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率,我国政府根据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理论,对高等教育的收费实行公费与自费"并轨"。近几年,一直存在着高等教育收费是否过高的争议,同时,高等教育成本分摊比例的合理性问题也成为经济学家和教育者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现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为完善我国高等教育成本补偿制度,促进高等教育稳步增长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和教育投资主体的投资倾向之间存在非线性因果关系,家庭教育支出倾向和企业教育投资倾向比政府教育支出倾向对教育制度变迁的反应更敏感.因此,政府作为制度变迁的供给者,要理性对待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对不同教育投资主体造成的影响,从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率与公平角度,不断对制度进行完善,探索政府、家庭和企业之间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解决现有高等教育投资制度的供求矛盾,以实现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政府需要做的是:第一,在中国二元经济矛盾尚未解决的情况下,政府要对现有的高等教育投资制度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颁布新的法律、法规增加高等教育投资制度变迁的供给,尽快完善高等教育贫困生的资助体系;第二,在目前民间资本较充裕的情况下,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意愿越来越强,政府要抓住机遇,适时补充企业投资高等教育的制度安排,使企业剩余资本服务于高等教育,促进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更加完善;第三,作为制度变迁主体的政府,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高等教育投资主体的主要责任,加大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扩大教育投资的规模,满足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制度变迁、西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与政府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制度安排是西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但西部民族地区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制度安排的本身不合理性、制度安排的社会不适应性等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瓶颈。本文在综述制度变迁与政府作用的理论基础上,肯定政府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并提出政府在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制度变迁、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意政府失灵、民族地区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在新的制度安排中树立制度和谐理念,最后提出完善基础性制度安排、协调利益关系、积极承担制度成本、采取灵活的制度变迁方式和凝聚制度变迁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4.
自从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 ,高教收费开始提高。如何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 ,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为此 ,要完善高等教育收费制度 ,建立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制度、收费决策听证制度和收费公示制度等 ,以此不断推进高教收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变迁的理论极其丰富。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高等教育制度变迁,涉及变迁的主体、成因成本、类型、路径依赖、原则等五个方面问题。  相似文献   

6.
高等教育成本与收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从免费制度到收费制度的转变是其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不仅拓宽了高等教育的融资渠道,而且体现了教育成本分担、教育公平的思想,但收费制度也产生了一些负面效应,对此应采取一定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高等教育需求持续旺盛,教育收费管制放松,进入高等教育市场存在政策壁垒、规模经济壁垒和技术壁垒,公众对高等教育的偏好以及高等学校自主权不断扩大等众多因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新制独立学院得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产生的重要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毕云  郑有旺 《中南论坛》2007,2(4):36-39
美国是一个高等教育十分发达的国家,高校收费制度相当完善。其中政府对高校收费制度的健康发展给予的服务与援助,对高校收费进行价格补贴、法律规定及诉讼等的相关管制与引导,对美国高校收费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变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采取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我国采取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得到以下启示:应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重视指导社会评估组织的发展;注重培育高等教育评估市场;应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评价组织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一项制度的变迁必须满足制度创新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约束条件。以交易费用理论和制度变迁理论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对降低会计制度变迁成本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分析表明:我国会计制度变迁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经历了从探索改革到局部变革,再到整体变迁的过程,由此形成的社会成本主要表现为摩擦成本、运行成本和监督成本。从我国现实会计环境及会计制度变迁进程考虑,降低会计制度变迁社会成本的途径包括:选择政府主导、市场为辅的制度变迁模式:政府作为制度供给者应采取措施增强制度与环境的相融度;完善现行会计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一整套廉政制度,但制度反腐却未取得明显实效,腐败形势仍然很严峻。制度反腐未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在于:廉政制度的适应性状况不佳。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廉政制度与制度环境不相适应;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不相适应;廉政制度与制度实施机制不相适应。其根源在于:现有廉政制度效率释放已尽;新的廉政制度变迁动力不足;廉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建国以来中国电信资费的规制制度进行四个阶段的划分,总结了每个阶段的资费政策和资费内容以及用户规模的发展。从实证数据上分析了每个阶段中国电信企业的经济效益,计算了电信用户每个阶段末期的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资费的市场平均价格,并对规制机构进行了管制成本趋势分析。得出了中国电信企业、电信用户和规制机构的利益在规制制度变迁中是保持增长的结论,中国电信资费的规制制度变迁是属于帕累托改进的,它不仅激励了电信企业的竞争与发展,提高了电信用户的利益,而且降低了政府实行管制的成本,有利于实现全社会福利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当前,就业率制度的出台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也不应忽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业率制度的缺陷和边界,二是与高等教育整体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本文系统阐述了就业率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由此提出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实际上是一部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从土地改革到家庭承包制,初步建立了一套基本适合中国实际的农地产权制度。研究表明,我国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空间只能沿着这一方向推进:一是在农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寻求更有效地实现形式;二是在家庭经营不变的基础上探求农地资源有效地配置方式和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农地利用形式。  相似文献   

15.
物权观念是整个物权法藉以建立的逻辑基础.物权观念经历了由古典绝对物权到现代相对物权的变迁.普通法系早在15世纪末就顺利地实现了这一变迁,大陆法系中的法国法系也在18世纪末产生了成熟的经由契约变动物权的相对物权思想,而德国法系的物权法则始终囿于古典的绝对物权理念.我国未来物权法应当顺应物权观念演进的历史潮流,实现由绝对物权到相对物权的历史性更新.  相似文献   

16.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制度变迁理论的两种模型。两种制度变迁既是对立的,又是互相补充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历了由政权组织形式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转变的曲折过程。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行政色彩过浓。只有重新进行资产组合、运行方式、利益机制等方面的制度设计,才能确保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  相似文献   

17.
湖南绅士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典型意义的特殊社会群体,其崛起特殊,构成复杂,分化缓慢,涉足范围广阔,社会影响深远.这个社会群体不仅直接影响着近代湖南的政局和乡土社会的变迁,而且不断地瓦解着晚清的国家政权,影响着清政府各种制度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诺思路径依赖原理的基础上,以制度供求为视角,通过对“制度的弱式评判”这一概念的引入和思考,得出结论:正式制度不是依靠供求双方的两极制衡而是供给方的单极主导来展现变迁路径的。要想接近正式制度变迁的帕累托效率,须采取建构科学合理的认知模式、适当松解社会的权力结构、建立丰富的非官方组织体系等措施,力求实现从制度的弱式评判→强式评判的转变,以达到正式制度供求之间的竞争性均衡。  相似文献   

19.
我国职务犯罪初查制度流变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务犯罪初查制度之所以面对诸多争议,原因之一是未能从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理解和把握之.通过对该制度迁移和流变考释揭示, 初查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社会转型、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等特定环境下各种综合因素的结果.从首次使用"初查"一词到"初查"定义的提出再到初查制度的确立,使得初查从处理信访工作的方法上升为办理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的工作机制,从工作机制转变为检察机关内部制度.而该制度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则是职务犯罪侦查活动适应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的必然结果,也是职务犯罪侦查规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