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敏先生为古汉语虚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向。他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语言学仅依靠汉语古文献内部证据的局限,将与汉语同语系的藏语的语法作为虚词研究的重要旁证;借鉴了俄语、英语、法语和拉丁语等语言的语法及汉语各地方言的语法来对古汉语虚词进行研究;并运用语流音变对王引之提出的声近义通等现象进行了精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戴震在训诂方法研究上的成就在训诂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创造性地发展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以及六书在训诂中的作用,提出了“以字证经,以经证字”的训诂原则和方法,为清代训诂学的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同时,戴震又是一位哲学家。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他强调对规律的探索,重视比较、分类、分析、综合等方法的运用,并强调实证的重要性。他的哲学思维方法是他在训诂学研究领域所赖以取得成就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因声求义”是传统训诂方法之一。早在东汉末年,郑玄就已经提出了“因声求义”的训诂原则,并在其注释实践中广泛地运用了这一原则。深入分析郑玄《礼记注》“因声求义”的训诂范围及其内容,证明“因声求义”作为较为科学的训诂方法,肇始于郑玄。而且,郑玄“因声求义”的思想,直接开启了传统训诂学研究音义关系的道路,促进了传统训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音义结合大致是有理据的。音义结合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自然的未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二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非自然的已经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一层次的音义结合可形成根词,第二层次的音义结合则形成派生词。训诂因声求义的基础在于音义结合的有理性。  相似文献   

5.
训诂方法中文训方法可以解释为“随文谋义”,也可以解释为互文见义、异文比较、文内自注等方法。文章对三种训诂方法加之详细考据和解释,并对文章自释功能、释词方式作出评价和概括,校定随文谋义的具体概念和知识结构,阐明其学术内涵和定义。  相似文献   

6.
郑玄《毛诗笺》是汉代以来随文释义的典范之作,训诂内容丰富,训诂方法也较完备。本文在较全面整理其训诂材料的基础上,欲图通过对其所有因声求义例的归类分析,揭明其著的训诂条例和训释特色。  相似文献   

7.
谐声求义属于语源求义,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因声求义之法,当前研究中尚没有系统地阐述和运用。通过举例分析,发现谐声求义在训诂学、词汇学、辞书学等领域都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具体说来,可以求得某些词语的意义及其来源、分析词语的族属关系、揭示词语的内部结构,同时也可以纠正学界的一些错误说法,补充《汉语大词典》等辞书所不及。  相似文献   

8.
汉代是中国训诂学史上的兴盛时期。东汉郑玄是其奠基者之一。从《毛诗笺》我们可以看到郑玄对中国训诂学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一种训诂体式,创立一个训诂流派;实践随文而释、因文为训的训诂原则,保存字词的古义;以声音贯穿义诂,实践了形、音、义的统一;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俞敏先生对汉语语法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于 :(1)从实用性角度研究语法 ,提出作文的三原则即用基本词、造短句子、写得具体 ,把语法教学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 ;(2 )对创立全新汉语语法体系的尝试 ;(3)通过与方言和印欧语法比较的研究方法 ,纠正了清代重要虚词专著《经传释词》的种种失误。  相似文献   

10.
对于汉字形音义三者的辩证关系,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恰如其分地把握住。只注重形体,而忽略声音,或望文生训,或不知贯通,易简之理既失,大道遂多歧亡羊。为矫正此弊,清代乾嘉学者才不得不反复申言“训诂之旨本手声音”,“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然而,倘若由此而走向一种极端,唯文字声音是求,全然不顾汉字形义关系的一般约定俗成性,不顾汉字使用的基本规范性,那就必然要走火入魔,闹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训诂新解"的笑话来。  相似文献   

11.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相似文献   

12.
徐锴在传释<说文>时,对词语的同源现象多有发明,留下了比较丰富的同源词语料.<说文解字系传>中用于系联同源词的术语既有继承传统的“之言/之为言“、“犹“等,又有颇具开创性的“义同“、“义近“、“义出于此“等,体现了研究方法上的创新,而对同声符同源词的系连,则表现出徐锴对“声义同源“规律的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13.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拉祜语共时音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祜语共时音变主要有两种类型,即语流音变和语法音变。语流音变只改变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不改变语言单位的意义,而语法音变不仅改变语言单位的语音形式,而且改变其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的方以智,在其《通雅》中大量使用音训,并力求使音义关系的研究科学化。他明确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主张,对清代训诂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论俞樾的训诂思想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樾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训诂学家。他充分继承和发扬了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治学方法,在其代表作《群经平议》和《诸子平议》中提出了许多训诂思想和原则,并在训诂实践中运用多种训诂方法解决群经、诸子中的疑难问题。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晚清训诂学以及后代训诂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采用了大量的训诂方法对各种文体进行界定,并对各种文学现象进行阐释,给文献语义的研究留下了大量有价值的训诂资料,本文对此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在训诂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原因就在于段氏在训诂研究中建立和遵循了动态性原则、体系性原则和形音义互求的原则。在这些原则指导下,他采用了适合汉语特点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主要有:以形体为依据,推许书每字之本义;以本义为核心,求词义引申之轨迹;以语音为枢纽,讨语义发展之源流;以经传为依据,辨语言实际之应用。  相似文献   

19.
沿袭传统训诂方法不能勾稽古人文章神髓时,需要考虑到“语义、语境场”中去训诂;中原文化特点在踏实,邹衍之前,四海之义只能是四“晦”;“则请除之”,参诸《左传》整体行文风格及原文情理,确是子封请缨之语;从探索文学思路角度着眼,没有完全等价的词。过分冷静的训沽会成为文学作品“杀手”。  相似文献   

20.
清代以前 ,人们训释词义时或“以形索义” ,或“因声求义” ,很少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 ,在训诂实践上存在一些局限和失误。段玉裁在继承前代训诂学成就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提出了形、音、义“三者互相求”的训诂方法 ,并运用于《说文解字注》 ,较好地克服了单独使用形训、声训的局限 ,在寻求语源辨析假借以探求词的本义 ,以及词义系统研究、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为传统训诂学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