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领导者与追随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领导者与追随者是相互界定的,领导者的唯一定义是其后面有追随者,领导的实质是追随关系。当代对领导者的角色、职责、权力、追随者的内涵、类型、对抗权、领导者与追随者的互动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正在融合为新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对管理学、行政学和领导科学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新皮亚杰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亚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心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心理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和启迪。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活动的逐步的开展,研究者不断对他的理论提出异议和批评,与此同时研究者们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形成了新皮亚杰理论。本文初步阐述在经典皮亚杰理论以后,新皮亚杰理论的研究者们所获得的主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简述国外领导理论及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讨了当代西方有关领导理论的新观点:诚信领导理论、追随者促成理论、愿景型领导理论、正面领导理论、破坏性领导理论.  相似文献   

4.
上海艾迪职业研究所所长沈志屏副教授是人文科学专家,长期从事东西方文化比较学、社会学、公共关系学、职业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的研究,他创办的研究所是国内最早从事职业学研究的科研机构。他说,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之所以要成立职业研究所,兴趣在于研究职业的时代性、社会性与它的服务性。人类社会至今已历经三个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职业的新变化与新构成,有如全球板块碰撞使世界不断地出现新的认识图式。即使是一些传统职业,尽管名称依旧,其内容却是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5.
西方关于领导的系统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对领导的不同理解,西方的领导学研究中存在多种研究方法。多数研究者致力于对领导学范畴中一个较窄的内容进行研究,如领导者的品质和技能、领导行为、权力和影响、情景、双边关系等。研究层次是另外一个划分领导理论的基本方法,研究层次包括个人的、双边关系的、群体的和组织的等层面。近年来,有一种将各种方法综合起来的趋势,战略型领导和跨文化领导等是当今领导学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领导特质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等传统领导理论和变革型领导理论、魅力型领导理论、愿景型领导理论等新领导理论反映了英雄式领导范式的前提假设,过分强调了"个人"的因素,而不是把个人看作一个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领导过程模型强调领导过程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动态化的过程,领导者对追随者产生影响,追随者也对领导者产生影响,双方又都被交流的环境所影响。将互动理论嵌入领导过程模型,能够更富镶嵌性地描述、分析和解释院系领导过程这一重要而复杂的高等教育管理现象。  相似文献   

7.
在领导活动中,领导环境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领导环境不仅是领导者和追随者开展健康、有序的领导活动的必要条件,而且是领导者制定合理、有效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是领导主体进行变革创新的客观基础。良好的领导环境是优秀领导素质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构建合理领导体制的前提条件。因此,领导主体必须准确把握领导环境对领导活动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以便能够主动适应环境,有效利用环境,积极改善环境,使环境为整个领导活动服务,最终达到领导目标实现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8.
论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0年代以来 ,中共党史学理论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格外引人关注。一方面 ,它的出现凸现了中共党史研究的学术性内涵 ,孕育了执政党历史研究的学术理性 ,使研究者从学术实践中感受到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另一方面 ,它的存在与发展又确实激发了中共党史研究工作者们新的学术反思 ,促使我们结合学术实践 ,不断探寻新的取向 ,丰富和完善中共党史学的理论构建。基于这种理念 ,在这里我想就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问题做一探究 ,并求教于学术界同行。随着中共党史研究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或倾向于接受中共党史隶属于历史…  相似文献   

9.
21世纪以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得到了学者们自觉的反思。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需要进行范式的转换,转型的基本朝向是多元和实证。历史分析方法在该领域的运用有缓慢的增长,并向深化运用和对本土制度和理论的历史梳理方向发展。研究者们批判了简单、僵化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该方法在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领域更趋成熟和精细。与其他法学领域的研究相较,实证研究方法受到了诉讼法学研究者们明显的关注,尝试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的研究不断增多,该方法的规范化受到强调。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 ,关于该学科的命名、史料学建设和诗学问题一直以来困绕着研究者 ,而新移民文学是近年来研究的新热点 ,这些问题关系到这门学科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本文拟就它们展开一些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领先企业在继续保持技术创新的前提下,通过“次领先技术”的转移,不仅不会影响其核心竞争力,更会“套牢”技术追随者。而追随企业如能采取正确的策略不仅能摆脱被技术“套牢”的命运,更能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因此追随企业应在与领先企业形成有效的竞合关系的基础上,制定长期的技术竞争战略。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中国的秘密社会多由“师傅”及其最亲近的信徒或徒弟们组成“核心集团”,并以这一核心集团为中心,形成信徒较集中居住与活动的“核心区”.秘密社会的“核心集团”,多由社会边缘群体中的“精英”构成;其“核心区”则多处于“合法性”政治社会经济体系的“边缘”.秘密社会的空间扩散方式,往往是从一个“合法性”社会的边缘地带,跨越其核心地带,直接进入另一个边缘区域;其“核心集团”也往往采取“裂变”的方式,即从一个“核心集团”分出成员,到另一个边缘区域传教授徒,营构另一个核心集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后20年,不少作家站在宗教文化的立场展开书写与言说。在对神圣之物心理的作用下,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语言,还是故事的叙述人的语言,都是敬畏式的语言;在宗教精神的制导下,人们可以由形而下开始,向着形而上的终极意义发出追问;宗教徒非常相信语言的力量,总是怀着虔诚的心态面对语言并进入语言;宗教文化的神秘性很容易给小说语言涂上厚厚的神秘色彩;新老教徒之间的言语就很容易形成一种师生式的语言;立足于宗教文化立场的作家常常在创作中由日常语言走向宗教语言。  相似文献   

14.
“九僧”是宋初“晚唐体”的代表诗人 ,但很少受到后人的关注。从其诗歌入手 ,对他们的交游、诗歌艺术两方面进行考察 ,认为这个诗僧群体在承袭“晚唐体”的同时 ,也体现了宋初诗歌发展的某些新面貌 ,呈现出过渡时期的色彩。  相似文献   

15.
“存在”是古希腊思想中的中心理念。从巴门尼德提出“存在”的概念起,“存在”的范畴及其内涵就不断地受到哲学家们的关注与沉思,主要经历了赫拉克利特、留基波、普罗泰戈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古希腊思想家们对“存在”问题的解答以及产生的新问题为后来者所解决的过程中,前人的“存在”思想不断地受到后来者的批判、继承和重构。正是在这一动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理念不断地被赋予新的、更深刻的内涵而拓展着“存在”的论域。这是“存在”的发展路径,也是哲学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中,关帝、观音、妈祖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它们的信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盛不衰,并拥有广泛的信众,遍跨许多国家.其信仰崇拜的原因在于人避灾祈祷的功利实用目的和态度.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由佩鲁提出并由他与其追随者发展完善的发展极理论,旨在分析与处理处于经济发展不均衡状态下各经济部门之间的关系.它强调资源配置应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并由此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成长.发展极理论对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理论指导和战略形成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中的发展极,需要三方面形成条件并且有三方面作用,同时在在建设过程中呈现出三大效应.基于发展极理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政策建议是,突出发展极龙头企业建设,遵循发展极龙头企业市场选立原则,政府为市场选择创造外部条件,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共担风险的利益共同体,注重资本运营,加强技术创新与扩散以及注重农业企业家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8.
员工的追随力受到其自身人格特质和领导者行为的共同影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经其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与其直接上级变革型领导的调节作用,可正向预测其追随力。高主动性人格及高心理资本的员工会表现出更高的进取精神、认知悟性、执行技能、关系技能和影响力。领导者采用变革型的领导方式,有助于促进下属尤其是高心理资本下属的追随行为,提高下属的追随力。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是一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在现有的宋人笔记小说中,王安石的形象以负面为主,主要表现在:诡异的出生,性格执拗、强忮,心胸狭窄,祸国害家,等等。造成这一负面形象的原因在于:与宋代党争有关,南宋初期统治者及其追随者的污蔑,与新学和"诗祸"有关,等等。这一负面形象的形成影响了后世对王安石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20.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是指原始实物交换条件下的交换比例的决定法则 ,它必然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条件下的商品价格决定和变动规律相抵触。亚当·斯密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个矛盾 ,但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李嘉图同样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但却坚持劳动价值论的普遍适用性 ,结果留下了被论敌攻击的口实。李嘉图的追随者企图用诡辩、曲解和不适当地扩大劳动概念的办法反驳论敌 ,结果完全糟蹋了原本还有一定科学性的劳动价值论 ,也使李嘉图学派归于解体。这段历史生动地表明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尊重实践并依据实践来修正同实践相悖的理论才能坚持和发展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