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从老子的“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入手,回归原本。从名与身孰亲——以俭啬治国、以身轻天下——弗以智治国、外其身而身存——以天下为先、功遂身退——天之道四条路径,逻辑地、批判地、历史地探究并稽其旨趣。明其意义与时代精神,纵横联系求其精微,通过解读老子治国理身的思想,以期能在当前更多地理解和把握《老子》。 相似文献
2.
先秦道家对心的观念多有思考,而老子的相关思想无疑展示了这种思考的初期形态。在《老子》中,心首先与赤子形象密切关联,而此观念虚静朴弱的本质与无欲无知的特性,以及其和道与德的相互关系,也均由此得以揭示。老子心的观念同时也渗透到他对于政治治理与个人修养的思考中,在前一层面,圣人之心与百姓之心的关系正如道与自然的关系;在后一层面,普通人则经由抱一、抟气等心之修炼工夫最终达到赤子婴儿般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
4.
“贵生”是老子生命观的内涵。“为己”或“为天下”是传统中解读老子生命观内涵的两个视角。历代注疏体现了“宠辱”“贵爱”“身与天下”三组解读《老子》第十三章生命观的核心概念,忽视君王生命活动的政治影响,仅以个体生命把握老子之“贵生”,导致身与天下的分裂。在身与天下的关系视角下,身的长久保存以归之自然为实事前提和价值旨归。归之自然以求道是老子生命观的价值旨趣,受国之垢而守其辱是君王以身托天下的伦理实践表现。“贵生”的内涵不在强调贵爱己身,而在突出将修身所致的自然之身扩充天下。在身与天下的勾连中,显示归之自然以求道的生命价值区间,通达没身不殆的生命境界。以归之自然的身托寄天下,使生命与天下皆能够长久保存。 相似文献
5.
6.
很多学者认为老子主张"贵身"或者"贵生",但这一观点实际上是对老子生命观思想的误读。因为老子从根本上是反对众人去"贵身"或者"贵生"的,其生命观思想的真正主张是具有辩证性的"自爱不自贵":既反对因追求显名厚利而不亲爱自己的身体;也反对因过分尊贵其身、厚养其生,益生妄作而害了自己的性命。 相似文献
7.
道家人文传统奠基于老子的"人文之道"。老子的"人文之道"基于"道"的"自然"、"无为"原则,把对于春秋时期"无道"社会的忧患意识,通过短短五千言凝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切关怀,其意涵体现在三方面的价值诉求:彰显生命本质、守护生存价值、探索理想社会。"人文之道"表达了老子反对文明异化,守护人本然价值的思想主旨,对中国人文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老子和庄子的生命哲学大体上由生命观、生死观、重生论、养生论四个方面内容构成.老子、庄子皆崇尚“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将人的生死现象看作是一个气化的过程.将人的生命价值放在世俗的财富、名誉、功业之上,从养气、养心、养神等多个层次开掘出养生的思想.他们的生命哲学与养生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0.
水: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旨在将水的生命与人的自然生命相结合,论述人的生命中所具有的水的自然特质,这也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之义,以其表明老子对生命理想的哲学追求。笔者从水的三性:谷、清、柔,论述自然生命的三维:广度、深度、韧度,以体现老子生命哲学的自然底蕴和理想目标,展示出老子“大道”的生命内涵。同时对现代人关注生命价值,建构生命理想层次,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对待思维是一种强调统一体中的二元因子相待而相依的朴素辩证思维;哲学范畴的对待之思以整体之思为前提,更强调相互参照的二元对待的彼此依存、彼此转化、彼此包含,乃是二元协同之思。这种“对待而不相离”的意识早已渗透在先人的哲学思维之中,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老庄的著述,其哲学和诗学价值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老子的“自然之仁”与孔子的“自律之仁”这两种“仁爱”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但又有多层的含义;论述了“仁”德产生的根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它的自发性、时机性;援引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思想,指出“仁”具有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扩充而走向普遍之爱的可能。老子之“仁”的核心是“慈爱”,与儒家相通,但老子以“不仁”的反向言说来限制“有为”之仁的危害,保留“仁”的自然特征。老子的“自然之爱”需要通过儒家的“自律原则”实践出来,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大爱,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补充的,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推行的方式上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4.
水:老子“道”论的本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中国哲学最基本最深刻的理论范畴 ,具有重要的本体论意义。而水作为万物本原的思想也由来已久 ,贯穿中国哲学思想的始终 ,成为中国哲学思维发展的脉络和根基 ,其所具有的本根含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水喻道 ,通过对“水”本根思想的提升来论述老子道论的本体内涵 ,以“水”之本原论及“道”之本体、“水”之本性论及“道”之本质、“水”之属性论及“道”之属性、“水”之万象论及“道”之迹行 ,突出体现道乃是万物本根的思想 ,以及道之自然无为的本质以及谦下不争、柔弱任物的属性和周行不殆、循环往复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老子>文本所蕴涵的生命境界、人生智慧和人格精神三个方面,从形上和形下、体与用的关系层面,诠释了宇宙、自然与生命之间所具有的层级关系.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是宇宙之"真","上善若水"的人生智慧是自然之"善","美之为美"的人格精神是人生之"美".老子以"道"为本体的生命境界在社会历史文化中所彰显出的"德性"精神(人生智慧、人格精神),对于消解社会生活与人类世界的种种矛盾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道”之空乏与“上帝”之谬——老子、康德道德哲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与康德的道德哲学思想均具有较强的先验和形上特征,二者在哲学进路上呈现多处分合之处。在本体论、实践论和目的论上二者均指向先验理性,在具体的逻辑依据和道德理想上又分别指向了"自然律"与"道德律"。无论是老子之"道"还是康德之"上帝",在最终道德实践上都是不可到达的,"自然律"与"道德律"的二分法带来了"道"之空乏与"上帝"之谬。黑格尔从"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的角度提出了"道德律"与"自然律"之间"被设定的和谐",实现了从道德形而上学到道德辩证法的转换,也为我们指明了"和谐伦理"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二元论世界观源于人类主体意识的确立,也是人类精神需求的内在倾向.但二元论所确立的心身对立的世界图景使得意识或者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或被完全否定而消失于无形.具身现象学通过考察“行为”的性质而揭示出的心身同一论,不仅超越了二元论及其结果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而且代表了一种以有机生命为着眼点的意识研究的趋势.从二元论到具身概念兴起的过程,是人们对意识范畴的否定之否定的重构之路. 相似文献
19.
王英娜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48-52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他通过以“无”言“道”,展开了对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导。与“常”相应之“无”描述的是“道”动态的创生过程,侧重从超现象界言“道”;与“有”相应之“无”突破了静态限定之“有”,侧重从现象界言“道”;无心之“无”则进入了对人类社会精神生活和实践行为的探索,从而将宇宙和人生合一,使人体悟得于“道”真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堕胎问题在近现代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受到天主教的密切关注与积极回应。自上个世纪以来,堕胎问题开始从社会各种问题中凸显出来,并迅速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广泛持久的争论是其基本特征,焦点则是胎儿的"人性"问题,由此而有的神学、哲学、伦理学等研究进路将这一问题推向空前的深度与广度。天主教基于其特有的生命关怀及神学哲学进路,在面对堕胎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超越性色彩,成为了全球关注堕胎问题的超越性构成力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