解,一度甚至觉得有了答案,并由此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性质有所认识。最近,又专门研究中国经济矛盾,在对其历史的考察中,不能不涉及“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有了新的感悟,发现是后人对马克思有关论述的误读,才有了本不该有的论争。而这种误读,恰恰表明研究方法上的诸多问题。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  相似文献   

14.
论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庶人的阶级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我国古代社会性质的问题。但是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论;有的同志认为是奴隶,有的同志认为是农奴。我在1956年的旧作《关于殷周土地所有制的问题》(《历史研究》第四期)里认为他们是公社农民。我又引用马克思的话“他们每一个单个的人事实上已被剥夺了财产”,所以断定我国是东方型的奴隶制。现在我这个观点基  相似文献   

15.
稍微接触中国史学的人都知道,多少年来,在中国史学界存在着一个“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所谓“古史分期”,是指中国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在什么地方断限的问题。古史分期的讨论,尽管意见纷呈,各持一词,互不相让,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论者们在讨论问题时,都承认中国历史上曾经历过奴隶社会,其前提是相同的。其所争者,惟“分期”而已。 这个问题的讨论,是由郭沫若先生首先揭幕的。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被迫流亡日本。在那里,他开展了中国古代社会性质的研究。1930年作者将其研究成果编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出版。此书试图论证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一样,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发展阶段,中国历史于五种社会生产方式并不悖违。具体的历史划分是:殷代是原始氏族社会末期,是中国历史的开幕时期。西周是奴隶社会,周室东迁进入封建时代。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和中国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有相对的独立性,它的产生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某种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但是,当一个旧的社会形态被另一个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时,旧的社会形态却会长时间的存在着,极力阻止新的社会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在我国,当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之后,奴隶制的意识形态对封建制的抑制、阻止,甚至破坏,竟达几个世纪之久。而古代中国在向近代中国过渡,直至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之后,旧的意识形态即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阻力一直是很大的。本文想重点谈谈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对…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濮越文化信息解日本古代国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古代国名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的误解必然影响到中日两国古代历史研究的进程。日本文化属于外向型文化,其古代文化主要受到中国的影响,"扶桑"、"倭奴"、"狗奴"、"邪马台"、"大和"等日本古代国名均可以从中国先秦时期濮越文化的遗传信息中得到启示,从而破解这一历史悬案。  相似文献   

18.
试论希洛人的阶级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希洛人的阶级属性,是史学界长期争论未决的一个问题。在国内史学界,争论还远远超出了这个问题本身,涉及到奴隶制社会形态和封建制社会形态的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只想从希洛人的起源、经济地位和法律地位三方面来论证他们是一种早期奴隶制中的奴隶。  相似文献   

19.
吕喜林 《阴山学刊》2001,14(2):50-53
中国古史分期是我国史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始终未形成定论。近十余年来,史学界开始反思并重新认识中国古史分期问题,逐渐认识到五形态的模式并不符合中国历史实际。对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质疑和否定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从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曲折发展历程中,我们应不断反思,从而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20.
问:李先生,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问题,即“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一几十年来已成定论的理论概括,自从您提出并进行了重新检讨之后,在史学界引起了注意和争论。我们编辑部也感到,这将是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论争,所牵涉的不仅是近代史上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关系到现代史乃至当代史的砑究。所以,我们想请您谈谈您提出这一问题的思路和背景。答: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是三十年代学术界讨论社会性质时提出的。当时只是作为一种观点在争论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