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心物等同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心物二元论和心物平行论等是欧洲哲学史不同时期、不同派别哲学家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感觉、意识起源问题的探索中所留下的轨迹和成果。狄德罗关于感觉、意识起源的主要思想是欧洲哲学史旧唯物主义哲学家在本体论上对这一问题的最高成果。狄德罗在感觉、意识起源、产生问题上的光辉成果和缺陷是同时并存的,其哲学中的缺陷并不能掩盖其成果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凡是稍稍有点欧洲哲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莱布尼兹是个唯心主义者,狄德罗是个唯物主义者。而且他们在各自的哲学阵营内部都是非同一般的人物:莱布尼兹可算得近代初期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狄德罗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唯物主义派别中比较最彻底、最典型的一派,即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一位领袖。莱布尼兹虽在青年时代一度也曾表示为霍布斯、伽桑狄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原子论”的观点所吸引,  相似文献   

3.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是以"唤起论"为核心的,即客观事物本身具有的关系因素唤起经过习得存在于悟性中的关系概念。"关系"一词包含四层含义:真实的关系、存在于悟性中的关系概念、悟性活动(唤起活动)或见到的关系、唤起关系的情境。狄德罗认为美的本质在关系,美可以分为能够唤起的、客观事物真实关系的真实的美;已经唤起的、见到的关系的见到的美。在狄德罗看来,真实关系的真实的美和见到的美一样都是和主体相关,因此狄德罗从主体出发探究产生美的判断分歧的原因,并站在知识启蒙的立场为厘清和矫正美的判断分歧提供了根据。  相似文献   

4.
客观地说,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式戏剧"还是"非亚里士多德式戏剧"都不能完全代表西方戏剧传统。西方戏剧观从亚里士多德、卡斯特尔维屈罗、狄德罗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和梅耶荷德,他们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当年与朱光潜争论的人对此显然是不甚明了的。而朱光潜恰恰是在西方戏剧的宏阔视野下看到了在近代并非主流的狄德罗演剧观与中国戏曲的神似性,而不是像其他讨论者那样将话剧与戏曲混为一谈。事实上,中国传统戏曲演员正是狄德罗的理想演员,每出戏不同的"理想的范本"正是中国传统戏曲"传家的衣钵"。  相似文献   

5.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四川省哲学学会外国哲学史分会、四川大学哲学系于1984年5月21日至25日在成都联合举行了西南地区纪念狄德罗逝世二百周年、费尔巴哈诞辰一百八十周年学术讨论会,来自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的近五十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收到学术论文十九篇。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四川省哲学学会外国哲学史分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遂五致开幕词,四川省哲学学会会长、四川省委党校副校长康电讲了话,  相似文献   

6.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7.
吕伟 《东方论坛》2010,(2):6-10
牟宗三关于"气"的理解与传统中国哲学史上的气学传统不一致,因而在其哲学史论述中大多因为其固有的哲学立场而导致偏见。这导致牟宗三在试图解决程朱理气二分格局的哲学偏差的过程中走上了一条相反的路,造成了更为严重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凡是稍稍有点欧洲哲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莱布尼兹是个唯心主义者,狄德罗是个唯物主义者。而且他们在各自的哲学阵营内部都是非同一般的人物:莱布尼兹可算得近代初期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之一,狄德罗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唯物主义派别中比较最彻底、最典型的一派,即十八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一位领袖。莱布尼兹虽在青年时代一度也曾表示为霍布斯、伽桑狄等人的机械唯物主义和“原子论”的观点所吸引,但当他抛弃了这种观点而回到唯心主义阵营,创立了他自己的“单子论”这种唯心主义体系以后,就对机械唯物主义以及洛克所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展开顽强的斗争,同时维  相似文献   

9.
<正> “一”与“多”思想是古希腊哲学家在探究世界本原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阐明了世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问题,集中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因而它是理解古希腊哲学的钥匙。我们从各个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可以看到,在古希腊哲学史上存在着两条既对立又联系的螺旋式上升的思想发展曲线。其中每个哲学家都是某一曲线上的一个环节,几个著名的哲学家或学派就连成了哲学史上的一个个大小圆圈,整个古希腊哲学史就是由这些思想圆圈所组成的。本文试图以“一”与“多”的思想为核心,用哲学家思想发展的圆圈去勾画古希腊哲学史的螺旋曲线。  相似文献   

10.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前史"指的是197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源自马克思对自己哲学体系创建的回忆中,途经恩格斯的提炼和放大、苏联东欧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根据时代的精神的解读。在此进程中,"剧中人"按照自己所处时代精神实践并发展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后世学者的描述又带着描述者所处时代的精神痕迹,每一个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都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奔泻流淌至我国后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中有两个相当流行的哲学命题,一是“哲学史就是认识史”,二是“哲学就是认识论”。达两个命题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论证的。它们直接牵涉到哲学科学和哲学史科学的研究对象问题,都是学科建设中的基本理论问题,关系到达两门学科的科学概念的全局性问题。因而,是非得失,不可不分辨清楚。本文就第一个命题谈一点粗浅的见解,对哲学史和认识史的关系做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期引起争论。“哲学史就是认识史”这个提法,始见于1978年芜湖召开的全国西方哲学讨论会。为了批判日丹诺夫的哲学史定义,有的同志提出了这个新的提法。他们还根据它出自于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句话,“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列宁《哲学笔记》  相似文献   

12.
狄德罗在<自然权利>中使用了"公意"概念,意指每个人身上理性的纯粹表达.卢梭在<日内瓦手稿>等著作中对狄德罗的"公意"概念加以批判,并赋予此范畴不同的内涵,因此,学界从理性的角度来理解卢梭的公意并不符合卢梭本人使用这个概念的意图,必须加以拨正.  相似文献   

13.
漫长的西方哲学史对“个人”的研究都殊途同归,湮灭了个人的丰富特性、充实性而让他变得干瘪、片面。这是哲学开启之时的追根究底式思维方式必然的结局。纵观西方哲学史,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虽然对个体属性都有所研究,但受此限制,最终都抛弃了它们。要拯救个人的丰富特性,就必须开辟一条崭新的路径。马克思的“改造世界”式哲学实现了这样的转变,让“个人”丰富并充实了起来。  相似文献   

14.
张岱年先生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张先生的一生,以研究哲学、哲学史为志业,在与其兄张申府先生共同创立“新综合哲学”的同时,又独创了一种研究、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新范式,即“以问题为纲”的“中国哲学问题史”的研究范式与书写范式(张岱年先生后来称之为“问题解析体”),为中国哲学的创新以及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思想史上的重要范畴,"中"也是很重要的范畴。以往的一些研究,主要是立足于《老子》或《周易》中的"阴阳"思想,或者《中庸》中的"中"的思想,而对于"阴阳"与"中"这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则讨论者不多。新近公布的清华简《保训》中,同时谈到了"阴阳"和"中",值得我们探究"阴阳"和"中"的关系以及其在哲学史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狄德罗的唯物主义虽然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范畴,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分别表现在他对自然、认识论和文艺学等问题的认识上.他的辩证法因素,是辩证法发展史上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和表现.但狄德罗的辩证法思想是对形而上学的一种动,对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欧洲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是 2 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哲学 ,一是中国哲学史。这里想从哲学家的哲学史与哲学史家的哲学史角度 ,对冯友兰的“三史”作一点比较 ,以凸显“三史”各自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冯友兰的荀学研究成果主要通过《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部哲学史著作呈现。《中国哲学史》注重运用西方哲学的研究范式和现代学术方法对荀学思想进行体系建构和概念分析,使荀学思想系统化;《中国哲学简史》重点在于论述荀学的政治哲学思想,通过“正”和“负”的研究方法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荀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中国哲学史新编》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立场的指导下,融合新理学体系对荀子哲学进行重构,阐发荀学思想的价值,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提供智慧和营养。  相似文献   

19.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两者所争论的焦点,主要是辩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呢?还是物质性的自然界?社会的“治乱由天”呢?还是治乱由人?“天”是创造一切的造物主呢,还是“天道自然无为”?在长期的斗争中,唯物主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哲学史上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20.
实用主义是唯心主义经验论的一个流派。哲学家对人的认识的起源有两派对立的不同的主张,一派认为人的认识是起源于理性的思维作用,绝不依赖感官知觉,这就是哲学史上的唯理论派;另一派认为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绝不是什么理性的活动,这就是哲学史上经验论派。经验论又分两派,一派是唯物主义的经验论,一派是唯心主义的经验论。唯物主义的经验论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并认为这种感性经验是从物质自然界的事物中产生的。唯心主义经验论一方面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的泉源,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