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改革开放中的文化价值冲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邹广文 《求是学刊》2001,28(3):19-26
进入 2 1世纪的中国正面临一个走向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转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将会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由此在价值和现实层面将产生一系列矛盾和价值冲突。这种冲突在文化价值层面主要表现为 :传统与现代的价值冲突 ;经济与道德的价值冲突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冲突 ;个体与整体的价值冲突。而从文化现实层面考察 ,其冲突则表现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这三种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追求的文化群体之间。它们既有矛盾冲突 ,又有融合借鉴。在这一表现过程中 ,中国文化亦将在新的价值层面开始新的整合 ,这也将是今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文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的大地上,到处可以听见需要创造性人才的呼声,但现实的回答是创造性人才奇缺,其症结何在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环境。长期以来,“一刀切”的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的教学方式、统一的分配,使我们的教育体制“过分规范”了。尤其是十年浩劫破坏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正常的学派争论、合理的规范冲突被扼杀了。从而一家孤鸣、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改革的道路,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了,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却远远地落后于经济改革的进程。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过份规范化,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这便是千百万人统一的思想方式,人们的创造力被限制了。  相似文献   

3.
非语言交流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高度发达的交流能力首先表现在“语言”上,人们使用语言不仅可以交流大量的信息,还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传达或记录各种概念和思想。另一方面,人类还有非语言交流能力。例如从“表情”中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或是从动作、语气上了解对方的情感。如果把语言的抑扬顿挫称为韵律学,那么韵律学便是由语言的强弱、快慢、高低等三个要素组成。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那样,人在高兴时声音就会高亢,语速快而有力;不高兴时声音就会低沉,说话有气无力。不仅如此,从视线中也可以了解到对方关注的事情。由于人类的视觉高度发达,在认真观察对方时…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 ,内在地包含着伦理问题。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都有一些思想家对此作过深刻的考察与思考。从历史上看 ,欧洲的约翰·密尔就从社会生活的考察中 ,注意到了用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经济关系来解释社会意识的基础。人在社会中生活 ,要维持社会的协调发展 ,就必须顾及到所有人的利益。密尔认为 :社会产生合作 ,合作产生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 ,在此过程的演进中 ,人类利己的天性和利他的行为需要一种和谐的统一。在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承关系中 ,虽曾有过对“私”和“欲”的观念的原则肯定 ,但渊源于生产关…  相似文献   

5.
徐田秀 《学术交流》2006,2(9):167-169
人类社会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明的演化。与父权文明的历史演化轨迹具有互文互喻性相通的,是文学创作中对“父亲”形象和父性话语的重构和解构。这种重构和解构已成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父亲”母题。特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寻父”、“渎父”、“弑父”的创作形态,深刻地揭示了“父亲”这一母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品质。小说中所表现的“寻父”、“渎父”、“弑父”这一母题,寄托了作家重建社会秩序、重建父性权威、重建个人精神信仰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6.
关于网络时代民族文化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一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热潮正在世界兴起,人类社会开始进入网络时代。应该看到,信息网络在对人们的工作、生活、文化和娱乐方式产生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必须注意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民族文化保护即是其中之一。一风靡全球的网络系统是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它把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连接起来,把曾经老死不相往来的人连接在一起,使人产生一种“四海之内皆近邻”的感觉,这种感觉使人振奋与自豪。人们乐观地预测:“互连网络会成为全球丰富多彩的文化纽带”。“地球村”将被人们眼前的事实所证实。在“地…  相似文献   

7.
一戊戌维新运动,作为一场呼吁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一直为人们所铭记。然而它又是一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向传统挑战的资产阶级文化启蒙运动。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建是这场文化运动的重要任务。而就文化的批判与重建来说,最显实效的则是维新派发动的文化革命。所谓文化“革命”,实际是一场旨在使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文化革新、重建运动。自西学东渐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中国产生资本主义、诞生资产阶级之后,一些先进分子就萌生了文化革新的意愿,但文化革命的全面展开还是从戊戌时期开始。维新派的理想是在中国进行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8.
梁漱溟先生的“世界文化三期论” ,是一种大儒学学说。其基本的思想内容是站在文化哲学的角度 ,通过对于西方、中国和印度的三种不同文化之特质及其各自的文化历史发展的观察、分析和比较 ,提出了人类文化的发展表现为三种不同的路向、并依照这三种路向递次演进的观点 ,以及提出了未来的人类文化将是儒学代表的中国文化翻转为世界文化的思想。梁漱溟的这一思想对于后来的现代新儒学所主张的儒学复兴为世界文化的各种大儒学思想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迄今为止,在经济发展中忽视市场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的确谈不上大的成功,在生产目的上富裕、平等与福利三大指标衡量似有“东不及西”和“北不如南”的感觉。这一现实,使一些国家纷纷提出改革,寻求新的发展模式,重新确认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在我国则出现了“国有财产私有化”的主张,并且在自由化思潮中被少数人当作蛊惑人心的投石。私有化主张的基本论点有二:一是说“财产公有与市场机制是一对相互否定的范畴”,没有“多个独立的产权间的相互交换”,那么完全的、不被扭曲的市场是不会出现的。二是说“……与个人所有制实际上没有挂钩的公有制”,是一种“虚幻的‘无主所有’的所有制”,“因而严重扭曲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造成了“效率低下”。美国某大学的中国学者和博士生的建议书更说得危言耸听:《国有财产个人化:中国经济改革的趋势和选择》。一句话,中国改革在一些人看来除了只有彻底的私  相似文献   

10.
日本人文化价值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如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一样。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通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文化价值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个客体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评价其效用的认识。作为群体的文化价值观,可以确定群体或社会选择什么样的生存形态、生活方式及行为模式。大而论之,一个民族的历史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莫不同其所持的文化价值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中国法治建设的法文化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剩勇 《浙江学刊》2002,(1):150-159
20世纪是中国试图重建一个全新的法律秩序的世纪。自晚清“新政”改革传统法制引进西方法律制度以来 ,近百年的中国“法治”建设历程可谓艰难曲折。本文从中国与西方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入手 ,考察和分析了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法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的内在紧张 ,进而揭示了中国重建“法治”和法律秩序的三大文化障碍 :即传统政治文化的“权力至上”传统对现代法治“法律至上”原则的排拒 ,传统“礼治”的特殊性精神与现代法律的平等性和普遍性原则的冲突 ,以及传统法文化的工具性取向与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的现代法治理念的冲突。作者认为 ,中国“法治”建设的成效 ,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能否尽快地确立一种机制 ,使执政者以及一般民众都能养成尊重法律、自觉守法的习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已近十年,成就是巨大的,但困难也不少,突出的表现是:人们的生活水平虽已有所提高,但却有一种不公平感。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经济上的原因,有政治上的原因,还有传统文化的影响。但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的价值论所致。在我国,大一统的思想影响较深,人们的自主意识较弱,价值取向趋于单一。在改革以前,“官本位”思想处于核心地位,人们以升官为最高价值取向,以官品的大小论英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提出后,人们的价值取向逐步向“金本位”转化,由“升官论英雄”逐步过渡到“发财论英雄”,这应看作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离不开金钱,人们在进行社会评价时,必然要把金钱作为一个重要的尺度。但是,金钱不应成为衡量人们胜败的唯一尺度,不能仅凭获得的货币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各民族、各国家的思想家们早就产生了人类的各个群体终会走到一起,实现“大同”的思想。因此,从古至今,“大同”国、“地球村”等概念便都出现了。但实际上,也只有进入本世纪的后半期,共同生活在这同一个蓝色星球上的我们人类的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14.
6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文化领域中曾经出现过一股“小剧场运动”的热潮。一群矢志戏剧艺术的青年突破近代戏剧的禁律,在艺术上进行了种种“实验”,使戏剧艺术这种文化现象呈现出杂乱纷纭和光怪陆离的局面。于是,一时之间人们议论纷纷,长期以来毁誉参半。但是,如果冷静地观察,人们可以发现,小剧场运动虽然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艺术上的“变革”,但实际上它是人们意识和当时思潮的一种曲折反映,在战后日本思潮变迁的轨迹中具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一位深谙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取精用弘,善于从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汲取思想养料。他的财政思想,蕴蓄着中国传统财政思想的精华,是对强本开源、轻赋薄敛、平均负担、省费节用、抚恤赈济等传统财政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当然,在比较分析毛泽东财政思想与传统财政思想的异同的时候,决不可忘记马克思曾说过的话:“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应当将这两种思想置于各自籍以产生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分析。一、强本开源“强本开源”是被历代理财家奉为圭皋的传统财政思想。毛泽东的“发展经济,充裕财政”思  相似文献   

16.
“人类”概念包含的关联对伦理学至关重要。康德这样表述这种关联 :“你做事时 ,时刻都要把包括你个人和每个别的个人的人类当作目的 ,永远别仅仅用作手段。”这里 ,人类被定为一种关系 ,它把所有属于人类的人连接在每个人身上都得到体现的统一体 ,没有哪个人的生命不是这种意义上的人类的体现者和载体。这种基本思想至今仍是几乎所有国家以人的尊严和人权为依据构建宪法法制的基础 ,也是我们认为世上人人平等的基础。如果放弃人类自然统一这个基本点 ,那就不仅动摇了当今几乎所有法制的合法基础 ,而且更会迈出给人类文化发展造成极其严重后…  相似文献   

17.
肖鹰 《浙江学刊》2002,(6):57-63
本文以现代文化发展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基本影响为背景 ,探讨美学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 ,揭示美学对于现代生活的独特意义。文章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概念 ,着重分析“美”、“崇高”两个核心美学概念的文化内含和历史演化。作者的基本思想是 :把被抽象化和普遍化的美学思想还原到历史深处 ,更进一步地发掘它们的文化价值。在新世纪的背景上 ,作者肯定美学的积极意义 ,但明确承认它的危机 ,并且指出 ,新的美学前景需要经历一个从“自我”中心到“世界整体”的审美意识转换。海德格尔的美学美学已经提示了这个转换 ,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则为之准备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8.
过去几年间,我们的哲学由“贫困”进入了改革与重建的时期。改革与重建带来一系列争论、分歧和困惑。其中,关于唯物史观的困惑尤为突出。这一困惑主要在于:一方面,大多数人业已认识到,我们长期坚持的哲学的根本缺陷是忽略了人的地位,因而,宏扬人的主体性,确立人作为历史主体的地位是我们哲学的重建和发展的关键;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数人又只是寻求在某一问题上有所突破,而把“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理所当然地保留下来。结果,我们面临一个极难克服的矛盾:人如何能成为本质上是无主体的“自然历史过程的主…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的中国学术范式基本上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后“全盘西化”文化价值观作用下“西体中用”文化价值观的产物.这一范式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结合木斋先生的古诗研究和笔者本人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局面应该在21世纪尽快结束;并且应该用“中体西用”的文化价值观重建中国体系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20.
从单元角度,以一种静态的线性的方式来描述人类文化现象,至今仍是人类文化研究领域的一种未得克服的倾向。这样,人们在前人创造的文化成果面前,当然有时会惶惑莫解了。著名德国科学哲学学者赖欣巴哈说:“我们的知识体系是一种语言的奇怪的混合物。”保加利亚科学学学者尼科·雅赫尔也说,“科学还设有得出详尽的公认的定义。”这些说法正反映着我们对人类文化现象,尚未得到科学的认识。人类文化学说的存在,在形态上是空间结构和时间演进二元化的;同时在空间结构上存在着多要素多层次性,在时间演进上还存在着非线性等复杂特性。这些都是我们在对文化学说进行价值分析时,不可忽视的思索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