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孟子认为,伯夷、柳下惠、伊尹、孔子分别代表了在进退问题上的四种不同做法,而他们的相同之处都是趋于仁以及"归洁其身"。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于恶人之朝,可谓"以去为洁";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可谓"不以不去为不洁";伊尹秉持"何事非君"的观点,去就于两君之间,而他"自任以天下之重"则为孟子所赞许。孟子推崇孔子是"集大成"者,其进退观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孔子的主张。他还指出孔子有"见行可之仕"、"际可之仕"与"公养之仕",这也代表了仕的三种层次。  相似文献   

2.
于丹的突然走红,正如孟子所说的孔子,是“圣之时者也”。何为“圣之时”呢?《周易口义》有详尽的阐释,“故孟子曰:‘孔子圣之时者’。  相似文献   

3.
《论语》中的伯夷形象是较为清晰的,孔子在《论语》中给予了伯夷“仁”的评价,这从“求仁得仁”中即可看出.而在孔子看来,伯夷之“仁”则包含有三个重要内容,即“让”、“义”、“忠”.伯夷之“让”是伯夷之“仁”的重要表现形式,而伯夷之“义”则是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因此不仅可以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之“仁”的重要内涵,也可将伯夷之“义”视为伯夷以“仁”为目的的“行义”.而伯夷之“忠”则是伯夷之“仁”的内在动力.除此之外,伯夷在追求“仁”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杀身成仁的精神,也是伯夷之“仁”内涵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孙明 《学术月刊》2023,(5):178-201
古代中国的“道”从圣王之“治”中推演而出,具有实践属性,“作君作师”的圣王统合“制作”之权,明道而且行道。在东周以降的治道裂变中,无位的孔子成为“制义”的圣人,“圣”“制作”的意涵从此裂变,但孔子之为“素王”,仍只限于不侵犯时王在“行道”意义上的“制作”权力,而只是述而明道之谓,统合行道与明道的圣人观念仍保有于政治文化观念中。在“时”“命”“制作”等社会政治权力背景下理解“道”,进而在“明道-行道”这一社会政治权力结构中理解孔子之为圣人的意涵边界,可以更接近自周迄汉对孔子身份的认知,可以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理想型有更切近的体会。  相似文献   

5.
扬雄《法言·君子篇》有下列的一段话:或问:“孟子知言之要,知德之奥。”曰:“苟非知之,亦允蹈之。”或曰:“子小诸子,孟子亦诸子乎?”曰:“诸子者、以其异于孔子者也。孟子异乎不异?”或曰:“孙卿(即荀卿)非数家之书,侻也。至于子思、孟轲,诡哉!”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牛玄,骍白,睟而角,其升诸亩乎。是以君子全德。”可见扬雄对孟、荀的看法是:孟、荀同宗孔子,立说各自不同,但孟之于孔,没有不同,而荀在《非十二子》中,批判了子思和孟子,这是他不纯的地方,也是他异于孔子的地方。扬雄是最推崇孔子的,往往以孔子的学说作为折中各说的标准。孟子既同于孔子,是他自认为是孔孟的继承人而不同于荀子了。不过就人性论说,他却受了荀子性恶说的影响,而不同于孟子的性善说。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中庸思想与儒学的中道性格李翔海南开大学哲学系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被后儒称作“圣之时者”(孟子语),是“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的(朱熹语)。而中庸之道在孔子那里既是一种最高的德行,也代表了一种最高的智...  相似文献   

7.
《孟子》中的伯夷形象是复杂的,正是由于复杂的形象,才引发出了更为复杂的精神内涵。在孟子看来,伯夷之"义"是伯夷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但在《孟子》中却并未明确提及,而只是阐发了伯夷之"义"的两个重要内涵,即"忠"和"清"。但对于伯夷之"清",孟子却又持着正反两个观点来对待,即正面的伯夷之"廉"和反面的伯夷之"隘"。"隘"是孟子对伯夷批判的地方,"廉"是孟子对伯夷最为欣赏之处,而"百世之师"则是孟子在"廉"的基础上对伯夷的最终概括。  相似文献   

8.
孔子的神化是儒家学者将孔子从人拔高到圣继而再拔高的神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子贡是将孔子圣化的开始,孟子是将孔子圣化的完成者,董仲舒是将作为圣人的孔子神化的开始,以春秋纬为代表的纬书是确立孔子神的地位的完成者.春秋纬中的孔子在外貌上是一位集历代圣人外貌特征之大成的孔子;在具体事迹上是一位带着上天使命,生而为圣人,为汉王朝制法的孔子;还是一位能预知未来,祥瑞满身,天资聪慧的神人一样的孔子.春秋纬中的孔子形象成为了历代儒家学者心目中孔子的标准像,并影响了后世的孔子造像.  相似文献   

9.
红杏出墙中的唐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子说:“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就是说,人最基本的欲望———除了吃饭填饱肚子外就是对异性的追求。孔子也说:“君子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论语·季氏》)意思是年轻人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不要将过多的精力花在性爱上。孔、孟是...  相似文献   

10.
对孔子“三位一体”人格论的文化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一生凄凄惶惶,历尽坎坷。这位为天地立心的圣人,本欲以已“内圣”而致“外王”,一匡天下,却因其思想学说与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冲突不容于世,不得已而周游列国,推广圣义,完成了中国古代最伟大的一个哲学文化体系。这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圣人,商瞿曾为其算卦,命语说:“子有圣智而无位。”夫子喟然叹曰:“天也!命也!”或  相似文献   

11.
孔子这个人物,无论在中国或是在世界历史上都应该有一定的地位。孔子的学说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宝库。孔子是初期封建社会的一个革新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但在春秋末年,这位被孟子称为“圣之时者也”的老学者,却并不逢时,栖栖遑遑地过了一生,叹凤伤麟,在政治生活上没有什么成绩。尽管有很多友好与追随者,可是也常有人对他不满,甚至加以毁谤。他是博学者,好古敏求,继承了  相似文献   

12.
杜甫被称为“诗圣”,始于宋代,并一直被沿用至今。然而,我以为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使这一名称具有特定的内涵,因此有必要略探其源,加以辨析。秦观《韩愈论》云:杜子美之予诗,实积众家之长。适其时而已……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呜呼,杜氏、韩氏,亦集诗文之大成者欤!不仅将杜甫“集诗之大成”比作孔子“集圣之大成”,已道着所谓“诗圣”之旨,而且更重要的是提出了“适其时”说。杜甫正是在宋代这一特定时代的思潮与需要之中,被  相似文献   

13.
姜朋 《社会科学论坛》2010,(13):112-115
如今,人们推重"大师"犹如古时膜拜"圣人"。虽然庄子说过"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胠箧篇》)之类的话,但在儒家那里,圣人确是要死人才做得。比如,孔夫子眼里唯有周公是圣人。孔夫子身后,又被学生树为圣人。再后来,圣人的名单一再拉长,曾子、孟子、朱子都成了圣人口’。大师则不同,逝者有资格被奉为大师,健在者也可能被冠以“大师”的头衔。当然,若按戏谑者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代的曲阜衍圣公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衍圣公府位于山东曲阜,是孔子嫡系后裔的世居府第。孔子后裔嫡系长孙封爵“衍圣公”始自北宋。宋而后,历元入于明清。皇朝统治者对儒教思想的倚重和对孔子的礼拜,都达到了空前隆重热烈的程度。与之相适应的是对圣裔“推恩”、“优渥”的不断加码,衍圣公升到秩在人臣极位的“百官之首”、“当朝一品”;衍圣公府成为享无限荣耀、受无穷福乐的不衰显贵、圣人之家和超级地主三位一体“圣府”。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皇权同衍圣公府的关系,通过衍圣公府在这一时期存在与变化的形态窥探时代表象背后的政治与社会历史因素,当是一个有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李向平 《社会科学》2022,(12):141-151
儒释道三教的伦理特质可谓以“心教”为核心,把圣人效仿天,其“心与天交”的模式延伸到现实世界中庶民大众对于三教圣人道德的模仿,视之为世间最完美的楷模伦理。从“天生德于予”的孔子,到“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的神圣差异,被《白虎通》总结和定义为“上行下效曰教”,因此促成儒释道三教借助于圣人行而众生效仿的模式强化了“心教”所固有的价值秩序,实现了圣人楷模和现实底线伦理间的总体整合功能。依此,圣人之心及其道德模仿便能很轻松地抹去“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建构、呈现为天地人浑然一体和所有人成圣、成道、成佛的完美心态。  相似文献   

16.
郭店竹简儒家篇是孟子天道观转型的理论前提。竹简儒家篇以“德者,天之道”为理论起点,以“圣人知天道”为逻辑归宿,开启了先秦儒家天人相通的天道观。孟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人道何以可能和何以知天道的问题,形成了一套以“天”为终极根据,以“仁义礼智”为主要规范,通过天人双向沟通来论证人道的合理性和神圣性的庞大理论体系,从而将孔子的“主宰之天”转化为“心性义理之天”,完成了先秦儒学天道观的转型。  相似文献   

17.
西汉中期以后,儒家思想和儒士曾一度受压抑和贬斥。面对这种现象,刘向自觉地继承和维护先秦儒家思想,并以诸子之学丰富儒家思想,在儒学指向上不仅继承荀子重视事功的“外王”之学,而且以敬、谦、廉、诚等思想丰富孔子、孟子提倡的“内圣”之学,为儒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李文军 《东岳论丛》2003,24(4):106-108
论及中国传统人格观 ,总要涉及重心性的“内圣说”与偏事功的“外王论”之间的争议。其实 ,在尊重历史情景的前提下 ,以同情理解的解读方法仔细研读原典会发现 ,“内圣”与“外王”的人格观的区别 ,在孔子那里并不像后人区分的这么极端 ;孔子对圣人人格的评价 ,更偏重外王事功 ,而对圣人的内在之心性并不十分苛求。  相似文献   

19.
春秋义序     
传称孔子制春秋之义以俟后圣。自有春秋逾二千年。其义或用或否。讫未大行。乌覩所谓后圣者耶虽然。信经义必行于天下。抑有以信斯言之不诬也。夫天生兆民。林林总总。不有以牧之。孰得而定之。不有以教之。孰得而齐之。此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圣。皆彼苍笃生。作之君师以惠黎庶者也。圣人不常有。所恃以存圣人之道者书。编诗书。订礼乐。作春秋。孔子以继前世之圣统。贻万世之谋。而春秋名为空书。实见行事。  相似文献   

20.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