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亲子关系的心理学特征 亲子依恋 所谓亲子依恋主要是指抚养人与子女之间,受长期、持续的情感连接所产生的情结.通常而言,少年儿童所保持的亲子依恋,是其形成良好社会适应性的基础,随着其年龄的增大,亲子依恋逐步趋于稳定.亲子依恋分为安全依恋与不安全依恋,安全依恋更多地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和童年早期,而不安全依恋则主要存在于矛盾或逃避状态.在亲子依恋的整体过程中,安全依恋具备更高的稳定性,对少年儿童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研究发现,安全型亲子依恋能够对少年儿童的心理产生积极作用,有益于其认知功能及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海钟  李娜 《阴山学刊》2010,(4):16-19,44
中国人伦关系网络一般以血缘与地缘关系为基础,其中又以血缘关系最为重要;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类型研究可以看作亲情心理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发展心理学关于母子依恋的研究也可以视为亲情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要研究亲情就必须从生物学角度廓清血缘和姻缘的本质及其感情形成机制;狭义亲情专指有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的人之间的情意,广义亲情则可以包括地缘和业缘关系而形成的情谊以及因机缘关系而形成的情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依恋自陈关系问卷与UCLA孤独感量表,对山西大同大学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各种依恋类型的人数由多到少分别为:专注型、安全型、恐惧型、放弃型;(2)大学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3)不同人口学变量对大学生孤独感无显著影响;(4)大学生孤独感存在依恋类型差异,且达到了非常显著的水平;(5)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抽象符号为何有了意义,适应性表征可能是揭示这些问题秘密的内在机制和合理解释方式。适应性表征是将认知活动看作在特定情境或语境中通过某种中介客体与其目标客体相互作用的思维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语境投射机制完成的,即认知主体将中介客体携带的语境投射到目标客体上使其负载了语义,从而获得知识。本质上,这是一个认知表征的语境化过程,具有本体性、结构性、根隐喻性、工具性和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建构意义、显现关系、呈现结构、展示图景、形成科学知识体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解决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问题。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实践活动的成败得失。在长期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把握主要矛盾的战略思维和辩证统一的决策思维。他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注重对客观事实的调查研究,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运用和发展。他强调抓住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把握中国革命的全局和方向,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方针。他注重运用辩证思维解决复杂的具体问题,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交互主体性是对近代建立在主体一客体二分基础之上的主体与客体关系模式的克服,它提倡一种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模式,有利于超越基于前者模式有可能出现的将“他者”视为客体而僭越其主体性的困境。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要形成民族之间协调有序的发展状态,应承认各个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在确认各个民族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观中提倡民众“参与”的自由。同时,民族自身价值观应该在一种互动的融合模式中发展。  相似文献   

7.
实践视野中的异化范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作印 《学术研究》2007,3(9):63-66
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包含着主体、中介、客体、定在的四项式结构。这里既有主体客体化、对象化的过程,也有客体(定在)对主体的异化的过程,是对象化和异化的统一。异化是一个关系范畴,它表征的是实践过程中客体对主体的否定性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表征为社会进步与人的价值的相悖关系,它内在于人类实践过程之中,因此与人类历史共始终。正是在主体对象化与客体对主体的异化的交织过程中,人类历史不断走向深处。  相似文献   

8.
所谓科学原理,在这里我们是指自然科学的原理,它是对自然界本质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理论表征。关于技术原理到目前还是一个有争议的概念,我们在这里把它定义为是关于技术客体内部功能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9.
张品 《东岳论丛》2023,(9):186-190
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建构的根基。立足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建构城市社会学理论的经验内蕴着一种共性模式:依据城市居住样态,结合所在社会,形成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的现状认识;综合前两者,建立分析单位;为提升研究的解释力,借鉴相关理论,对具体城市内部特定社会过程体现出的社会组织化模式进行概括,确定理论对象,据此发展出理论。这一模式既承认城市的多样性,又肯定城市的一般特征。参照共性模式,中国城市社会学理论建构一种可供选择的思路是:立足中国城市工作组织过程,借鉴社会组织理论,对城市工作组织引发的社会整合进行研究,发展出符合中国实际且有解释力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认识活动在主体内部的纵深展开,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将主体与客体加以比较,对主体的认识要比对客体的认识复杂得多,而就主体内部来说,研究主体的精神活动又要比研究主体的物质活动复杂得多,因为精神活动更加飘忽不定,不可捉摸,不是单凭物质、实验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在论述审美关系方面的独特性最能体现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形态特征。这种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感兴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关系最为独特的理论范畴,它以触物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无预先立意的情况下偶然碰撞并交融为基本的情感形态,作为审美客体的物充满了主动的宇宙生命感,与审美主体之情相互依存从而互为主体性。第二,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客体相互作用之结果的独特理论范畴,尤其是其中的兴象范畴,最为明晰地揭示出感兴生成意象的独特审美经验。第三,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审美主体与客体的独特品格皆有深刻揭示,它强调审美主体的胸襟情怀和人格修养,同时也强调客体所表征出的独特的宇宙生命感。需加注意的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中国文论并非同一概念,前者具有更为广泛和突出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论客体     
什么是客体呢?学术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客体就是“外部世界”,就是“自然界”,客体属于本体论的范畴。这种观点表面上抬高了客体的地位,实质上无异于取消了对于客体的深入研究。笔者认为,客体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弄清客体的基本含义、类型与特点,对于进一步拓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客体的基本含义客体是与主体相对的范畴,客体和主体的矛盾是认识论中的一对基本矛盾。认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就在于揭示主体如何正确地反映客体,如何达到主客体的统一。主客体的关系问题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之一。马克思在…  相似文献   

13.
价值及其相关范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价值是表征主客体相互作用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作用于客体,客体的存在和属性满足主体的现实物质需要或精神需要的程度,即为价值。价值既是客体属性的一种反映,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因此,对价值范畴的研究,就不能仅着眼于客体及其属性,而应联系主体和其它有关范畴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人性、道德、真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法学研究的体系化视角,通过认识、描述法的内在关联,将法律概念或法律规则连成一个高度统一的整体。反思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和林权改革实践,对林权概念进行体系化的安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从外部体系的建构来看,林权与水权、渔业权、矿业权等自然资源物权在客体及规范功能上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决定了它与上述权利同属一个法律位阶,应纳入自然资源用益物权体系;在内部体系方面,林权客体的复合性及其相互间密切的联系,决定了它的具体权利构成,以及在权利冲突时的协调原则,从而形成了林权概念的内部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为了弄清认知图式对认知过程的制约性,必须首先了解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一、认知活动的一般过程 (一)反映.认知活动的起点是反映。所谓反映,是指认识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以先天形成的感官系统对外来信息造成的刺激作出的反应。主体利用其大脑皮层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功能和反射整合机制将信息所包含的语义、概念、观点“移入大脑”,在主体意识中进行复制、再现,形成对信息客体具有相关性或对应性的形象和概念,并进行记忆和储存的活动。反映既是主体接受信息客体的渠道,也是主体有目的地作用于客体,主动与客体发生信息联系的过程。主体内部的一切观念形态的存在都必须通过反映而获得。反映既是认识的本质,也是认识活动后继环节得以运行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一、人的需要的内涵、类型、规定及特征:人的需要的内涵,需要同人的本质的关系,需要的类型、内容规定及特征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争论,需进一步研究。但人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唯物史观中一个重要范畴,看法是共同的。人的需要是一个非常广义的范畴,指人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的欲望和要求以及精神的向往,追求、心理的平衡等,这种欲望、要求及平衡是主体的人与外界客体的联系中产生的,之所以能产生是由于主体的人从外界客体中能够使自己的欲望和要求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达到心理  相似文献   

17.
结构主义遭遇了怎样的德里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结构主义承续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形成完整系统的结构模式,成为一时的显学.但不久即在内部出现像罗兰·巴特和德里达这样的解构理论家,特别是德里达,抓住了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在以无意义的各部分重建客体并由人制造意义的破绽,以结构主义重建的客体无始源意义为突破点,展开对形而上学一切领域对立模式的颠覆活动,进而一概否定文本的固有意义,建构了以挑战传统权威、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为能事的解构主义.但德里达解构二元对立只不过是颠倒对立结构项中的主次地位,并不能真正消除矛盾关系,原本的二元关系仍然存在.所以德里达所反对的二元分立,不论在实际关系中还是在他的思维中皆仍如其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发展,总的说来是循着两大基本趋向进行的。其一是由客体认识论朝主体认识论发展;其二是由总体认识论向分支认识论发展。关于后一种发展趋向,我们可以根据客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自然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精神认识论;我们也可以根据主体的不同类型把总体认识论划分为人类认识论、群体认识论和个体认识论。总体认识论和这些分支认识论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作为总体认识论分支的个体认识论,不是研究人类如何去认识个别客体,而是研究个人主体如何去认识外界客体,也就是说个体认识论中的个体一词不是指客体,而是指书体。个体认识论就是以个人主体的认识为研究对象的。  相似文献   

19.
归纳、演绎和心理的逻辑是科学方法论原则所表征的科学理论生成的基本逻辑,它们以经验为核心,归纳、演绎证实或证伪科学理论,基于科学史对科学发展状况作出判断的模式,表征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具体科学方法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育科学理论形成过程的"经验—分析"和综合演绎内在逻辑,是保证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基本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做好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教育科学工作者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中应该遵循的思考问题的规范。  相似文献   

20.
孙燕 《学术论坛》2007,30(9):181-183
博德里亚认为,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依托于高科技传媒手段的"仿真文化".仿真文化创造出一种普遍的超真实幻象,这使整个后现代社会处于一种内爆状态."幻象、超真实、内爆"三位一体对传统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真与假、客体与概念、现实与表征等二元表述宣判了死刑,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也由此受到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