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矿产资源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大,是全球最重要的进口国和消费国,易受到资源贸易、价格波动和地缘政治经济等影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数是矿产资源生产国,与中国资源合作进展迅速、合作潜力巨大。但存在着国内政治、法律、民族主义和大国地缘博弈等风险和挑战。对此,中国需要切实推进"一带一路"资源外交与相关国际制度、合作平台建设以及具体项目落实,通过资源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尽管在东北亚地区形成了国家间密切的经济联系,但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迟缓。"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将促进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本文主要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东北亚经济合作,通过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一带一路"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案例比较,阐释中国与东北亚国家间经济合作的重要意义,分析深化东北亚经济关系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建立互利共赢的投资模式,是新时期南南合作的重要实践。"一带一路"不单是鼓励走出去,同时也是引进来的重要时机,"一带一路"将成为中南双向投资的新增长点,对中国产业升级有重大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间双向投资的趋势、原因及特点,发现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双向投资仍处于中级不平衡的阶段,潜力巨大。从中南双向投资合作的角度,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提出相关对策:鼓励中国沿海地区企业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时机,加快产业转移,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同时鼓励沿线转型经济体和东南亚国家利用地缘优势和比较优势对中国中西部加大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的经贸往来受到双边政治关系和美国作为域外大国的竞争政策的影响,中美大国关系变化也会溢出到"一带一路"沿线国。本文利用中国和62个"一带一路"沿线国1995—2018年的年度数据,实证检验中国、美国和沿线国"三角"政治关系及其互动对中国和沿线国贸易的复杂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和沿线国之间的高层互访和外交关系持续期均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但中美关系紧张会溢出到沿线国,抑制其与中国的双边贸易,美国在沿线国的较强贸易地位也会削弱中国和沿线国的双边贸易。作为美国域外竞争工具的对外援助和盟国对中国和沿线国贸易具有复合影响,接受美国对外援助的国家身份和盟国身份单独都会产生促进沿线国与中国贸易的贸易创造效应,但接受援助且是盟国的身份却产生贸易抑制效应。纳入中美关系变化的序贯博弈后,中美关系恶化使得中国和沿线国之间的高层互访对双边贸易的激励作用显著增强,且主要发生在美国贸易地位较低的沿线国;但中美关系恶化后,美国对外援助对中国和沿线国的贸易抑制效应却不明显,表现出域外竞争工具作用的复合影响及其在抑制中国贸易上的作用局限。  相似文献   

5.
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实现各自发展战略目标的创新实践,也是双方扩大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在东盟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东盟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既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又面临相关合作的顶层设计不完善、数字治理滞后于合作需要、存在巨大"数字鸿沟"和其他国家激烈竞争等挑战。为此,中国与东盟应以"2020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为契机,加快各方政策深度对接,共商数字经济合作规划,创新数字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区域数字治理,防范和对冲其他国家干扰,提升双方数字"一带一路"合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东亚正面临中日与东盟共同构筑区域新型经济秩序的历史转折期。东盟与中日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相互之间的贸易投资关系。从贸易效应来看,中国与东盟贸易的规模效应超过日本,但在贸易结构上尚属于低层次阶段;从投资规模效应来看,日本落后于中国,但中国投资的产业层次较低,集约化程度落后;从经济贡献度来看,中国对东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较明显。在以东盟为伙伴的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日各有优势和劣势,没有中日的合作,就不会有真正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加快推进以中日和东盟为三角支柱的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格局的形成,而日本应摈弃传统大国的优越感,携手中国和东盟共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联合国UN COMTRADE数据库,以维谢格拉德集团四国(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简称V4国家)为代表测算了中日韩三国对中东欧国家的出口相似度指数,分析了中日韩在V4国家出口相似度较高的产品出口量的变化,并与三个国家同时期的出口总量变动进行比较。结论显示,中日韩三国在V4国家市场上存在着很强的竞争性,但中国对中东欧地区的出口增加并未对日本与韩国相应的出口产生挤出效应。而三个国家可以通过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水平。  相似文献   

8.
《社科纵横》2016,(5):55-60
自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其已成为中国加强对外开放,重塑国际贸易合作交流格局的顶层战略。中国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融互通,实现普惠共赢。中国企业因此迎来了"走出去"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但是,中国企业在进行投融资和商务活动中,贸易、人员往来将日益频繁,这其中除了蕴含着商机,还可能面临各种不同的风险。针对中国企业在外派员工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安全、人员流失、成本上升等多重风险,需要企业树立较强的风险防控意识、提升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健全的员工管理制度等应对措施,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实现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宏伟蓝图中轻装上阵,有序突围。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9,(6):72-74
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一直是国际发展与合作的趋势所在。"一带一路"建设有助于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经济共同体,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切合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初衷。同时,《海商法》历经修改,在我国航海贸易中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据此,文章讨论了《海商法》在"一带一路"建设与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中的事前事后保障、人员货物保障、对内对外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顺利召开,最终取得主要涵盖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5大类,共76大项、270多项具体成果。"一带一路"战略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深度重启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让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蓬勃在今天重演。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至明中期闭关锁国之前,中国与西域各国贸易往来频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货物便是丝绸。此外,瓷器、茶叶等中国"特产"也是漫长丝路上的"硬  相似文献   

11.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全球性公共产品供需的巨大缺口及"私物化"倾向日益阻碍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欧美各国自顾不暇并逐渐减少公共产品供给的背景下,中国正在日益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是"一带一路"的提出者,也是践行者。我们可以把服务于"一带一路"特定区域或跨区域,其成本又是由区域内或区域间国家共同分担的安排、机制或制度,称为"一带一路"公共产品。如果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新时代崇高而值得追求的战略目标,那么提供"一带一路"公共产品就是在新时期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极其重要的步骤。中国正以实际行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向世界提供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产品。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东北亚地区形势发生新变化,这对日本的区域外交与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特朗普政府改变了地区政治与安全博弈规则,对亚太地区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显著进展。但进入2017年,特别是在5月中旬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后,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发生了变化:寻求有限经济合作;在政治和安全上提高的警惕性;展开相应的看似矛盾的外交行动。日本一方面选择在经济领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另一方面推动"俯瞰地球仪外交",调整安全战略,强化经济外交,推动"印太战略"以对冲"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战略的安全挑战与中国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提出,对全面提高国家开放型经济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探讨了"一带一路"战略所面临的双重安全挑战:其一,以大国政治博弈、领土和岛屿争端以及区域内个别国家政局动荡为主的传统安全挑战;其二,以恐怖主义、海盗以及跨国有组织犯罪为主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在分析"一带一路"区域内安全合作现状的同时,本文提出,为应对安全风险,中国除了发展自身力量外,还需要贯彻"三个重视",即重视合作中提供安全公共产品、重视美国与俄罗斯的利益关切和重视巴基斯坦的"支点"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决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面临的风险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困境和挑战,成为深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在坚持义利关系辩证统一的价值内核基础上,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将功利和道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提供了价值引领。为了把义利观这一理念落实到"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实践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三种互补的治理形式:便利型、监管型和分配型治理。在科学认识和把握义利关系的基础上实践正确义利观,在道义上为世界树立标准和典范,为国家聚拢巨大的软实力,对中国在新时期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泰国作为东盟第三大经济体,以其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战略地位吸引了不少中国投资者进入泰国投资,而其金融结构与金融效率对中国直接投资有着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对金融结构、金融效率及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分析发现,尽管泰国通货膨胀率、泰国工业生产指数对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没有显著影响,但泰国居民消费指数、泰国商业银行存贷比率、泰国生产价格指数、泰国失业率对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会产生负向影响,而中国与泰国之间的进出口额对中国在泰国直接投资可以产生正向影响.因此,鼓励中国投资者向泰国投资,加大两国贸易合作以及开展两国文化交流,是促进中国和泰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措施,也是实现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的"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目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一带一路"建设赋予广西"重要门户、国际通道和战略支点"的背景下,加快入境旅游开发,推动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成为广西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内容.广西入境旅游桂林"一统天下"旧格局已经打破,但"一超多强"新格局尚未形成;旅游开发基础已经奠定,但整体开发水平尚需提高;旅游服务贸易框架初步形成,但对外开放合作还未全面推进.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只有采用政府主导、多方合力、联动发展等入境旅游开发路径,才能确保旅游先联先通的战略使命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日本对它的态度经历了由消极到积极的变化过程。日本对"一带一路"的政策可以概括为"有限度对接"和"多角度对冲",即在"一带一路"框架内有限度参与合作,同时在框架外加大针对"一带一路"的对冲。日本转向参与"一带一路"合作,其基本动力源于改善中日关系的"短期需要",以及应对美国对外政策变化以"预留行动空间"的需求。日本在合作中设置多种限制以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反映出中日合作欠缺必要互信的现实。日本强化针对"一带一路"的竞争措施,主要动力来自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目标,以及国际秩序变动期内争取主导权的强烈意识。日本国内支持与反对"一带一路"的力量与观念并存,其复杂态势将影响日本今后对"一带一路"的应对。  相似文献   

18.
欧盟机构对中欧"一带一路"合作的关键领域拥有专属或共享权限,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本文选取欧盟机构以及对欧盟决策有着影响力的机构附属智库有关文本30篇,分析欧盟机构层面对"一带一路"的认知。欧盟机构的认知总体较为复杂,既重视其中的贸易、投资等经济机遇,又担忧规则透明度等;政治方面有明显的疑虑,尤为担忧欧盟的团结和政治影响力的衰落,其认知无法摆脱中国对其"分而治之"的传统叙事;战略安全方面可以理解为能源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双赢,但是担忧"一带一路"倡议对西方主导国际规范和秩序的影响。复杂认知背后的动因是欧盟的行为体特征、力量性质以及在国际体系中的身份。基于欧盟机构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和欧盟的权限特征,中国可以考虑就"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开展多重对接,从欧盟机构、欧盟成员国和地方政府及企业等多层次入手,结合第三方市场合作以及教育与人文领域的长期交流机制来推动中欧"一带一路"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正在搭建新的国际合作平台,对当前世界发展意义重大。拉美国家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方,而且"一带一路"本质上有利于促进全球价值链参与和产业价值链攀升。因此,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拉经贸合作机遇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拉美地区因为产业结构失衡、基础设施落后、区域一体化发展不足、营商环境不完善、创新能力不足等原因,在面向美国、亚洲和欧洲的三大价值链中附加值占比较少,而且自身的价值链发展也呈现出局限性。从全球价值链视角考察,"一带一路"建设将给予中拉经贸合作新机遇,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合作、参与拉美再工业化、金融合作、促进中小企业合作、科技创新合作和面向亚洲的跨区域一体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探求》2016,(6)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在新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的重大载体。"一带一路"战略有中国与世界互动中"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交流共存的时代特征,也是中国参与改革和完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的新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化信息时代背景下顺应时代潮流的区域乃至全球融合战略。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前沿地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要立足其区位优势,抓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建设东南亚交通枢纽的重大发展机遇,珍惜和善用各类基金等资源,发展好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