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唐代诗文审美观念的更新,可以说是隋唐时代诗文以及文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他们继承了齐梁诗风,但是他们没有拘泥于其中,诗文风格没有流于轻浮,他们的创作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和歌颂,主题也更加深刻了,特别是体裁和题材的突破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本文就"四杰"徽号的起源和思想渊源;"四杰"文学的体裁和题材的突破和"四杰"诗文的艺术特色等方面来综述"四杰"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论这门学科是由传统的诗文评发展而来的.20世纪以前没有"古文论"的称谓,有的只是"诗文评"(见<四库全书总目·集部>),顾名思义,它指的是存活于那个时代的一种文学批评形式.事实确乎如此,我们看到,不仅唐人评唐诗唐文、宋人评宋诗宋文属于当时的文学批评,即便宋人评唐代诗文或明清人评唐宋诗文,皆是为自己时代的文学创作构建范型,亦属当代性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3.
唐代,我国大量诗文创作的审美理论产生并盛行。日僧空海作为遣唐使来我国进行文化交流,随后编撰《文镜秘府论》。作品中,空海收录了王昌龄、皎然等人的诗文理论,并结合自身,探讨诗文创作规律和审美功能。空海认为这是一个由感性的意象,到触物起兴的兴象,最后到达虚实相生的意境的过程。由此,我们可窥见唐代诗歌美学理论之一斑:从刘勰的"窥意象而运斤",到殷?的"兴象"审美情趣,最终由王昌龄和皎然进一步揭示诗歌意境含蕴无尽的特征。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对意境理论的探讨,恰好与唐代审美意境理论的发展历程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音乐文化尤为繁盛 ,帝王和艺术家都在努力营构这一音乐文化氛围 ,置身其中的杜甫必然受到这一音乐文化的浸染 ,从而刺激和触发他的艺术创作。同时 ,服膺儒学的杜甫治世理想又与唐代的音乐文化是相契合的 ,这就促使诗人自觉地表现这一音乐文化 ,形成杜甫诗文的音乐世界。在杜甫的诗文中 ,反复浮现诗人理想中的音乐意象 ,反复描写诗人对唐代乐舞的感受 ,反复出现的对开元盛世的音乐文化的追忆 ,加之诗人历经五十余年的兴衰治乱 ,因而使杜甫的诗文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园花寂寞红     
标题巧妙化用诗文,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旧瓶装新酒,具有一种浓浓的文化内蕴。融情于景,借物喻人,表面上写“园花”在主人去世后无人侍弄的寂寞,实则表达的是作者看见物在人非、老友去世的孤单寂寞心情,揭示了文章主题。融“园花”和“寂寞”这两条线索为一体,语言凝练传神,画龙点睛。  相似文献   

6.
唐代文论"自然"范畴的内涵可以从美学追求、创作论和风格论的角度予以概括。美学追求方面,以浑然天成为特征的自然美是唐人最高的美学追求;创作论方面,唐人以"起于无作,兴于自然"为理想的创作状态,并认识到"自然"并不排斥技巧,不排斥构思创作中艰苦卓绝的锤炼;风格论方面,唐人以为,"自然"是一种以"不露造迹"为主要特征且容涵"绮丽"、"怪奇"、"平淡"的诗文风格。文论史上,唐人首次将"道"与"技"联系起来论述,认识到构思创作中的锤炼是作品"自然"风貌和自然浑成之美的产生基础,肯定了"人为",丰富了"自然"的内涵。这标志着唐人走出了六朝文论的思辨氛围,开始关注操作层面的具体问题,这是"自然"理论的一次"转向",这一"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世"自然"理论的讨论范围与体系建构。  相似文献   

7.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双峰并峙的两个朝代,因为同为盛世,唐代诗歌经常采用"以汉喻唐"的方法歌颂自己强大的民族或者委婉地批判统治阶级的昏庸之举,并主要体现在唐代边塞诗歌中.汉代的帝王将相、皇妃美人、文学大师、艺术精华都受到唐代诗人的青睐,是唐代诗歌的主要征引对象.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以后,人们不知流了多少眼泪,扎了多少花圈,写了多少诗文,这是无法统计的.在这以前,历史上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多的人为一人流泪悲伤,文学史上也从来没有见到过有这么多的人为一人写下这么多的诗行.这确确实实是人民心底的怀念.在千万首怀念、歌颂周总理的诗文中,李瑛同志的《一月的哀思》是一首动人的抒情诗,是献给周总理的一朵出色的白花.全诗以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味、独特的构思、形象的语言打动了读者的心.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中的人物既喜诗文创作,也爱谈论读诗作文的体会;其诗文经常仿拟或改编前人的佳作,或师其意,或师其词,有的明显,有的隐晦;这种吸收古典诗文为已用的创作方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便是对古典诗文的接受。本文对曹雪芹借小说人物的创作与议论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创作观和接受观作了认真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曲江是唐都长安的一处胜景,它的盛衰与唐王朝的兴亡几乎同步,唐代诗人为它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在这些"曲江"诗中,诗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曲江当作盛唐时期那段辉煌历史的标志,赋予了曲江特殊的情感色彩与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2.
“诗格”类的诗学著作在唐及五代时期特别繁盛,作者众多,作品繁富。不过,其多集中于初唐、中唐及晚唐五代,盛唐则仅有王昌龄一人写出了《诗格》一书。王昌龄之所以要在青春而浪漫的盛唐时期进行诗歌创作的同时又去写作《诗格》,乃是为了承负起“诗家夫子”的使命和职责,同时也是为了抚补自己任江宁县丞时心灵上的空虚和无奈,消解其难耐的悲怨和痛苦。这也正是王昌龄成为盛唐时期唯一一位写作“诗格”类诗学著作的诗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晚唐诗歌中存在着大量以"断肠"为主题的诗歌.中晚唐诗中"断肠"一词的意蕴具有多种层次,诗人们在离别、相思、贬谪等题材中运用"断肠"一词营造出不同的审美意境,在寄托生命情怀的同时,也深刻映照了中晚唐文人的悲剧性审美体验."断肠"诗的审美意蕴,是在中晚唐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学传统的承继性和诗人个体心理机制的合力共同形...  相似文献   

14.
宋人言诗之风大盛,两宋诗话中有逾30种诗话论及庾信及其诗赋,代表了宋人对庾信诗赋的接受程度。宋诗话视野中的庾信诗赋接受,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探讨庾信诗赋的写作技法、比较论析庾信与其他诗人的写作优劣:二、考察唐以来诗家接受庾信的表现、摘赏庾信诗歌佳句,推溯“徐庾体”的渊源流变及评鸷庾信诗赋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追醉逐梦”是晚唐五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心态,“醉梦词”由此而大量产生,成为词坛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从艺术特色而言,“醉梦词”既体现了晚唐五代文人词“绮怨”的总体风格,又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为“醉词”的真率热烈之美和“梦词”的朦胧幽约之美。  相似文献   

16.
"折柳"的历史演变、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折柳"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化习俗,它起源于汉代民间,常见于隋唐及尔后的送别诗中.文章对"折柳"和<折扬柳>古曲的演化过程进行检讨.隋唐以前,折柳用于诗中,并未与离别发生关联,隋唐之际,折柳才成为赋别的专用述语.<折杨柳>与离别发生关联经历了一个前分后合的过程,其关联契机是在南朝萧梁时期.就折柳的功能来看,可用于赠别和寄远;就其文化意蕴来看,寓有旅途顺利,随处平安之意;就其行为本身来看,则是受一种宗教情感的支配.  相似文献   

17.
龙启瑞是清代道光年间广西著名的文人,他在《谌云帆诗序》中通过对唐宋时期某些诗人与清代一些有代表性的诗人的比较,认为欧阳修提出的"诗穷而后工"并不适用于清代,诗歌创作在存在着"穷而后工"的同时,也存在着"诗能穷人"的现象."诗能穷人"的根本原因是"学"的结果.龙启瑞的看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品兴盛是唐末散文创作的突出现象,但不是惟一现象。皮、陆、罗主要以古文创作见长,不能将其古文都视为小品。三家古文各具艺术特色,不能因为鲁迅说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都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就把罗隐称为晚唐小品文作家中最具“光彩和锋芒”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9.
南宋诗人与唐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斌 《南都学坛》2009,29(1):64-69
在一百五十余年的南宋文学史上,南宋诗人对于唐人唐诗的尊崇,不仅较北宋诗人更为鲜明与更为强烈,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其针对性也较北宋诗人更为明显与更为具体。南宋诗人的"善学唐",首先表现在由"千家注杜"而"以杜甫为师",并注重对"诗史"的尊仰,其次是于大量的诗话著作中,对唐代诗人的创作经验进行种种形式的总结。而大量化用或引用唐人诗句,仿效唐人诗体以进行创作,对"次韵诗"创作的热情不减,则是南宋诗人表现在宗唐艺术实践中最为突出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明中期,为批判科举之弊,祝允明倡导诗文创作,并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对诗与文进行了严格区别。而基于对世俗的忧虑等一系列原因,他对唐宋古文大家展开了猛烈批判,杜诗也因此受到牵连。在师古与从今这一问题上,他不断徘徊,难以做出唯一选择,理论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自我悖反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