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批评理论:从法兰克福学派到英国文化研究学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兰克福学派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工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该学派的理论对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新左派"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作为"新左派"理论组成部分的英国文化研究,继承和发展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注重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以及受众的研究.讨论法兰克福学派的经典理论以及"新左派"特征的英国文化研究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这次危机"是2010年2月在加拿大约克大学举行的2010年度历史唯物主义年会的主题。在这个主题下,西方左派学者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史入手,反思了2007年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建构了以剩余价值实现和货币需求为核心的问题域和以资本的结构性危机观念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更新。在此基础上,西方左派学者以发展马克思的经验分析方法为突破口,复兴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从资本主义危机的向度分析美国、欧盟、东欧、中国、南非、拉丁美洲等历史原型的共时性存在,提出了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的内在机制的论题;其二,重新阐释马克思的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论内涵,提出了内部和外部的辩证法模式,开辟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30年代中后期,一些英共知识分子党员不自觉地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了一批有刨见的理论成果,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际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英国左派知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本土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有鲜明英国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以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最终将文化马克思主义呈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4.
张亮 《晋阳学刊》2013,(1):78-83
《新理性者》和《大学与左派评论》是英国新左派早期重要的两份政治刊物。它们具有不同的起源、不同的人员结构和不同的办刊理念。《新理性者》的贡献在于提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英国新左派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大学与左派评论》则致力于分析当代英国资本主义现实,为英国新左派后来在文化研究、政治学等领域的学术繁荣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14-20
现代性批判是英国新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雷蒙德·威廉斯、安东尼·吉登斯和大卫·哈维等英国新左派代表人物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问题,运用时空一体的思维范式,坚持以"人民为重"的理论立场,采取多元开放的理论取向,建构了独具特色的英国新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为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增添了一项重要的理论内容与一支强大的话语力量。但是,英国新左派现代性批判理论的建构思路过于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客观的社会规律,具有空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6.
九十年代以来借用新的"现代性反思"理论资源"重写文学史"事实上出现了三种研究向度,其中新左派文学史观的崛起特别引人注目。新左派以"现代性反思"的名义将1942至1976年间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指认为"反现代的现代"文学,并高度肯定这种文学及其主导性地位的合理性。本文分析了新左派文学史观萌发的语境并指出新左派的最大问题就在于他们对"反现代的现代性"这一概念毫无反思,对这一概念的内在纠结与困境毫无觉察,因此在概念的使用上陷入了一种典型的"大概念迷信"。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如何指导现实的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深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人"。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可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不仅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因此,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时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将三者的关系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这是不妥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观点不免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把"历史"作为新世界观的解释原则,这既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又是一项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理论课题。在对"历史"的理解中,把握住其内蕴的"实践"与"社会关系"两大范畴的一体化关系是至关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把历史唯物主义与黑格尔、阿尔都塞等人"历史无主体"的思想区别开来,以及把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解释原则区别开来的基本立足点。而要把握住"实践"与"社会关系"的一体性,首先需要我们返本开新,回到马克思恩格斯对这种一体化关系原始发生的解释——人类学研究当中。  相似文献   

10.
杨耕 《河北学刊》2003,23(6):21-29
本文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主题、理论空间、理论意义以及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重新考察,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也不是两个主义,而是同一个主义,即马克思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不过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代名词。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终结了"形而上学",使西方哲学从知识论形态转向生存论形态,从而展示了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  相似文献   

1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要求理论与实际双向趋近和转化。在基层党建研究工作中,理论与实际"两张皮"的问题比较突出。在基层党建研究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一是防止基层党建理论研究"空转";二是研究视角要聚焦到基层党建的新实践、新情况、新问题;三是及时对基层党建实践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四是推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到基层党建实践中去;五是促使"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扬长补短、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孙民 《东岳论丛》2019,40(5):77-84
历史唯物主义本真精神体现在不断地破解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这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视为其生命。最近几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何以可能、发展形态与理论实质、研究范式及其关注现实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推进了当代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但是,在取得上述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反思之处。只有从理论、现实与历史的辩证关系中反思当代中国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才能实质性地发展和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从而真正切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赵传珍 《理论界》2013,(6):40-42
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思想家雷蒙德.威廉斯把文化解读为"整体的生活方式",他在此基础之上建构了一种唯物主义的文化范式,即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文化具有"日常的、整体的、大众的、共同的"多重特征,旨在批判唯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文化观,在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内赋予了文化新的内涵,同时又以文化范畴为切入点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新的反思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创办于1960年的《新左派评论》是当代欧美最具有影响力的左派理论期刊,它自觉地根据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编辑策略。20世纪90年代,《新左派评论》以政治路线、理论路线的偏移为代价取得表面上的持续成功,但导致内部分裂。2000年,经过深入思考,杂志的灵魂人物佩里·安德森实现向左回归,领导《新左派评论》完成"更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取得了值得所有左派知识界的尊敬,从而实现了新左派的再兴。  相似文献   

15.
白刚  曾俊 《东岳论丛》2019,40(2):147-153
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所激烈争论的"马克思与正义"问题,反映了存在于伦理学研究中关于"自由"与"因果"之间"对立"的困境。自休谟、康德以来的相关理论探索,要么将二者进行彻底的"二分",要么主张用"因果律"取代"自由律",亦或是"自由律"取代"因果律"。历史唯物主义从"历史性"和"现实性"的基本立场出发,在"现实的个人"实践活动中超越了传统伦理学"自由"与"因果"相互对立的概念框架,从而实现了"自由"与"因果"的"和解",并进而展现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张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有三种提法: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实践唯物主义,三是历史唯物主义.它们在实质上是对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三种解读.王玉樑和刘福森分别从辩证唯物主义一头和历史唯物主义一头批评实践唯物主义.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坚持者,本文为实践唯物主义再次正名,从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出发评论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解的缺陷,探讨了以历史唯物主义取代实践唯物主义的无理,并分析了王、刘两人在批评实践唯物主义时各自论据的逻辑矛盾.强调指出:在马克思哲学中,唯物主义和实践论前后相续、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形成了“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7.
以实践为基点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主干所在,贯穿于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全过程,但马克思并没有把它整理成系统的理论,即使是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所做的"经典表述",如马克思所言,也只是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简要说明,这给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带来了许多问题.准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必须与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结合起来,即必须从实践出发,找到唯物史观中"唯物"和"历史"的所指,进而全面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学者们围绕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理论地位及其在当代世界的理论意义等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但在此过程中,有一个重大课题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那就是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之间的内在关系。我们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具有深层的一致性,阐发"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的本性,对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理论界》2017,(5)
通过对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普世价值论、新左派、新儒学等当代中国主要社会思潮的研究发现,影响这些社会思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存在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决定性因素,西方思潮的渗透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诱发性因素,民众的社会心理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直接源泉,"思想家"的理论概括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关键环节,互联网的快速高效传播是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产生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20.
2010年以来,<哲学研究>发表多篇文章,批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实践唯物主义"解读的学术主张.这些文章把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唯物主义"跟一些中国学者"删除唯物主义后缀"而自立的"实践人道主义"等学说混在一起,然后用"自我循环"、"交互解释"等判词来断言必须"扬弃"实践唯物主义.他们又把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解释原则--"实践"解释原则硬性冠以"历史"解释原则的称谓,从而论证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名称,同时贬斥本来与之同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要求后者向前者"还原"、"回归"、"提升",将其话语统统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总范式下.笔者不同意上述对"实践唯物主义"的批评,以"实践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硬核、"实践"解释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根本解释原则为哲学立足点,再次论证并肯定:在历史地形成的马克思哲学的诸多名称中,"实践唯物主义"是最能说明马克思哲学真正实质的名称.广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或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可以说,条件是:其理论硬核是马克思的"现实的人"的实践论.在这个意义上,同"实践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或者扬弃"实践唯物主义"的所谓"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