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贯彻执行的今天,民俗学的重建和发展已是无可置疑的了。在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顾颉刚、钟敬文等前辈发表了《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民间文学》和其它一些杂志已开始刊载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和资料。一九八○年四月间召开的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开展民俗学研究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的问题;九月间召开的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上,又提出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学与民俗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一九七九年十一月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学工作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主席周扬同志曾对今后民间文学工作做了重要讲话,他着重提出要加强我国民族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工作。会上还分发了顾颉刚、白寿彝、容肇祖、杨坤、杨成志、罗致平、钟敬文等七位同志的《建立民俗学及其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指出“民俗学不但是我们必须建立的一种人文科学,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建立它的一定条件。”(见《民间文学》1979年第12期)这些都说明了民俗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正当风和日丽、万物勃发的辛巳年四月 ,山东的年轻民俗学者刘德龙、张廷兴和正在北师大访学的叶涛来看望我 ,并送上一部他们的近作《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书稿 ,请我审改。说实在话 ,我对山东民俗学会是赞许有加的。这些年来 ,全国民俗学界的同仁们都高兴地看到 :山东省民俗学会队伍团结 ,学风端正 ,积极进取 ,近十几年来几乎年年举办规模和影响都比较大的学术活动 ,并且多次承办全国性的会议和活动 ;他们那里主办的全国唯一一份《民俗研究》,水平质量不断提高 ,越办越好 ;山东是以民俗学会为主最早撰写完成《山东省志·民俗志》的省份之一 …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回顾了江苏民俗学研究的历程,指出江苏学者为中国民俗学的创建所作 出的杰出贡献。同时,重点论述了近20年来,江苏学者为重建和发展中国民俗学所取得的基本成 绩:一是组织学术队伍,建立民俗学的研究和展示基地;二是深入民间,开展社会调查和采风活动, 搜集第一手的民俗资料;三是树立良好学风,认真进行民俗学的专题研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是举办多种形式的民俗展览活动,普及民俗文化知识,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突厥语大词典》中无形心意民俗(民众精神文化)的词条进行分类探讨,其中包括民间知识、民间信仰、宗教、迷信,以及民众的伦理观、道德观等,兼及部分口承民俗——传说和谚语,是通过文本民俗学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6.
民俗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迄今已有150年的历史,早在1846年英国的汤姆斯(W.J.THOMS)将撒克逊语之“FOLK”(民众)和“LORE”(知识)合成为民俗学的代名词,这个词后来被各国学者所接受和使用;1913年周作人由日本将这个名词引入,特别是1922年他为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号撰写的《发刊词》中正式使用了“民俗学”这个术语,于是逐渐在国内“民俗学”作为一门科学而落户。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有民俗的记载。在《礼祀·缁衣》中所云“彰好以示民俗”,表明了古代人已经有了民俗这个概念。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宋代…  相似文献   

7.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  相似文献   

8.
浙江民俗学会理事会确定了一九八三年工作要点:1、加强民俗学队伍的建设:一九八三年准备在省、地区有计划地培养、吸收一批对民俗学研究有一定成果的人员,参加入会。在扩大队伍的同时,要求会员加强民俗学基础理论的学习。2、做好民俗问题的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一九八三年要抓好:婚丧礼俗,岁时令节,民间社会活动三项调查。要弄清这些民俗现象的出现和存在的年代及其演变情况,主要结合各地地方志编修、地名普查、民间文学等普查工作进行、写成书面材料,加以整理保存。  相似文献   

9.
对语言现象的民俗学研究是一片有待开拓且富于魅力的园地。与语言学家注重研究语言的形式构造不同 ,民俗学者将民间语言当作民间文化现象予以整体性把握 ,不仅关注语言形式 ,而且更加注重考察与语言形式紧密关联的生活情境和民众精神。在民俗学视角中 ,民间语言体现为在具体情境下发生的活生生的民众行为、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10.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能够真正得到贯彻的今天,恢复和建立民俗学的问题已经提了出来;从而,收集民俗文物资料和建立民俗博物馆的问题,也应该被我们博物馆工作者认真考虑。现就此发表管见如下: 一、民俗学的历史和前途民俗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重要学科,就国际范围说,它约有一百年的历史。在我国,它兴起于五四时代,当时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由收集歌谣开始,发展到研究民间风俗习惯和信仰等。一直到三十年代,我国民俗学都处于发展中;抗日战争时期,开始冷落下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这一门以人民群众的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本来应该得到健康的  相似文献   

11.
由刘德龙、张廷兴主编的《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一书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 ,在学术界、文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许多专家学者、政界领导纷纷著文 ,一致称赞这是一本具有学科建设意义的学术著作 ,又是一本尝试科学地扬弃传统文化、建设先进文化的民俗学普及读物。将俗信纳入科学研究的版图———对民俗学学科建设的新贡献在民俗学研究中 ,对于民间俗信问题 ,以前很少有人专门进行过研究 ,尤其是从科学与文化的角度进行系统研究。所以 ,民俗学者们特别关注《民间俗信与科学文化》 ,就在于它对民俗学学科建设所起的巨大推进作用。中国民俗…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俗的调查研究和民俗学的建设,正得封越来越多学术界人士的重视。国外民俗学家,也正把研究的眼光注视到我国来,这就更需要我们探讨如何建设好中国民俗学。早在三十年代,厦门大学人类学家林惠祥教授就著《民俗学》一节(商务印书馆1934年5月初版),提倡研究民俗学,并始终把民俗学的综合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结合起来。他在解放前后从事闽台考古和民族调查研究中,把民俗的内容也包括在内,并曾撰写《论长住娘家风俗的起源及母系制到父系制的过渡》等论文。1958年林惠祥教授逝世后,我们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开展闽台两地的考古和民族,民俗调查研究,并且按照人类学发展新内容,在考古研究中,注重与文化风俗结合起来;在民族民俗研究中,既注意闽台汉人,也注意高山、畲、回、古越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  相似文献   

13.
从上届民俗学代表大会四年以来国家发展的大视野,看未来30年中国民俗学面临的挑战,传统民俗学赖以生存的田野急剧消失,将造成民俗学前所未有的危机.面对危机,民俗学应重新定位,认真制订30年发展规划,抓住历史的机遇:1、加速进行传统民俗学工作,加大对传统民俗文化抢救保存的力度和效度;2、大力开拓新民俗学,积极投身于民俗与经济发展、民俗与社会发展、民俗与文化发展的事业之中;3、勇于承担重塑民族魂的历史使命,投入复兴民族文化精神的大业;4、促进中国民俗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世界华人民俗学.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民俗学的态度、立场和定位,进而建立积极入世、服务时代、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民俗学.  相似文献   

14.
傩俗初论     
傩事活动之肇始就具有了信仰民俗的性格。民俗即是民风、习俗和风俗的意思。“民风”一词,始见于《礼记·王制》:“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这即古代王者巡狩之礼,以诗观民风而知得失。至汉代,“风俗”已普遍通用。《白虎通义》引《尚书大传》云:“见诸侯,问百年,太师陈诗,以观民风俗”。《汉书·王吉传》:“是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风与俗,对讲互文。在民间的习惯、风气、土俗的意义上,用“民风”、“风俗”来概括,屡见于古代典籍。但将民间的风俗作为一门独立人文学科——民俗学,进行有关的理论研究,则很晚近。1846年英国学者W·J·汤姆斯提出了Folklore这一学术专用名词,原含有“民众的知识”及“民众知识学”的双重含义;他认为民俗是“在普通人们中流传的传统信仰、传说及风俗”,如“古时候的举止(manners),风俗,仪式(observances),迷信,民曲(ballade),谚语等等”。这门学科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Folklore的理解也不尽一致。我国学术界是在五四运动以后至20年代初,始将“民俗”作为学术专名用语。从民俗学角度来考察傩事活动的整个发展过程,无疑是傩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熊开万 《理论界》2007,(5):104-106
周作人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人之一,以其渊博的知识与见解在民俗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他的民俗学研究关注民众,贴近民生。从思想脉络上讲主要有西方文化人类学的成分,同时也受到日本民俗学者的影响,更多地还是继承了中国传统风俗学的研究思想与方法。本文在梳理周作人民俗研究的目的及思想脉络的基础上,讨论其在民俗研究方法上的贡献,希望对现代民俗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门类是根据民俗学的范畴列出的,民俗的事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流。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却出现了逻辑混乱问题:种属相混,如民俗本是一个大的概念,结果列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使得人们对民俗的概念产生了误解,保护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民俗文化和民俗学学科。实际上,民俗的文化意义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更为重要,非遗保护只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而民俗学的研究既是学科发展的百年大计,更是文化建设的理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与民俗学研究互为表里,相互促进,对中国文化建设带来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民俗学研究中,有关外来文艺理论和人文思潮的重大影响不容忽视。巴赫金的哲学人类学、超语言学理论以及类型理论对于民俗学与人类学的理论更新与经验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可以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国际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研究的范式转型提供某种理论性的说明,也可以为国际民俗学未来的实践导向提供某种伦理性的学术基础。在其烛照之下,民俗学领域对中国的民俗学研究,有了理论的借鉴参照的价值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民俗研究,以及当代整个的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开拓新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会,于九月十三日至十九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会员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提出了义和团运动史研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见解,兹综述如下。一、关于义和团源流问题争论已久的义和团源流问题,近几年在研究上虽说有较大进展,但多注意从组织源流上追索,而忽略了思想源流的探讨。在这次会上,程啸同志的《民间宗教和义和团揭帖》一文,则从义和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包头民间童谣,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体。真实地记录了包头地区的方言俗语、生活民俗、事物名称等,直观具体地反映了本地区人民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是地域文化研究的极好佐证资料,在语言学、民俗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亟待抢救整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之下,明代的民歌批评具有民俗批评的特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学内涵。明代知识分子视民歌为民俗歌谣,具有鲜明的"以歌存史"的观念,他们对民歌所作的采录、解释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明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习俗,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