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1年,地质公园的建立掀起了地质科普旅游的高潮,地质科普旅游大大地提高和丰富了生态旅游的品位和内容,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文章在对比分析生态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的基础上,就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产品设计、解说系统、科学管理、投资机制和资源信息管理六方面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2.
素有“佛教圣地,清凉胜境”之称的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五台山有25亿年的古老地质,景区以台怀镇为中心,是国家森林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地质公园建设的快速推进,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正逐渐成为旅游的热点。以重庆万盛国家级地质公园为例,提出并分析了乡土科普教育、教学实践科普教育、普通游客科普教育3种科普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地质公园解说系统应由导游解说系统、地质展览馆解说系统、地质遗迹解说牌示系统和地学科普实践系统等四部分构成,并对这四部分构成的特征和建设内容进行了分析。然后以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指出太姥山解说系统的规划与建设应采取加强地方导游地学科普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尽快开放地质展览馆、加强解说牌示系统的规划与建设以及设立解说效果评价制度落实科普教育功能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对华蓥山国家地质公园区域地质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将公园地质遗迹类型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生物化石、地貌景观和水体景观5大类,并对地质遗迹资源价值进行定性评价.结果表明,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在科学研究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稀有性和系统完整性,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和科普价值.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地质遗迹作为旅游资源,其吸引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地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将国家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最大化,将地质公园建设积极纳入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统筹规划,理顺管理渠道,细分旅游市场,进行旅游产品创新,并进行大规模的促销活动。  相似文献   

7.
游客满意度影响游客收益以及随后旅游决策和行为,是衡量旅游体验的主要标准,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新视角.采用灰色系统模型和ASEB模型分析福建省泰宁世界地质公园游客满意度,得出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的游客满意度较高,集中体现在对自然景观和当地居民的友好程度的肯定方面,但是地质公园区外的交通条件、商贩的诚实程度、基础设施、娱乐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游客的正面评价.因此,必须重视游客的体验营销,设计有吸引力的旅游体验主题、项目,开发新颖的具有丹霞地质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来延伸游客的旅游体验,进一步完善世界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和区外交通条件.  相似文献   

8.
作者挑选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概要追踪小南海景区开发的历史,进而将公园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和区域旅游资源网络体系中,分析遗产价值保护和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要以地质公园为平台,坚持科学旅游和品牌旅游景区建设路线,按照可持续旅游规划的原则将小南海建设成一个独具特色、有能力和魅力的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黄冈大别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和市场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地质公园品牌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旅游品牌特色不凸显、多产业融合发展不足、营销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品牌经营意识淡薄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生态位视角下的品牌定位理论,提出了“地质+红色文化”的旅游品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策略浅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地质公园是自然资源的组成部分 ,可以实行产业化。建设地质公园应该走绿色开发之路 ;把地质公园作为旅游地质资源的一部分 ,纳入到旅游产业的链条中 ;地质公园应该建成科学、探险旅游的基地。省市相关部门在地质公园资源的调查和开发过程中应该给予政策指导和资金扶持。安徽省应积极筹备 ,早日申报安徽大别山国家地质公园 ,不仅使这一世界级的地质遗迹得到保护 ,而且为安徽省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陕西省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园内及周边居民的实地调查与访谈,运用统计分析、EXCEL等方法及软件分析了当地居民对地质遗迹旅游开发所产生的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并进行了差异分析。调查结果揭示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业处于发展阶段,居民对于经济影响的正面感知较强,展民普遍认为旅游发展增加了政府及家庭收入;居民对于环境影响的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多数居民认为发展旅游增加了地质遗迹保护的力度及机会,改善了交通,但存在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意识不高等问题。居民对于文化影响的负面感知强烈,多数居民认同旅游发展使居民之间开始注重物质利益关系;居民对地质旅游业的发展总体持赞成态度,而对游客的态度处于由欢欣阶段向冷漠阶段的过渡状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了政府积极引导,鼓励居民参与经营及利益分配,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地质遗迹保护教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五台山文殊信仰自北魏、中唐形成以来,很快就影响到了印度、日本等国,作为密教、天台宗等的教学中心,尤其吸引了日本各宗入唐留学生,五台山成为日本僧众入唐朝拜、巡礼的首选圣地。进入10世纪以后,由于末法思想、净土信仰的影响,五台山信仰在日本普遍流传,作为文殊净土象征地,五台山成为日本入宋僧巡礼皈依的佛国。  相似文献   

13.
地质遗迹调查和价值分析是开展地学旅游的前期工作。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分布广泛,对其进行合理分级与开发保护,可以降低该地的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对地质遗迹的影响。从地质环境、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选择15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与最小相对信息熵建立公园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对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发现大渡河峡谷地质环境承载力较好,总体上呈现“北优南差”的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对大渡河峡谷环境承载力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建立基于地质遗迹分级与承载力评价的分区方法,将该公园地质遗迹的开发保护分为复合开发区、一般开发区、重点保护区与严格保护区。  相似文献   

14.
奝然是北宋时期第一位来华的日本僧人,他对于五台山文殊信仰在日本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来华前,奝然所在寺庙虽与五台山有着较深的渊源,但奝然却经历了一个从并未将志向定位为五台山到志在五台山的过程;来华期间,在五台山的朝礼给了他心灵的冲击,终于使其下定决心建立日本五台山;回国后,奝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由他的弟子建立了日本的五台山.文章通过对裔然来华前、来华期间、回国后的考察来分析奝然对五台山文殊信仰在日本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拥有丰富、独特的地学旅游资源,它是一个集地质、地貌、人文、自然生态景观为一身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旅游观赏价值。地貌景观主要以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火山岩地貌和构造地貌。其中以丹霞地貌景观最具特色,它是国内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以孤峰、峰林、残丘等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丹霞景观与道教文化、崖墓葬文化、佛教文化融合。龙虎山是道教文化、崖墓文化发祥地之一,有许多数千年的道观、佛教庙宇和儒家书院。同时,公园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生物资源典型多样。文章主要阐述了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色,并着重研究丹霞地貌景观的典型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矿业发展为福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同时也造成水土漉失、地质脆弱、景观破坏、水体空气污染等生态地质环境问题,在台风暴雨的肆虐下,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频发.而主观认识不足、管理体制不顺、开采技术落后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相关部门可以从制度建立、组织规划、行政监管、资金筹措、尾矿利用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促进矿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质环境对城市的起源、发展和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地质研究的目的是保障城市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济和工程活动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严重阻碍了城市的发展.文章从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入手,论述了城市地质及环境变迁对古代城市兴衰的影响,分析了在当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由于对地质环境认识不足而出现的失误和工程地质问题.指出在城市化建设中要认清潜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以促进城市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城市的发展和安全.文章最后对今后城市地质环境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8.
《古清凉传》、《广清凉传》、《续清凉传》是唐宋时期五台山的三本志书,《清凉传》是它们的合集合称。"三传"在各类书目及文献典籍中都有著录,通过对其著录情况的整理,可知《清凉传》成为《清凉三传》是一个不断增补的过程。"三传"尽管兼具传、志、艺文等性质,但就"三传"的作者宗旨而言,根本目的是辅助教化,是要建立和弘扬文殊信仰。  相似文献   

19.
岱山古泗洲堂是古代舟山群岛的重要对外海上交通渡口,其所处位置历来多有争论,<岱山古泗洲堂考证>以<参天台五台山记>等日本古籍为依据,结合实地考证,认为其址在今泥峙江窑村下张家一带.岱山书院在岱山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南宋岱山书院觅踪>对岱山书院的建立过程、院址及规模等作了较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