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智库"(BrainTrust)又称"思想库"(ThinkTank),是指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政策、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①当今美国智库在体现上述功能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多达300个。而许多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已成为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新亮点。近来,一些美国智库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转向战略、能源、实力等方向,研究的问题领域包括: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亚太地区能源民族主义与中国能源战略,朝核问题、美伊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印关系与两国实力对比等问题,对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南海问题现已成为影响中国国家安全、中美关系、地区安全乃至全球地缘政治演进的重要议题之一。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直接介入南海问题以来,其南海政策经历了政策宣示、外交介入与军事干涉等阶段。美国南海政策的逻辑原点,是出于所谓"捍卫美国国家利益"、"维护国际规则"、"维持地区军事平衡"乃至"巩固地区主导权"等多重考虑。特朗普就任总统以来,美国的南海政策以"遏制"与"抵消"的混合战略为指导,军事行动与外交手段相互配合并渐次升级,政策实施愈发激进、顽固,成为应对"大国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美两国关系与地区安全影响急剧突出。中国未来的南海战略塑造应注重形势变化,多种手段并重,有效化解该方向日渐突出的战略挑战。  相似文献   

3.
进入2015年,中国在南沙部分岛礁的建设工程在美国等相关国家的持续炒作下成为地区"热点"问题,中国这一合理合法的行动遭到美国政府高层的强烈指责。美国国会近年来逐步涉足南海问题,2015年其更积极介入到南海岛礁建设议题中。美国国会通过其拥有的立法权、监督权等权力,在南海岛礁建设议题上表明了自己的政策倾向和立场,发挥了特定的影响。持续关注美国国会在包括岛礁建设议题在内的南海问题上的动向,并尽量防止其对美国南海政策产生更多消极影响,应是中国的一个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4.
自2010年以来,奥巴马政府的南海政策日益朝着"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立场转移,给中美关系及南海问题的解决增添了新变数。奥巴马政府不仅对中国的"断续线"主张提出质疑,还指责中国阻碍南海航行自由,要求中国停止在南海填海造地,鼓动菲律宾将南海争端提交国际仲裁,推动南海问题的国际化与多边化,积极向越南、菲律宾等国提供外交帮助和军事支持,甚至直接派遣飞机和舰船进入南海争议地区。奥巴马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日益积极的干涉立场与举措,不仅折射出美国对中国战略意图和海洋抱负与日俱增的忧虑,也反映出美国维护亚太领导权、安抚亚太盟友及维护其海洋霸权的战略决心与考量。在美国国内对华强硬的声音抬头、中美在亚太地区竞争加剧及美国政治正进入大选周期的背景下,美国在南海问题上"积极干涉"和"选边站"的态势只会加强而不会弱化,并可能采取一些新的措施。中国需要综合平衡各种利害关系,积极稳妥应对南海困局。  相似文献   

5.
美国干涉南海问题的政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凡 《太平洋学报》2011,19(11):82-91
伴随美国全球外交战略的调整,奥巴马政府强势介入南海问题,使南海争端的复杂化和国际化几成定势。美国南海政策与其亚太政策的目标一致,在于加强其对该地区安全事务的领导权和预防地区大国崛起的挑战。本文从中美互动、美国与东盟互动以及中国与东盟互动的三个视角,对最近几轮(特别是2011年夏季以来的新一轮)南海争端进行再观察,厘清美国逐步积极、深入介入南海问题的政策转型轨迹,及今后将长期对我解决南海争端进行干预的政策趋势。同时指出,南海问题的实质是美国的霸权边际与中国影响力扩展的必然碰撞,中国需用有战略高度的新思维应对之。  相似文献   

6.
《社科纵横》2017,(3):86-90
1978年以来是南海问题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刺激"下,南海局势变化历经"从岛屿争夺到区域外大国介入"、"在东盟化、国际化推波助澜下升级为国际热点"、"从海洋权益之争演变成为各国海洋战略博弈"变化。面对南海局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和国家战略指引下,制定南海政策,调整南海战略,从"军事维权与行政管辖并举",到"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再到"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内政、外交等措施应对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7.
美国提出并启动落实"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将对地区局势尤其是南海问题产生深远影响。观察美国战略动向尤其是美越关系走向,对中国保障周边安全、发展与东盟关系以及维护中国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越均对双边关系高度重视。美国拓展对越南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合作,战略意味浓厚,有意将越南打造成抗衡中国的重要依托。两国更意图在南海问题上联手制华。美方政策动向包括提升美越双边关系,邀请越南加入"四方安全对话",加强军事互动以阻止中国对南海问题影响力增强等。然而,越南仍需顾及东盟对美国"印太战略"的质疑,在南海问题上低调借重美国,避免充当反华先锋。越南不会为美国战略而牺牲本国利益。  相似文献   

8.
正"独立""非营利""无党派"是美国多数智库标榜的原则。然而,《纽约时报》近日对美国75家智库调查发现,很多研究者同时拥有注册说客、大公司董事会成员等其他身份,不少大公司通过资助智库学者的研究项目获得有利于自身的研究结果,用于游说和商业利益推广,智库研究的中立和学术属性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9.
《求是学刊》2014,(6):164-165
<正>主持人话语:奥巴马入主白宫后,逐渐结束了自9·11事件开始的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对外战略的重点进行了调整。先是提出了"重返亚洲",继而"转向亚太",最终将这一战略调整定位于"亚太再平衡"战略。无论美国政府官员或智库学者如何解释,这一战略即使不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起码也是针对中国,以中国为目标,因应中国的崛起以及由此带来的亚太地区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媒体是研究美国南海和钓鱼岛策略的一个新视角。本文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南海和钓鱼岛报道的频率、性质、立场、关键词和消息来源的对比分析,探究其报道内容、特点和方式的异同。造成这种报道差异的政策性动因主要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驱动、美国对东盟国家和对日政策的差异、美国在南海和钓鱼岛的利益诉求的不同等因素。中国可以通过政府—媒体—专家角色联动的宣传、中国主权的历史背景关联宣传和国际法的语境关联宣传等三个路径开展舆论应对工作,从而为中国维护南海和钓鱼岛主权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1.
美国新世纪以来成立的国际问题类新型智库,很大程度上是受"9·11"事件的影响而产生的。它们积极应对重大现实问题,拥有国际化的宽宏视野,在实践中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这些新型智库最突出的表现是强化辅助国会的功能,更加注重培育青年,特别重视直接援助第三世界的持不同政见者。它们有的推动了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有的在中东遵循"回飞镖模式"加速了叙利亚等国的内乱,有的研究了脏钱等新问题。新型智库已成为美国外交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美国的南海政策是美国亚太战略乃至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各时期的南海政策是其长期奉行的地缘战略构想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也是其在亚太地区海权逐步调整、延伸和扩展的必然结果.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布局的需要,挑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南海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并通过军售、军援、联合军演和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等方式增强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影响力.美国的南海政策对南海地区的地缘格局以及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得益于美国军方的大力资助,兰德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与军方关系密切,对美国军事政策制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本文通过对2012至2017年间兰德公司关于中国军情的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对其观点倾向、研究重点、代表学者、赞助方等形成比较全面的了解。兰德公司有关中国军情的研究成果具有时效性、预测性和指导性,是了解中美军力差距、研判美国政府决策的重要参考。此外,探究兰德公司运行机制中的经验也可为中国防务领域的智库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越南趋向于通过对外宣传的软实力战略,将南海问题进一步复杂化。这是越南在本国政经适度分离的外交路线下,采取的一种低投入、高收益的南海策略。越南的宣传手段主要包括:依据事件性质变换官方声明力度,进行举国动员和社会化宣传,发动海外越南人进行宣介,构建本土媒体的多维强势舆论攻势,推动智库及学者立场偏颇的学术产出等。通过上述手段,越南得以造势国际舆论。最终,对南海问题的彻底解决和中国在南海的维权行动产生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中国在南海的维权成本上升,二是将南海问题导向国际化和多边化,三是人为激化了中越民间的民族情绪矛盾。  相似文献   

15.
美日同盟是美国亚太联盟体系的基石,日本安全政策的变化对美日同盟具有重大影响,自然成为美国学者亚太安全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美国学者对日本安全政策的变化做了"渐变论"和"质变论"两种不同性质的判断,并从多元维度分析了这种变化的背景和因果机理。透过美国学者的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美国在日本安全战略转型问题上的总体认知,也有助于对美国亚太联盟体系转型的发展趋势做出准确的把握。中国需要保持战略定力,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尽可能降低美日同盟对中国崛起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的美国民众比例明显上升,已经达到近三四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有必要考察美国对华民意的最新转变及其可能产生的政策影响。相关民调显示,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美国的"头号敌人",担心中国实力的增长。中美贸易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这一趋势。美国对华民意的恶化主要受到近年来美国精英对华看法转变和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也反映了美国民众意识形态中对中国的疑虑和不满。短期来看,美国对华民意仍可能阻滞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升级为"对抗"或"脱钩",但长期来看,由于中美之间存在战略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根本性差异,美国民众对华态度很可能会在精英的影响下进一步恶化,这将为美国政府对华推行更加极端和强硬的政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7.
在不同历史时期,民进党的南海政策曾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总体而言,民进党的南海政策包括不放弃对太平岛的"主权"、寻求加入多边解决框架、依据国际法和平解决争端、南海航行自由以及坚决不与中国大陆合作等,集中表现为消极性、欺骗性、斗争性和工具性的特点。民进党所奉行的南海政策是"台独"意识的必然产物,是岛内政党政治斗争的结果,更是屈从于美国亚太战略的表现。蔡英文上台后,其南海政策不仅将使台湾维护南海"主权"的意愿和能力进一步下降,对两岸执政当局重建政治互信也会带来新的外部挑战,甚至会减弱美国对台湾当局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18.
2012年以来,随着中国南海维权政策的深入调整以及美国对南海的深度介入,越南顺应自身政治经济发展客观要求,调整其南海政策,在政治上强化"南海诸岛主权属越",反对中国的南海政策原则;经济上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外交上推进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国际化;强军建设注重推进与美国等的防务合作。因此,越南南海政策表现出以下特点:政治属性强、具有强烈的经济动机、极度依赖美国等支持、注意利用中越关系大局。纵观这8年,越南南海政策在维护既得南海非法权益上遇到了挫折、经济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阿基诺三世上台之初即把菲律宾的国防重点从国内安全转为对外防卫,把南海政策从"大国平衡"转为"借美制华",把南海油气开发政策从中菲合作转为独自开发。在挑衅中国南海主权的行为遭到挫败后,阿基诺政府彻底抛弃了与中国进行双边谈判的可能,把本国的南海政策与美国的亚太战略绑在一起。菲律宾国内的家族政治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小集团思维",外加根深蒂固的亲美传统,是推动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转变的根本原因。但菲律宾国内叛乱分裂问题悬而未决,以及菲律宾国内对增加美国驻军人数的反对意见,限制了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进一步激进化。由于阿基诺政府的南海政策并未使菲律宾获得实际收益,并且阿基诺政府也深陷腐败案件,这为菲律宾下届政府调整南海政策提供了动力。鉴于阿基诺政府南海政策的僵化以及任期即将结束,中国应重点关注菲律宾下届总统的南海政策趋势,并需要在维护南海主权和适当向菲律宾释放善意之间取得平衡,帮助主张改善对华关系的总统候选人获得更多的政治空间。  相似文献   

20.
"新加坡考验"是中国南海战略面临的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新加坡对航行及飞越自由问题高度敏感,以均势外交维持自身特殊地位,对中国的制衡思维根深蒂固,以及其偏好借助国际规范和国际组织发挥作用,达到以小博大的目的。新加坡对中国的"考验"也给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其局限性愈发明显,同时,也给中国的南海战略提供了反思、调适的契机。着眼未来,中国应积极应对南海问题上的法律挑战,以求同存异、趋利避害的态度继续加强与新加坡的合作,更加明晰地表达在南海的利益诉求,扩大与新加坡在南海问题上的务实合作,共同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的磋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