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不久前,我拜读了台湾著名文学评论家叶石涛的《台湾乡土作家论集》、《台湾文学史纲》等著作,对叶先生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客观公允的批评风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近,又读了他发表于5月13日台湾《自立晚报》上的《总是听到老调》,对叶先生观点的变化,感到十分惊讶。叶先生一向善于将台湾文学置于台湾近四百年特殊历史际遇中加以剖析,不同在于,叶先生过去在着力揭示台湾文学的殊相时,从未忽视与中国文学血脉相通的共相。比如,叶先生在《台湾乡土文学史导论》中云:“日据时代的文学始终是和台湾的现实环境息息相关的,它属于中国抗日民族革命运动不可分割的一环。”在《台湾的乡土文学》中,还将台湾乡土文学定性为“真正属于中国文学一环的乡土文学”。在《日据时代新文学的回顾》中,叶先生更明确地论述道:日据时代的台湾文学,“反映了全体台湾民众的共同意愿,那便是  相似文献   

2.
所谓“都市文学”,指的是反映都市生存情境及人在其中的生活状态的文学作品。这是以作品题材的地域范围加以界定的概念,也是一个极为宽泛的概念。它是与“乡村文学”相对而言的。长时间内,台湾农村题材的文学作品受到格外重视,然而随着都市的扩张和乡村的萎缩,特别是近10年来飞速发展的都市文化进程,无论是乡土题材,或是仍耽留于农村的作家,都越来越少。在乡土文学无可避免地式微的同时,都市文学逐步兴起;进入80年代后,更以其笼罩、辐射台湾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的广度和深度,磅礴于台湾文坛。正如台湾青年作家黄凡和林耀德所说:都市文学业已跃居80年代台湾文学主流。当然,在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中,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或不同作家的情感特征,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作家的情感、价值取向和美感经验特征,可以分出如下几个类型。  相似文献   

3.
台湾作家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乡土文学”具有不同的涵义,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民族意识.在台湾,乡土文学观念的分歧,不仅是文学观的差异,而且是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的不同.考察乡土文学观念的演变对于正确地理解台湾乡土文学论争、乡土文学创作和从事乡土文学研究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是发展我国文艺事业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大力繁荣乡土文学。全国各地如此,广西更应如此。乡土文学历来是文学发展的主流和正宗文学要反映生活,以个性表现共性,总是以某个特定地区的特定生活为描写对象。这个特定地区,可以是任何地域。但若论作家最熟悉的东西,则当首推他自己休养生息的地方、甘苦备尝的生活。在大多数情况下,自然又总是以乡土生活为主体。描写乡土生活的文学,就叫做乡土文学。  相似文献   

5.
自70年代末的乡土文学论战后走过了20年历程的台湾文学,和整个中国文学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一起,即将跨入21世纪。笔者虽非预言家,但从本世纪最后20年、特别是近年来台湾文学的变化看,或许也能试着勾勒出台湾文学在跨越世纪时,其发展的大致轮廓和趋向。首先从政治层面看,“政治文学”的崛起是近20年台湾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它使台湾文学赫然增加其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在80年代以前的“威权时代”,台湾虽然有反映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品,但实际上并没有以国民党专制统治为直接批判对象的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学”。80年代后,所…  相似文献   

6.
台湾的乡土文学研究,实际上包括两个内涵:一是台湾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即所谓“本土文学研究”,另一是台湾古典文学研究。两者在学术内涵和政治取向皆有明显的不同并产生激烈的论争。近年来,台湾乡土文学研究这一传统的学术概念逐渐为“台湾本土文学研究”这一带有政治倾向的术语所取代,致使海外不了解内情者产生诸多误解。本文即针对这种现状,对台湾乡土文学的内涵、若干特征和演进历程作出归纳和寻绎,对演进过程中产生的论争及其趋向也作一些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7.
距今20多年前的1977年,台湾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乡土文学论争”,它是台湾文学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不仅在当时对台湾文学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其重要意义在今天也愈发彰显出来了。  相似文献   

8.
发生在70年代的台湾“乡土文学论战”震撼了当时台湾文坛。参战的百数十位作家、学者在几十个刊物上,发表了不下百万字的文章。如今,这场沸沸扬扬的论战已沉寂十几年,然而,台湾文学界对它的研究、反省仍未停止。80年代论战十周年时,台湾举行过大型的回顾座谈会;进入90年代,《中国时报》又以《走过70年代的文学标竿,回顾乡土文学论战》为题,组织讨论,希望“使重出土的‘乡土文学论战’能成为刺激台湾文坛往前迈进的良性  相似文献   

9.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10.
陈映真是当代台湾现实主义作家之一。他在《现代主义之再开发》一文中说:“文艺是先天上离不开现实的,……定根在现实,从现实中吸取了养分的文艺才是有生命的文艺。”他还明确地指出:台湾应该出现一种新文学,这种新文学“首先要给予举凡失丧的、被侮辱的、被践踏的、被忽视的人们以温暖的安慰,以奋斗的勇气。”因此,他极力推崇代表这种新文学的台湾乡土文学,并以“一个文艺家必定是一个思想家”的明确观念,勇于去思考、探索、反映  相似文献   

11.
从鲁迅在《新文学大系二集导言》中,最先用“乡土文学”来概括和评述蹇先艾、王鲁彦等人的创作开始,此后数十年间,“乡土文学”潮流时起时伏,或隐或显,但却绵延不绝,始终以其独特、斑斓的色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铸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像。其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东北、华北、台湾,几乎所有的沦陷区,都曾有人竖立起“乡土文学”的旗帜,并因而在文坛之上招致褒贬毁誉,掀起风浪波澜。在东北沦陷区,没有一种文学主张能如“乡土文学”持续的那般长久、情况那么复杂、引起那样纷纭的论争了。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由"乡土中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变的过程中,文学特别是乡土文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干历史语境和时代精神的变化,从五四到抗日战争,乡土文学的叙事主题经历了一个由"启蒙"到"救亡"的变化.五四时期的乡土叙事,不仅是对农民自身的启蒙,也是对在"乡土中国"之上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召唤.而抗战文学正是通过对"救亡"的叙述,最终完成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形象的重构和确认.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民间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1]。当现时的乡土文学一改以“救世”姿态对乡土“返观”、“俯视”角度,而以一种平易的民间视角去“平视”农民及其脚下的土地时,这类通体散发着“土气息泥滋味”的乡土文学便以其非常本色的自身特质冲击或震撼了中国文坛。这种乡土文学浓烈地反映出民间意识,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选择。 一、民间认同-以“土著”身份传达特定地域,特定时代的特殊生态景观与风土人情,体现浓郁乡土气息。 按照陈思和先生的理解,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民间”是指产生于“国家权力控制相对薄弱的领域”、“自由自在”而又“藏…  相似文献   

14.
读了台湾评论家叶石涛先生发表于《自立晚报》的《总是听到老调》,深感惊讶、失望和遗憾! 叶先生针对1992年《台湾文学选刊》第一期发表的一组笔谈,在尚未读到《台湾文学史》(上卷)的情况下。就把“使用汉文去创作的台湾文学铁定是中国文学的一环”的正确论断讥为“老调”,并以“双重性质民族结构”,否定台湾同胞具有“中国意识”。这是我们不能接受的。过去,叶先生并非这样看问题。在《台湾文学的悲情·<台湾文学史>的展望》(1990年1月台湾派色文化出版社出版)中,叶先生说:“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个民族血统,一个传统  相似文献   

15.
跨接传统与现代的民族文学精神寻求王列生民族文学精神的内在构成,是文学所坚持和蕴涵的民族精神与文学作品形态的民族审美思维方式的有机统一。“传统”与“现代”对特定民族文学而言都是一种既对峙又协调的矛盾一体关系,即各个国家或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定位性或定...  相似文献   

16.
(一) 在台湾“乡土文学派”的作家中,王拓是一个后起之秀。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台湾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提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寄托了新的希望。作品发表以后,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关注。读他的作品,容易使人想起台湾社会中“贫困的,强大的,为每分钟的生存而喘息的”下层人民的世界,使你感受到“作品中那种赤裸的,粗糙的,强大的迫力,”感受到现实主义艺术的魁力。王拓,本名王紘久,一九四四年生于台湾基隆市的八斗子渔村,家庭出身是贫苦渔民。他家的祖先是从大陆迁来的,到他父亲已是第五代,均以捕鱼为生。童年的王拓生活贫困,他曾这样回忆过往事:  相似文献   

17.
<正> 中同文学源长流广,她是由各个民族、各个地区和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学创作汇合而成的.现代中国的新文学同样如此.香港历来是中国的领土,虽然它一度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但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所继承的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居住这里的中国人用中国的语言文字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是中国文学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8.
民族意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共同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情感。“它反映着每个民族自身的祖宗崇拜、族属感情、历史渊源、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习俗,以及特别的民族心理素质和气度等内容。”就其性质而言,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是特定区域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历史变迁发展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别的民族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学的灵魂和生命。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年,作家刘绍棠在吉林、河北、湖北等地的参观访问中,都大声疾呼创作“乡土文学”.在一九八一年《北京文学》等一期上他又发表《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一文,“响亮地提出建立北京的乡土文学的主张”,号召北京地区的文学评论家“应当重视北京文学创作中的农产品”.他说:“我说了很多话,其中一大话题,就是对世界,我们要建立中国的国土文学;在国内,我们要建立各地的乡土文学.我们必须在文学创作中,保持和发扬我们的中国气派与地方特色.各国之间,各地之间,文学创作可以互  相似文献   

20.
蒙古民族是具有悠久的文化和丰富的民间文学宝库的民族。蒙古族人民在自己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反映各个时代人民生活、道德、思想、理想、风俗的内容广泛、格调优美、语言流畅、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它同人民的历史紧密相连,是人民理想的反映,是人民智慧才华的集中表现。它是蒙古族文学产生、发展的泉源。蒙古族人民居住分散,各地的民间文学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但限于自己的知识利水平,不可能对整个蒙古民族的民间文学进行全面的论述。这里仅就新疆蒙古族的民间文学的概貌作一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