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近期澳大利亚对南太平洋岛国援助政策的调整不仅有助于中国准确应对亚太地区的大国博弈,而且有助于厘清全球发展治理的建构基础和议题导向。从2018年底开始,澳大利亚对南太平洋岛国的援助政策迅速转向并表现出与中国援助模式趋同的特征:资金方式上从无偿援助为主转为开始采用贷款模式,援助领域上从重点锁定治理能力相关领域转为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执行方式上从以财政援助和方案援助为主转为向单一的项目援助倾斜。这一调整的直接原因在于亚太地区传统的大国博弈加剧,重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援助模式更加符合南太平洋岛国的发展诉求,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援助国试图应对新兴援助国对既有援助格局的冲击。该调整在国际发展援助领域乃至全球治理领域必将产生的影响在于:一方面,"竞争性援助"客观上促成了受援国主导的发展援助模式;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变革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发展治理架构,但是全球治理摆脱大国博弈、实现去政治化仍道阻且长。  相似文献   

2.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重点方向。南太平洋地区是小岛屿发展中国家集中的地区之一,南太平洋岛国具有典型的小岛屿发展中国家的属性。近年来,美国强调重返亚太,澳大利亚试图巩固在该地区的领导地位,台湾地区试图扩大其在该地区"邦交国"的影响等,该地区各方博弈态势加剧。考虑到南太平洋地区小岛屿国家的特殊性和各方在该地区的博弈,"一带一路"倡议在该地区的实施应充分发挥多边外交和首脑外交的作用;重视援助效果评估,实现精准援助;加强人文交流和公共外交;促进海洋与环境合作。中国应通过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与合作,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蓝色伙伴关系,共建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  相似文献   

3.
公共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基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与台湾当局"外交"博弈的需要,中国亟须获得南太平洋岛国民众对中国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增强中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近年来,中国通过文化外交、华侨华人外交、援助外交等公共外交项目的开展,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有所增强。本文认为,由于大国竞争性公共外交的影响,中国在南太平洋岛国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仍显不足,应秉承"和平、合作、和谐"的外交理念,继续拓展外交空间。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美国与南太平洋岛国(以下简称"南太岛国")有着长期而复杂的关系。自新世纪奥巴马政府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美国重新提升了南太地区在其全球地缘政治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将其确立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第二道战线。美国增进了与该地区岛国的政治、安全关系,同时在经济援助、文化交流、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加大了与南太岛国的合作。本文阐述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美国对南太岛国的重新定位,并探析了美国与南太岛国关系的新发展,进而提出中国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闫辰 《阅江学刊》2015,(2):59-69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软能力在气候治理中具有一种"退隐"却巨大的能动作用。从政策过程理论来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软能力建设的困境在于制度性推动力不足,可能导致政策过程滞缓,影响政策供给能力;政策方案的竞争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善的利益协商妥协机制;社会利益表达不均衡以及参与结构的封闭趋势,导致强势集团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侵蚀。破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软能力建设困境的政治学思路,在于增强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政策过程的制度性推动力,保障政策流程的制度化、规范化、稳定化;健全政策方案的竞争机制和利益协商妥协机制,促进各种利益主体在民主法治的轨道上竞争,防范竞争失序;加大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政策参与结构的开放程度,通过建立均衡的低成本的利益表达机制,降低政策协商的门槛。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旅游合作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和政治延伸意义。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太平洋岛国的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现状,结合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旅游合作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七项旅游合作的对策措施。本文认为,应尽早完善旅游合作的政策保障,充分发挥南太平洋旅游组织的协调作用,推进旅游合作中心城市建设,加强建设岛国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服务设施,推出区域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岛国旅游营销力度,鼓励中国企业投资太平洋岛国旅游业。  相似文献   

7.
太平洋岛国由于自身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资源禀赋,长期以来依靠外来援助实现社会经济发展,岛国对外来援助的渴求以及区域内外大国在该地区的利益诉求共同塑造了"竞争性援助"的现状。"竞争性援助"使援助国更加关注自身的影响和利益,却忽视了岛国人民的真实需要。以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为契机,通过加强与传统援助国的多边合作、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实现战略对接和制度融合并保持对岛国人民的尊重,中国有能力也有条件和太平洋岛国共同走出一条超越"竞争性援助"的创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由于二战后日本与南太平洋岛国外交发生演变,有必要探讨日本从环境外交向海洋外交转变过程中对该地区的外交定位。二战结束后,日本势力一度彻底退出了南太平洋地区。随着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和南太平洋岛国纷纷独立整合组建"太平洋岛国论坛",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重新开始加强对该地区的外交攻势。此后,通过举办八届"日本—太平洋岛国首脑峰会",日本对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逻辑实现了从环境外交到海洋外交的转变,在历史惯性和现实主义外交的双重作用下,日本力求在南太平洋地区构建符合自身利益与偏好的外交模式。目前,日本已将其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提升到与中东地区、非洲的"西翼"并重的高度,成为其海洋战略的"东翼"。中国今后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外交将不得不直面日本的海洋战略,并与之展开博弈。  相似文献   

9.
史军 《阅江学刊》2014,(6):19-22
2014年9月21日至23日,第四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暨中英气候伦理与政策研讨会在英国雷丁大学和牛津大学召开。会议围绕五组主题展开:代际气候正义与代内气候正义,气候贫困与消费者选择,平等与发展,国际法律与国际制度,新问题与新技术方案。此次会议对中英学者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增进了解、求同存异、寻找共识起到了重要作用,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学者参与国际气候问题交流与合作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协同效应研究是近年来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重要研究领域,为量化评估和统筹制定面向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应对气候变化的综合性政策提供了新视角与新思路,逐渐成为气候变化适应与减缓的重要政策工具。协同效应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协同效应的定义阐述、模型建立与案例分析等方面。国际上对于协同效应研究已经进入了由科学研究向决策服务的阶段,是服务区域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科学基础。相比之下,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中国的协同效应研究,目前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加强协同效应研究,对于科学体现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立特殊海洋保护区是南太平洋岛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南太平洋岛国的特殊海洋保护区建设主体多元且呈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建设的内部动因包括渔业、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和国内非政府力量的推动,西方国家资本推进和西方企业技术拉动是其外部动因。通过分析斐济、所罗门群岛、帕劳及库克群岛等岛国特殊海洋保护区建设模式与措施得知,南太平洋岛国的特殊海洋保护区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注重传统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技术的融合,并进一步寻求区域合作是南太平洋岛国特殊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未来走向。作为世界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最为成功的区域之一,南太平洋岛国特殊海洋保护区建设不仅推动了全球海洋保护区网络加快成型,也为中国的海洋保护区建设提供有效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南太平洋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路线。加强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应该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项。论文首先分析了加强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的原因;其次,探讨了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可能存在的科学、技术、经济、环境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最后,提出加强高层交往、构建合作伙伴、深化科研合作、参与环境治理、遵循商业原则和善用国际法律等有效合作方法和策略,为推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深海采矿合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问题是国际气候制度领域一个崭新的重要议题,它直接决定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切实履行国际公约义务的能力和程度。用法律手段保障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是我国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应当以全球气候变化能力建设法律保障的国际法依据为基础,结合我国相关能力建设的基本国情及其法律保障的现状,尽快构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费晟 《太平洋学报》2014,(11):55-62
南太平洋岛国的华人移民社会最初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主要是近代中国劳工输出的结果。"二战"后,华人移民基本实现了本土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新的移民潮,形成较大规模的华人移民群体。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华人移民都积极参与并推动了南太平洋岛国各项事业的发展,由此确立起较高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不过,华人移民群体也不可避免地被当地社会内部冲突与矛盾所波及,并受到部分西方媒体及少数政客的借题炒作。本文认为,从我国发展对南太平洋岛国战略关系的角度看,岛国华人社会将扮演日益重要且积极的纽带角色。  相似文献   

15.
<正>《太平洋学报》一直以来持续关注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小岛屿国家作为一个长期位于世界体系边缘区的发展群体,其发展关切和利益诉求长期未获国际社会足够重视与回应。随着新时期中国外交"主动作为",中国同小岛屿国家发展并深化基于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岛生态环境保护、海岛供水安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合作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作为全球化石能源存储大国、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俄罗斯在全球能源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和排放大国的角色地位不会发生改变。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设计以及俄罗斯的地理国情使得它拥有大量碳信用额度和强大的碳隔离能力,无论作为全球碳库还是碳源,俄罗斯都会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集体行动产生重大影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国内外政策部署,具有显著的适应而非预防、聚焦本国而非放眼全球的“实用主义气候政策”特征。俄罗斯气候政策受多方因素影响,包括能源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利益、国际社会压力等。只有对此有所认识,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俄罗斯在全球气候治理问题中的立场观点与应对行动。  相似文献   

17.
区域海洋机制的形成和发展,是南太平洋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成就之一。这一机制形成的最初动力,来自南太平洋地区独立、自治岛国政府和人民共同的政治关切和环境关切,并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机制的地理空间"基本构块"、国际法框架和组织结构框架形制初具;20世纪80年代,随着南太平洋论坛渔业局和南太平洋区域环境规划署的建立,以及渔业资源和环境领域系列公约的通过和签署,区域海洋机制的组织框架和公约框架基本形成;20世纪90年代,区域海洋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向纵深发展,同时针对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采取了积极应对之策;新世纪以来,区域海洋机制在制定区域海洋政策、确立"四支柱"区域组织框架、推出区域海  相似文献   

18.
基于SSCI和AHCI数据库的太平洋岛国研究知识图谱的分析,可以推动中国太平洋岛国研究领域的拓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太平洋岛国研究知识体系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太平洋岛国区域自然地理和环境的研究;二是太平洋岛国区域共同体的宏观和微观研究,如岛国史、大国博弈、国家治理、经贸发展等;三是太平洋岛国区域人群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社会心理等人文研究。太平洋岛国非殖民化与现代化、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民族文化与国家身份、流行病学与公共卫生、气候变化与岛民生计等研究主题受到国际学者的普遍关注。中国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应加强多元视角和多学科整体研究意识,推进"空间维度"的太平洋岛国研究并拓展深入的太平洋岛国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虽然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还存在差异,但普遍认为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绝对不容忽视,所有人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第三次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围绕生态文明与气候治理这一主题展开,在科学认知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理性思辨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基础及实现路径,合理定位气候治理对策与气候变化应对机制,有效融合能源战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管理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仇华飞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40+242-243
当前,全球性气候变化进入非常时期,全球气候治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生态文明建设对国际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中国充分把握国内和国际生态环境变化特点,创新性提出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注入中国力量。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坚持“天人合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践行多边主义原则,将打造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融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之中,为破解全球气候合作治理难题、保障全球生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