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到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与唐太宗李世民的“为政之要,唯在得人”的治国方针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就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作一点探讨,对于我们今天的用人任事似有种益。一、广延人才,公正用人唐王朝建立于隋朝末年的乱世基础之上,唐大宗以一个封建政治家的恢宏气度,博大胸怀,不分门户,不计亲疏,招贤纳士,广延人才,公平待人,公正用人,唯才是举,为我所用,为贞观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础,使大唐帝国的巩固和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贞观…  相似文献   

2.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在位期间,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对隋朝遗留下来的种种积弊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整顿,从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作为唐太宗治国安邦思想核心内容的民本思想,对“贞观...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在位23年,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有雄才大略的一位明君英主。他在位期间,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唐太宗依靠整个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管理国家,这是出现“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以马...  相似文献   

4.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史上的太平盛世时期.贞观之治与李世民的法治、德治合举,以德治国的大方略密不可分,也与处处时时注重吏风官德密不可分.修<唐律疏义>,强调依律执刑、量刑执法,建五复奏制,是其法治的主要表现.儒家的民水君舟的民本原则是贞观年代德治的指导思想,君臣以富隋夭亡为史鉴,居安思危,心存百姓是德治的实践原则.官德正吏风清良臣型的忠直是贞观年代的群体官德;和而不同勤政尽责是贞观一代吏风;崇俭反奢、清廉知耻、谨言慎行、君臣共勉勿扰民是其官德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5.
李世民宗教政策嬗变的思考顾自奋唐太宗李世民(599-849)既是咤叱风云的马背君王,又是颇知“理政得失”的明主。光焰熠烁的:“贞观之治”使初唐社会进入君臣共谋,人心思定,“圣哲施化、上下同心”的政治局面。贞观以来,举凡“天下大治”的重大决策,大多在太...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古代数以百计的帝王群中,唐太宗李世民号称“百代英主,千古一帝”,可算是出类拔萃之辈。他治国安邦的历史功业,开创“贞观之治”的历史经验,一直在人们的笔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对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成就以及唐太宗前后期主要表现进行分析.唐太宗是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是与当时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唐太宗杰出才能分不开的.贞观后期,唐太宗励精图治不如以前.  相似文献   

8.
李世民史称唐太宗,公元627—649年在位。唐太宗是一个杀亲攘位的帝王,但与许多君主相比,他卓越的优长是时常借鉴隋亡的历史教训,从谏如流,建章立制,发奋图治,重视生产与民生,创造了非凡的政绩,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贞观之治”,他以“德政”为核心的政治思想和其政绩一样多为后世所称道,甚至对今天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一、在德治还是法治的问题上,李世民注重德治,又不放弃法治“德乃兴国之基”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基调。从尧舜禹开创德政的辉煌政绩,经商汤、周文武二王和周公,到孔孟在理论上论…  相似文献   

9.
唐太宗李世民乃一开明君主,在他统治时期形成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其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唐太宗实行的用人政策以及决定其用人政策的人才观是至关重要的e本文从其重人、选人、用人、容人以及人员的管理诸方面探析唐太宗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大家早有所闻,至于他的书法造诣,也许知道不多。在我国历代封建帝王中,李世民(公元599- 649年)是极力提倡书法并且身体力行的一位。他  相似文献   

11.
我们评价唐太宗,离不开“贞观之治”,然而,要评价“贞观之治”却不能不论他的用人之道。这是因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因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内容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和制定并实施的用人政策中。正是唐太宗的进步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政策,才促成贞观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各项措施得以实现,终于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12.
“贞观之治”与治吏反腐魏春艳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著名强盛的朝代,也是在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中影响巨大的一个朝代。它的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的贞观年间,认真地总结并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在“安人宁国”方针的指导下,采用“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立法...  相似文献   

13.
唐太宗李世民创“贞观之治”,其政务决策体制在“议政、参政、司政、揽政”四个基本环节上颇具特色。一、君臣共同议政,总结历代政务得失,统一治国方针的认识。政务决策,首先是治国方针的决策,这是政治的基础,也是政务决策体制的首要环节。如何统一君臣思想认识,确定基本的方针政策,这对草创唐朝基业的李世民来说,无疑是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李世民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治国的启动链,从而开拓了有贞观特色的政务决策通途。隋末战乱的斗争实践,引导执政伊始的李世民反复思索着“明君治国”、“暗君误国”的  相似文献   

14.
作为被后人誉为"千秋金鉴"的著名谏臣魏征,辅佐唐太宗成就了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其"慎刑恤典、力戒任刑"的民本主义执法思想对唐代"法良政善"的贞观盛世局面之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而且对现阶段我国行政、刑狱等法制建构与完善具有重要镜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李世民是“贞观之治”的缔造者,他的文治武功,内政外交为后世许多学者津津乐道,他的政治才干,用人方略,治兵之术,立国之道不断地有人研究,有人探讨,写下了大量的文章。而对他的诗歌,却少有人评论,既使评论,也多贬语,例如《中国文学史》(游国思、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主编)《隋及初唐诗歌》这一章的第二节中批评他“带头写淫靡浮艳的宫体诗,富丽呆板的宫廷诗”、“贞观年间的诗坛,实在比隋代还要空虚”。唐太宗是唐初诗坛上诗作流传后世最多的一位诗人,仅《全唐诗》就录其诗作六十九首。笔者仔细阅读了这些诗歌,对《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关于唐太宗,学术界讨论颇多,普遍认为“唐太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贞观时期是封建社会中有名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为什么会出现唐太宗这样一位不同凡响的封建帝王呢?除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以后,不允许出现暴君和“坏皇帝”这样带有共性规律的时代原因外,史学界一般都认为有如下几个  相似文献   

17.
一 唐人吴兢所撰《贞观政要》,是一部研究唐初历史十分有价值的政论性文献。全书共十卷,四十篇。它记载了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六四九)唐太宗李世民及其臣僚们,如魏征、房玄龄,王珪、杜如晦、褚遂良、孔颖达、虞世南、温彦博、岑文本、马周、戴胄、姚思廉、杜淹等四十余人关于“治国安邦”方面的言论,其中有唐太宗和左右大臣的政论,有大臣们的奏疏和有关重大的政治措施等等。可以说《贞观政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太原市晋祠的《晋祠之铭并序》碑(习惯称唐碑)系唐太宗李世民亲书,历来被视为珍品,模拓流传,自古至今,其风不衰。清乾隆时挂匾称为“贞观宝翰”,今人又盛称它是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帖的行书书法珍品,但此碑究竟何时所撰?书法究竟如何?今试撰文论之。要了解唐碑,还得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书写经过谈起。唐王朝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年间(627—649年)后期,已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国内统治秩序也基本安定。李世民便把称雄的矛头对准了邻近的国家。唐王朝实力  相似文献   

19.
周礼 《社区》2014,(32):42-42
随着汽车业的“爆炸式”发展,轿车走进了千家万户,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于是,一套套严厉的交规应运而生。那么,在没有汽车的古代,是否也有交通法规呢?答案是肯定的。早在唐朝时我网就有了指导交通和礼仪的文书——《仪制令》。贞观十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有一条为:“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  相似文献   

20.
文史长廊     
魏征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议大夫,是唐“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在辅佐唐太宗治国时,他抱着“耻君不及尧舜”的心情,17年如一日地“随事谏正”,直言主讳,对唐太宗治理好国政,建立强盛的国家起了很大作用。唐太宗曾称他是“一面镜子”。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57岁的魏征由于操劳过度,体弱多病,向李世民恳切地请求辞职。他提出了三个理由和愿望:一、年老多病,精力不胜所任;二、退位让贤,以顺应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三、愿当有衔无职的散官,“拾遗补阙”,经常提出意见和建议。魏征退位以后,仍继续关心朝政,进谏如流。其中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就是他退休后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