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乡村旅游业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依据乡村旅游产品的三个分类原则,将乡村旅游产品分为9大类。采用随机抽样法,对陕西省西安市、延安市、汉中市等10个区域的广大游客在乡村旅游产品方面的旅游行为与欲望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探寻游客在现实的、重复性的和潜在的旅游行为与欲望方面的现状与特点。从广大游客旅游行为与欲望的综合需求特点看,凡是能够吸引游客“重复性”旅游行为的乡村旅游产品一定是游客参与性和趣味性都很强的产品。因此,我国乡村旅游产品今后创新发展的种类选择应主要集中在乡村自然风景类、乡村休闲运动类、乡村休闲山庄类、农业观光园类和乡村特色餐饮住宿类等这5类产品上。最后提出了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进行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以及创新构建乡村大型健身步道、乡村公园、大型乡村游乐园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愁可以激发游客旅游意愿、增强乡村旅游市场潜力,探索老年乡村游客的乡愁影响机制,有助于丰富乡愁研究,精准开发老年乡村旅游市场。文章以四川彭州宝山村为案例地,通过对23位老年游客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技术提炼老年游客乡愁的影响因素并剖析其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老年游客乡愁主要受记忆建构、游客状态、乡村变化和特殊场景的影响;其中,游客状态、记忆建构会通过影响乡愁主体影响乡愁;特殊场景和乡村变化会通过影响生活环境和乡愁客体影响乡愁。最后,从保护乡村景观原真性、设计乡村生活场景、重视游客特征等方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满足老年游客市场需求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采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从游客感知的角度,对株洲市周边乡村旅游地属性的12个指标进行调查,实证分析乡村旅游地的优劣势。研究结果显示: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的自然环境、可进入性、消费价格持肯定态度,但旅游基础设施和食宿旅游要素仍是乡村旅游的短板;总体看来,游客对乡村旅游地各属性指标的满意度低于其重要性,且差异显著。依据IPA方格图中的分析结果,株洲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应采取继续提升、重点改进、努力拓展、适度调整等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舞台真实”下乡村旅游产品设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旅游中,游客以追求原生文化和淳朴的民风为目标,而旅游的产业化使得产品的商业化日益凸显,这样就产生了产品真实与游客需求之间的矛盾。运用人类学的观点,从“舞台真实”视角出发,对乡村旅游中游客、产品设计者进行分析,可以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5.
为拟定宁德地区未来乡村旅游形象的塑造策略,从休闲旅游体验、增加知识见闻、服务设施环境、现代附属功能、儿时农村生活、丰富主题活动等6个游客所重视的乡村旅游形象的因素出发,采用因素分析法,针对15岁以上的游客以结构式问卷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研究表明,游客对乡村旅游形象的重视因素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游客最注重的形象是关于服务设施环境方面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作为乡村社会建设与发展的有效路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并非要刻意迎合市场经济机制,而要摆正乡村、游客和旅游项目之间的关系,通过建立乡村文旅资源与消费者之间的社会性关联以扩展消费市场空间。研究以川北坪村的经验为案例,深入剖析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强调文旅融合发展要在乡村、游客和旅游项目三者互动中保持均衡关系,主动引导游客凝视,通过重建乡村共同体符号、解构“乡愁”及建立社会连接符等形式吸纳和整合市场中不同关联程度的消费者。与纯粹的市场化路径不同,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社会范式与路径强调立足乡村地域特色资源,强调消费者与乡村文旅产品间的社会性关联,以此获得更多游客的长期凝视,从而促进旅游与乡村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面对乡村旅游地日益激烈的竞争的发展环境,研究游客感知价值与其重游意愿之间的关系,能提高乡村旅游地的核心竞争力。文章以成都三圣乡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了由管理与服务价值、设施价值、景观价值、项目价值、社会价值、精神价值和成本价值7个维度26个题项构成的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价值体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游客重游意愿和感知价值的关系。结果表明,成都三圣乡游客重游意愿与感知价值的精神价值关系密切,但对成本价值表现不敏感;重游意愿对景区的设施和项目表现为负面感知价值,且对娱乐设施的负面感知强烈。因此乡村旅游景区今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提高游客精神方面的享受并增加娱乐性强、游客参与度高的旅游设施和项目方面。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之美源于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乡村的一草一木皆散发出独特的乡土风情,这正是游客梦萦魂牵,寻觅向往之处.但是在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中存在大量非乡村因素,远离了乡村旅游本质,因此从乡村旅游特征值的确定与测量为起点,根据乡村旅游特征中食物、建材、能耗、文化、自然等因素建立测量指标,尝试量化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开发控制措施,为乡村旅游的价值提升和真正乡村的回归及乡村机能的恢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对北京郊区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乡村旅游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对改变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只处于初期阶段。怎样使我国的乡村旅游持续、深入地发展,成为学界和业界的热点话题。以北京为例,通过游客调查,对乡村旅游服务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50年龄段的游客是乡村旅游的主体;2)游客对北京市乡村旅游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不高;3)影响满意度的主要要素依次是服务质量、食宿质量、交通状况;4)只要保证服务质量,游客对乡村旅游会有持续的兴趣和较高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自然性、生产性和脆弱性等特性。乡村文化对游客的旅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可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动因。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普遍存在"一日游多,过夜游少"的现象,因此,如何留住游客,促使其由一日游向过夜游转变,成为乡村旅游深度开发的重要问题。以位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乐陵市朱集镇为例,利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通过对当地游客乡村旅游住宿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出游频率、旅游人均消费、出游方式、游览满意度以及基础设施满意度均对游客乡村旅游住宿需求产生显著影响,而户籍、餐饮满意度和住宿满意度对游客乡村旅游住宿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游客是旅游质量的评价主体,增强游客积极感知是旅游质量不断提升的动力来源。文章通过对游客感知理论和已有文献的研究,构建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六维概念模型,并以广西龙胜大寨村、贵州雷山西江村、云南西双版纳曼听村为研究案例,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有效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二阶因子模型合理、假设成立,证实了旅游质量的“多维性”,维度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对于游客感知旅游质量的重要性存在相对差异;旅游体验和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质量的重要内容,留下美好记忆对旅游体验的影响最显著,旅游信息方便获取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影响最显著。文章从游客感知角度探讨旅游质量的贡献因素,为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吃餐饭,打圈牌”等诸多问题。而美国乡村旅游以城市化与工业化“双轮驱动”,并以乡村俱乐部、乡村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和门户社区旅游为主导的多元业态体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典型经验上,美国注重乡村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展现来引导游客参与体验;强化政府和高等院校对乡村旅游产业的重要推动作用;重视法治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并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乡村旅游开发政策的核心原则。在我国乡村旅游消费需求个性化、产业升级扩容与提质增效的新时代背景下,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其中在建设以农村人和乡村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景区,反思主流文化中的农民与乡村形象并积极改善,营造规范、健康、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市场环境,塑造有限主导、顺市而为的服务型政府角色等几个方面的经验借鉴对于提升我国乡村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竞争能力、全球影响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实现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乡村温泉旅游地属性绩效对游客满意度提升及旅游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乡村温泉旅游地属性绩效——游客满意度"概念模型,并以浙江武义乡村温泉旅游度假区为抽样样本,对研究概念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乡村温泉旅游地的温泉核心产品和服务、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三方面的属性绩效与游客总体满意度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温泉核心产品和服务属性绩效对游客总体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其次分别为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属性绩效、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属性绩效.因此,乡村温泉旅游地应重视乡村温泉特色产品开发、温泉度假设施建设、温泉文化品质、温泉疗养水平等温泉核心产品和服务属性绩效的提升,同时着力改善管理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保持淳朴民风和维护环境基底条件,从而有效促进游客满意度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系统论的角度把握乡村旅游的子系统,即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的层次、乡村旅游的开发和消费导向,从而构建乡村旅游的概念体系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首要问题。乡村旅游的需求源于千百年来积淀在人们心底里的乡土情结,它在大众旅游的浪潮中催生着乡村旅游的供给。真正的乡村旅游应是提供一种能够给游客提供深度文化体验的传统文化内涵与村寨田园风光完美结合的高品位产品,为整个人类提供最令人期待的文化和环境的盛宴。为了保证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性方向及产品的质量,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以资源为导向,开发资源导向性产品并引导旅游者的消费导向。  相似文献   

16.
运用网络文本内容分析法研究游客对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感知,选取朱家峪古村作为案例地。通过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以及各旅游网站,获得关于朱家峪的网络评论347条,游记8篇,利用文本挖掘软件提取出游客对朱家峪感知形象的60个高频词汇,将其分为动机与行为、景区环境、景区景点、休闲娱乐、旅游产业要素等5类。研究发现,游客对朱家峪的旅游形象感知多倾向于积极方面,"闯关东""古村落"是最深刻的印象,消极感知来自于门票价格、旅游设施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旅游基础设施的改造、古村文化的挖掘、营销方式的创新、服务人员的培训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形象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肇庆市5个热点乡村旅游地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借助形象修正理论对游客游前感知和游后感知差异的形象修正过程进行研究,发现游客在实际旅游后对乡村旅游地发生了从“形象一般”到“形象很好”的正面非一致性修正过程。  相似文献   

18.
民宿是近年来受台湾、日本民宿热影响而出现的新兴乡村旅游业态。具有浓厚的传统乡村特色、能提供10间客房和25人以下住宿服务、设施配套齐全的传统乡村民宿最能体现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文章首先通过回顾民宿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了传统乡村民宿的主要特点,然后从旅游消费者行为的角度构建研究模型,结合问卷调查数据量化分析了影响传统乡村民宿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显示:民宿的环境氛围是影响游客选择意愿的首要因素,民宿自身的品质是决定游客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品牌宣传是左右游客选择民宿的重要外因,游客的个人认知则是其选择意愿的重要内因。基于此,传统乡村民宿应该在环境氛围、服务质量和品牌营销上下功夫,努力提升民宿的综合价值。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与日俱增,都市人已逐渐厌倦城市中的生活氛围,渴望去寻求回归自然的感受。乡村旅游以其特有的休闲、清新、自然等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吸引了大批城市游客,成为旅游业中新的亮点。然而特色性不强、设施不完善、管理水平低、品牌意识差等问题却严重的制约了大连乡村旅游发展。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大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乡村旅游可以满足渴望回归自然的游客需求,如今逐渐成为新世纪旅游的热点,并愈来愈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本文在分析大连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和条件的基础上,试就如何发展大连乡村旅游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