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农民的生育观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同时又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传统的"早、多、男"生育价值观在这一时期农民家庭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比较开明的生育观念,出现了"重生男亦重生女"的观念,从而使唐代农民家庭的生育观呈现一番新景象。  相似文献   

2.
利用上海市静安区"80后"青年生育意愿调查资料,描述了大城市"80后"群体的生育意愿现状,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生育的目的、时间、数量、性别偏好四个维度分析了该群体人口社会经济特征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大城市"80后"青年群体之间在生育目的和生育时间方面并没有表现出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在生育数量和生育性别偏好方面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是导致其生育意愿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以社会性别理论为视角,运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方法对海南省头塘村进行田野调查,对黎族农民的生育观进行了探讨。研究指出:新时期黎族农民的性别观念和生育观念都发生着系列变化,生育重视是生育观的基础,生育年龄普遍推迟,理想子女数明显下降,男孩偏好依然存在,女性生育健康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夫妻双方的生育健康意识有了大幅提高。社会性别观念是影响黎族农民生育观的重要因素,社会性别观念的改变是生育观变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生育意愿和意愿生育数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不同.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地,生育政策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在定量与定性分析法的基础上从理想生育数、理想生育性别、生育动机等方面来探讨我国农民生育意愿的变化情况,研究表明理想子女数趋向于二孩,性别偏好开始弱化,生育观念趋于理性化发展.农民的生育动机逐渐将个人家庭幸福和社会责任相结合,生育意愿与实际具体的生育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从传统生育观向现代价值观的转变,从落后、保守向文明、开放化方向转变,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状态、精神风貌也向现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5.
适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是对人口数量的有效调控.2013年底我国开始推行“单独二孩”政策,期望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本文采取抽样数据统计和实地调研访谈,了解计划生育政策变迁对城市青年夫妇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影响.结果显示,当代城市青年夫妇存在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背离现象,经济压力、工作压力、政策不配套、婚育年龄推迟、代际冲突等是重要原因.把当前城市青年夫妇生育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合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工人、农民、大学生等不同职业的662名青年进行的调查表明:现阶段青年生育价值观总的特点是生育目的的多层次性和不确定性;生育期望上高度重视生育质量。女性价值取向较男性进步;年轻组较年长组更倾向追求生育的精神需求,看重情感体验;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对生育需求与生育价值评价降低;而在职业上反映出农民、军人较其他行业更看重生育的各种需求与价值。  相似文献   

7.
农民生育行为中的制度化逃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 ,在农民的生育行为中一直存在着制度化逃避现象。它虽然在表面上并没有违反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而实际上为国家实现人口目标设置了障碍。更为严重的是 ,这种现象的蔓延可能会造成传统生育观念的回归。农民生育的制度化逃避 ,实质上是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与实现农民传统的生育观念之间的一条最佳的变通途径。文章从经济、文化、制度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 ,提出农民生育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根本转变才能使它最终趋向式微。  相似文献   

8.
当代研究生生育观调查——以南开大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当代研究生生育观的一般状况,对南开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研究生愿意生育、没有性别偏好、理想子女数目是2个、初育年龄在26~35岁之间,生育间隔期望是3~4年、对孩子素质的期望是全方位的.总体上看,研究生的生育观呈现出现代性特征,更重视孩子的精神价值,尤其是对个人自我发展和家庭生活幸福的精神价值,同时又受到传统生育文化的某些影响.  相似文献   

9.
徐嘉颖 《国际公关》2023,(13):44-46
青年作为生育的主要承担者,其生育意愿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总和生育率的高低。本文对湖南省260名年龄在18—35岁的青年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三孩政策背景下青年群体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发现青年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呈现“双低”,有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对全面三孩政策态度消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影响因素,发现在现实因素上生养成本高和生活压力大的现实困境直接导致“不敢生”的生育困境;在文化观念因素上传统生育观的让位和个人主义、女性主义等思想的兴起带来了“不想生”的新兴思潮。针对上述成因,从积极帮扶女性发展、加强财政支持力度、构造有利于生育率回升的文化观念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未婚女研究生的理想生育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未婚女研究生生育观的调查研究在国内还比较少,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她们的生育观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并起到一定的社会导向作用,同时,她们的生育观并未成熟,与现实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试图从总结传统社会的生育观入手,结合目前我国社会主流生育观,分析未婚女研究生的生育观的特点和现状,形成的环境因素及其生育观变迁的社会条件,以此来探讨适应现代社会的科学的、健康的和积极向上的生育观念,探讨形成科学生育观的外部条件和机制,为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并致力于带动整体生育观的改变,提供有益的思想材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全面二孩”政策对青年夫妇二孩生育意愿的影响,探求政策实施中的配套措施。方法:对南京市400名一孩青年父母进行实证调查,了解他们的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结果:一孩青年父母有再生育意愿的仅占14%;一孩母亲的年龄越小、学历越高,家庭再生育意愿越高;意愿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分别是怕孩子成长孤单、减轻孩子养老压力和抵御失独风险;经济压力大、带教孩子太辛苦和年龄身体原因是不想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结论:南京地区一孩青年父母的再生育意愿很低;传统的教育观、养老观、家庭观促进了二孩的生育意愿;功利主义教育观与攀比型生活方式阻碍了二孩的生育意愿。应积极倡导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制定鼓励二孩生育的福利政策和完善教育服务体系;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2015年我国政府开始实施全面放开二孩生育政策以来,吉林省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生育潮.为了解我省城乡居民的二孩生育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我们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对吉林省496名城乡居民进行二孩生育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在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中,重点选取社会地位、家庭内部因素、性别偏好和情感需求4个主要变量对"有生育二孩意愿但无生育二孩行为"的居民和"有生育二孩意愿并且已经生育二孩"的居民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在从生育意愿向实际生育行为转变的过程中,这4项因素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中情感需求的满足超过了其他的因素,成为影响生育抉择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桑格夫人的生育节制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在五四时期形成了一股以"生育节制"为主的妇女解放潮流。大批的先进知识分子对生育节制给予了很大的热情,在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对于妇女解放、社会进步和种族改良的积极意义的问题上提出了颇有价值的看法,这些对推动妇女解放,尤其是五四时期的妇女解放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远低于预期,这需从农民家庭抚育模式视角解释。在一些高度城镇化的农村,抚育模式从夫妻粗放式养育转变为婆媳精细化培优。农民家庭抚育主体从夫妻变为婆媳,抚育成本变高,方式更精细。在新型抚育模式下,个体压力和代际支持压力机制共同抑制了青年妇女的生育意愿。个体压力机制表现为生育将带来核心家庭再生产压力大、女性职业发展困境、社会交往受阻与生理劳累,导致年轻媳妇不想生;代际支持压力机制表现为婆婆因抚育义务刚性化风险、自养财富积累受阻、老年夫妻感情生活牺牲以及家庭抚育地位边缘化而不愿带。这说明农民家庭在生育决策上有自己的行动逻辑,积极的生育政策应以农民家庭为单位,系统完善生育、抚育、教育、养老等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5.
城乡差距已成为影响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城乡居民在收入、消费、教育和医疗卫生方面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国家对农村投入不足、农民自身的原因、土地不能有效流转和生育政策的影响,认为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是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合理流转土地以及转变农民的生育观等,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的一项人口生育观调查表明,21世纪初随着中国全面实行的改革开放,在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人们的传统生育观念存在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和改变,为新的生育观念的确立准备了条件、提供了产生现代生育观念的环境,促使中国人口的生育观念向现代生育观念嬗变,为中国社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人口环境。调查还表明,即使目前没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每对夫妻生育意愿平均人数也不超过两个孩子,因此没有必要为将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而担忧。30多年来,中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效果,既限制了中国人口大规模超负荷的激增,也对人们的生育意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即计划生育政策已被国人内化接受了。但我们同时也应注意,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原因,目前的人口转变是不稳定的。因此,人口政策应适时作出调整,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从生育成本与收入比视角,对我国农村居民的生育成本进行分析。指出: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发展,使城乡生育成本出现趋同;与市民相比,农民生育成本相对较低,但收入更低,结果是农民的生育支出与收入的比值更高。因此,仅从生育绝对成本出发,得出农民因生育成本低而倾向于多生的结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2002年全国居民生育意愿调查及河南省农村居民数据分析结果,应用2009年末豫西农村田野调查中的质性访谈材料,研究中原地区深山村、丘陵村和平原村这三类农村中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研究发现,受外出务工经历的深刻影响,青年农民的生育观念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界。在城市务工时,受城市现代生活氛围熏陶,生育观念偏重考虑自身个体和小家庭的发展;在农村家乡时,重新受到传统生活环境的浸润和村落家庭生活竞争观念的熏陶,生育观念回归传统。  相似文献   

19.
利用皖南两县五村的社会调查数据,可以分析农村人口变动以及影响和制约农民生育行为的社会文化因素。在所调查的农村中,人口自然增长已出现零甚至负增长。加之人口外迁,人口增长呈绝对下降趋势。偏好男孩的传统观念是影响农民生育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但从长远看,该因素对提升生育率的作用是有限的;抚养小孩的成本日益提高以及观念的改变已成为制约农民生育行为最重要的结构性因素。这两个因素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对农民生育行为制约的长期性作用不会因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20.
从田野调查看佤族传统生育文化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1997年作者在云南西盟、沧源佤族地区田野调查所获得的材料为基础,从佤族传统生育观对现实生育的影响入手,运用民族学生育文化理论,具体分析了佤族生育文化中存在的三方面问题,即:一、佤族传统生育观与人口控制问题;二、佤族传统生育与婴儿成活问题;三、佤族妇女生育健康问题。认为:控制人口数量,发展文化教育,变革传统生育观念,提高妇女生育健康水平,是佤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