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马尔库塞的艺术新感性思想是建立在对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以及由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他认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是高度一体化的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人们变成了失去否定精神、批判意识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改造提出建立一种非压抑性的文明。而这种非压抑性文明要通过意识革命及人的感性解放来获得。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新感性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实践。人类要获得解放就必须通过艺术新感性去完成。他的理论不仅拓展了现代美学而且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针对宋明理学将理和欲对立起来并以前者压抑后者的成见及其后果,戴震重新思考了道德原则的产生基础、价值内涵等问题。他取消理的外在性和实体性,确立了欲对理的本原地位,以实现、完善欲来重新规定理。这突出了个体感性存在的价值,同时又展现出一种能使这一价值得到普遍实现的理想道德秩序。  相似文献   

3.
三种艺术真实形态的美学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学家利柏曾把迄今为止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代。在第一个时代,人类遇到的头号问题是饥饿问题,那时人类还不是自然的主人,而是自然的奴隶,人在自然的巨大威力面前,只有膜拜它,学习它,以解决肉体生存问题。之后,人类进入科学、技术和教育的时代。在第二个时代中,人类一直把重点放在以客观为基础的知识的价值上,从而忘掉了人自身。这一时代,理智与情绪的功能被区分开来,并且为了便利前者,后者受到了压抑。利柏揭示了文明社会的鲜明特点: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知识而轻情感。把人的理智视作是文明与进步的表现,把人的情绪与情感看…  相似文献   

4.
石丽 《江海学刊》2014,(2):102-109
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分别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制度范式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诠释学范式。在这两种理论取向的导引下,又分别发展出了世俗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但无论在哪种理论中,作为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中的宗教信仰"行动者"常常被忽视。事实上,作为信仰的主体和实体,宗教信仰者总是受到已有文化、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出于对社会关系的建构需要以及多重权威认同取向而采取相应的宗教信仰行动。而群体的信仰行动会直接导致一种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生成,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这种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与社会一般性规范和秩序相适应则会产生新的社会整合,否则,则只能作为一种社会团结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上古历史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社会是用血与火来为自已的前进开辟道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残酷的肉体杀戮和严厉的精神恫吓;先民们又对原始宗教充满着狂热的激情,巫术宗教的恐怖性、神秘性笼罩着一切。这种血与火熔铸的深沉历史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渗透进艺术领域,就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种狰狞、神秘之美。西周初期,这种艺术风格还继续存在着,当时的青铜艺术和乐舞艺术无不给人以一种威严感、神秘感和恐怖感,体现出庄严神秘、狰狞崇高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两晋诗歌创作分别与各自时代风尚有密切联系,西晋尚悲,东晋崇乐。前者是因传统价值失落而带来的集体心灵失落,从而形成从精神情绪到肉体物质的放纵,后者则是找到了心灵皈依之后的释然与自适。这是士人重寻自我的心理成长过程,从而也成就了诗歌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的双重意蕴及其实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 ,即外在社会结构的现代性与内在文化心理结构的现代性 ,前者表现为形式化的制度结构 ,以理性化为原则 ;后者表现为感性欲望的伸张 ,以感觉化为主导。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就是道德文化危机与意义危机 :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人类的社会秩序与心性秩序的超越性的价值源头或根据逐渐消解 ,于是现代人在合理地建构社会制度结构的同时 ,是否能并如何能重建人的心性结构 ?是否能并如何能重建人的精神家园与意义世界 ?这是一个未解难题  相似文献   

8.
赵静蓉 《人文杂志》2004,(4):115-119
卢梭和席勒的现代性批判有一个共同的中心 :即工业文明对自然人性的侵犯。不同的是 ,卢梭的批判理论核心是“回归人类的善本性” ,席勒则是“游戏冲动对人性分裂的弥合” ,前者是向善的 ,后者是向美的。从向善到向美的传承反映出审美现代性以感性和谐反思、抗衡启蒙现代性的另类文化思路。  相似文献   

9.
庄子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统一体,而后者更能表现其本质。庄子出于对黑暗现实的孤愤,深刻地批评了维持现存秩序的儒家思想,他认为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束缚人的思想,压抑人的本性,故热切期待世人摒弃这种狭隘的功利观,去追求一种高雅的超然世外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0.
西藏宗教是一种多功能的宗教.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藏传佛教的传播表现出了功能的双重性.具体体现在五方面:宗教传播密切了人与神的关系,虚拟的精神世界却麻醉了、泯灭了、失却了民众对现实世界的生活激情;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整合、社会控制,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导致社会发展的停滞、有碍社会的变革;西藏宗教传播促进了西藏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却造成了发展的同质化、单一化;西藏宗教的传播增加了民族的认同感,但同时造成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即冲突叉一致的矛盾状态:西藏宗教传播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谐、统一,但也会引发社会动荡、冲突、分裂的危机.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是一部以民众武装反叛、暴力对抗官府为主要叙述內容的小说。作为市场化的通俗文艺作品,《水浒传》的接受主体是普通的社会大众,因此《水浒传》的广泛流播,折射出下层民众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即希冀快意恩仇、能够酣畅淋漓地满足物质一肉体欲望,对团结互助、充满友爱之情的理想人际关系的追求,和对保障人身安全与安居乐业的理想秩序的向往。考察这部小说及其传播表现的社会理想,是探索中国“小传统”文化中社会思想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我们把握民间社会思想的特点及其对当代中国民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建军 《兰州学刊》2005,(5):293-296
<诗经>作为周代的一部诗歌总集,广泛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也清晰地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宗教嬗变的轨祆迹.通过<诗经>,我们可以看到,这道轨迹具有以下特征:理性化、人本化和伦理化.同时,周代宗教的这种嬗变对文化传统中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重德精神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或者更进一步说,前者就是后者的源头之一,后者就源于前者的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3.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够对精神文明建设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杨厚均 《云梦学刊》2002,23(2):57-60
彭家煌的小说,无论从其语言风格,还是其所表达的一悲到底的悲苦内涵,还是其对人性弱点的“忠厚人的讽刺”方式来看,都体现出一种沉郁的格调,而其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自卑心理,是这种沉郁风格形成的内在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15.
杨璐 《学术探索》2014,(1):102-106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原始宗教作为一种"地方性知识",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发挥着调节和制约作用。苦聪人的原始宗教主要表现为满足生产生活中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功能性祈祷活动。苦聪人原始宗教对社会控制的积极作用主要有加强民族认同、推动社区团结、维护社会秩序,消极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信仰者的思想控制阻碍了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吾淳 《文史哲》2006,(3):144-149
犹太教社会的伦理,通常称之为宗教伦理;与此对应,中国宋代以后社会的伦理,我们可以将其叫做宗族伦理。在犹太教中,伦理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各种律法,比如摩西十诫;在中国宋代以后的社会,这种律法即体现为族训和族规。换言之,这样一种伦理与法律密切相关,符合伦理的生活也就是符合法律的生活。同时,这样一种亦伦亦法的生活准则又通过教育得到落实。普遍伦理只有在法律和教育的担保下才能够实现或成为可能。这样一种伦理的真实性与合理性已为犹太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所证明。  相似文献   

17.
李键 《学术探索》2005,(2):12-16
传统哲学中的意识与物质,从广义上讲就是主观实在和客观实在。主观实在与客观实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两种实在,其关系可以分为心物关系和心脑关系两种。心物关系属于哲学问题,心脑关系则属于科学问题。而就两种实在本身而言,它们都不属于哲学研究的范围。客观实在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容,主观实在则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也是社会存在的主体。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也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当"顶层"的社会意识左右了社会存在,社会存在背离了普遍的主体性价值,普遍的社会意识就会显现出对抗的因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矛盾就会加剧,社会意识的更多诉求,就会取向于社会存在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确立执政党的为民意识,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享受发展成果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务必强化执政党的服务意识,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而绝不凌驾于人民之上。务必要从意识形态的顶层,扭转只为少数人或少部分集团谋利益的价值观念,让社会回归正常的存在形态,让主体人的意识重归主流渠道。  相似文献   

19.
何明  钟立跃 《学术探索》2007,(5):107-11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祥和安宁、友爱诚信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要求信徒不但要以"十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懂得"感恩",能"博爱"、"行善",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基督教在信教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构建人际关系、规范行为方式、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部分地区的苗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信仰使信教群众在社会组织、行为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苗族部分传统文化因基督教的介入丧失了传承的根基,另一方面,基督教文化已经融入到信教苗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云南三个信仰基督教的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只要好好加以规范和引导,就能够在信教民族农村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从对重物质功利等"文化偏至"的批判出发,青年鲁迅与胡先骕提出了两种不同的人文教育理念:前者突出独异个人"自性"的作用,后者强调理智制裁人性;前者以西方的人道主义为理论旗帜,后者以西方的新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在实施这一现代性社会改造工程中,二者都将实践主体赋予少数文化精英,这固然反映了某种思想局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知识精英在这项庞大的人文改造工程中应具有的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