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文人画作为中国画主流的观念,逐渐正在转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画家认识到,宋元之前中国传统绘画中极为丰富地使用矿物颜色的表现方式,特别是在古代岩彩壁画中蕴含的材料与技法精华,如若借鉴和发挥得当,将是今日中国岩彩画创新的重要资源,将极大丰富中国岩彩画的语言形态与表现力量。""岩彩画是以矿物色粉调和胶绘制而成,它尊从自身的规律,释放其所有的能量,得到多姿多彩的表现。中国古代岩彩绘画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马王堆赋彩浓郁的帛画和漆画、融汇东西文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金碧辉煌的敦煌壁画、绚烂富丽的唐代工笔重彩,构成了一部辉煌的中国色彩绘画的发展史。"古代岩彩壁画技法曾对我国绘画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此种影响甚至远及朝鲜和日本。但是,  相似文献   

2.
岩彩艺术(或称现代重彩艺术,它在台湾被称为胶彩画,在日本被冠以日本画,在朝鲜则被称为朝鲜画),主要指使用东方传统壁画(丝绸之路佛教洞窟的岩彩壁画)的技法和岩彩材料,来制作包括架上绘画、壁画和装置等视觉艺术形态,并使用审美和现代科技手段,拓展其古典表现的魅力,开拓其适应当代审美领域仍具有活力的部分,同时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绘画中可以融入的精华部分而发展形成的当代东方的一种绘画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岩彩绘画曾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据主导地位,由于所谓"重道轻器"观念之影响,在宋元时期文人画兴起后被逐渐边缘化,至明清两朝岩彩绘画则更加衰微。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经有识之士艰难推广得到了美术界的极大关注。岩彩绘画主要材料是具有晶体颗粒的天然矿物色和新岩矿物色,其丰富多彩的色阶变化让人炫目。不同色相的颗粒层层叠加后会产生异常丰富的视觉效果,成功的岩彩作品会自然产生一种悠远、静谧的色彩气质。民间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其肇始于古代镇宅辟邪的门神画,至清光绪年间正式被称为年画,曾是中国城乡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现代岩彩绘画的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现代岩彩绘画艺术与传统民间年画的气场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现代工笔画在色彩表现、颜料研制、开发等方面,部分地借鉴和吸收了日本画的相关色彩元素,使中国工笔绘画的色彩表现能力得以丰富和提高,成为当今中国画坛引人注目的重要现象之一。文章对日本画的历史演变进程、近现代色彩表现形式和材料技法进行简要概括,并对以色彩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日本绘画给中国工笔画提供的借鉴作基本分析,借以说明中国工笔绘画应以开放的姿态迎接和融入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实现自身更大的提高和突破。  相似文献   

5.
聂晶 《21世纪》2009,(1):28-30
“岩彩”——个响亮而美丽的名字。它既明示了其材质特征,又阐明了它可承载的当代绘画特征。在我国的绘画史中,运用矿物色的绘画作品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半坡原始古朴的彩陶,马王堆赋彩浓郁的帛画、漆画,色彩斑斓的敦煌石窟壁画,唐人绚烂富丽的工笔重彩,构成一幅辉煌的中国绘画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继承与创新问题,多少年来在美术界争鸣不止.翻开近日刚出版的《蔡兵画集》,蔡先生运用彩与墨的柔和幻境般的艺术处理,引起了我的思考,他那异人的田园风味,使现代中国画彩墨有了新的天际。现代中国画家的对于色彩.有两种倾向,一是坚持崇尚淡彩用色或单用墨色,认为有些高品位的中国画的特色便在于此,这种倾向的人竭力反对浓彩入画,把它视作是现代西方对东方的冲击,采取坚决抵制的态度。另一种倾向则认为现代西方绘画色彩效果是东方绘画所不  相似文献   

7.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发端于工笔重彩画。从中国绘画史看,工笔重彩画在汉唐时期达到鼎盛,宋元以后走入低谷,直至20世纪80年代,被旁落千年的工笔重彩画才再度振兴。现代重彩画是从传统的工笔重彩画发展而来,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个相对独立的画种,它融合了水墨画、青绿山水和壁画的技巧,吸收了油画和岩彩画的营养,在重视颜料、材料、技法和绘画语言开发研究的前提下,重视题材的选择和意境的开拓,如今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生动的视觉效果在画坛独树一帜。“重彩”之“重”字在绘画上的材料,是指矿物质颜料(石色),从颜料的质感上讲,它是以矿石为原料,经研磨成粉或…  相似文献   

9.
写意油画是西方绘画与中国传统美学碰撞融合的产物,在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精神,是油画民族化的体现,写意油画注重“写”与“意”的表达,其绘画语言区别于传统西方油画的表现形式,借鉴传统中国画线条、色彩等形式,以意造型,实现对思想和情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目前,在色彩画教学中,关于什么是水粉画或水粉画的概念,人们的认识解释是比较一致的。大家都认为,水粉画就是水调合含胶的粉质颜料绘制的色彩画。但是,关于近代水粉画到底源于何处,它是不是外来品,则有不同的著述。更有人似乎认为,水粉画较早起源于中国,说水粉画在我国源远流长,并举出著名的古代壁画为例,说它们都是用含胶的粉质颜料绘制的,或可称作某种意义上的水粉画。让人感到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画种,或起码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早就有水粉画了或类水粉画了。作者认为,这些观点是片面的,说法是比较勉强的,不能正确解释我国近代水粉画的起源和发展。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绘制壁画的有些颜料与近代水粉画颜料相似或相同。但决定一个画种的不仅仅是颜色的质料,而且要看作画技法和不同的应用画种。中国古代的壁画应视为中国画,尤以敦煌壁画和永乐宫壁画著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绘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是具有民族特点的工艺图案画,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把近代水粉画与中国古代壁画作一比较,二者的不同之处是极为明显的。中国古代用粉质颜料绘制的壁画,始终未发展到近代水粉画上来,但却可以说是现代工艺重彩画的前  相似文献   

11.
西方写实绘画运用科学的造型、色彩及空间表现来塑造对象,从而达到幻真般的效果;中国传统绘画则以笔墨、线条表现对象,追求飞动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中国现代工笔画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从造型、色彩、空间及制作等方面不断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手法,开始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岩彩画艺术是中国古代传统美术的一部分。历史上由遣唐使传输至日本,日本画家在长期实践探索中,从材料研发到表现语言都有新的发展。新时期以来,中国留日画家在秉承前辈改良中国画的愿景中将这一绘画重新带回中国。经过不断的推广与创新,最终完成了岩彩画在本土的现代复兴,从而使岩彩画成为中国美术中一次成功的推陈出新。在各高校内开展的岩彩画教学,更是依托本土石窟艺术资源,建构起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持续深入的岩彩画理论探讨中,对这一绘画的来源生成及历史追溯有了清醒认识,岩彩画更成为凸显民族文化基因及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的表征。对岩彩画发展历程的追溯和文化基因的解析,都是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去理解岩彩画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衍生、演变和传播,岩彩画也由此成为当代文化交流、互鉴、共生、创新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重彩颜料及技法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传入日本之后很快地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中国在元代以后却停滞不前。日本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不仅更完整于中国,而且态度也更为积极。20世纪初,随着大批的中国学生赴日系统地学习绘画技法,重彩由此传回中国。这种绘画材料上的回流,不仅给中国现代重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拓展了重彩的表现空间。通过中日重彩绘画的交流和比较,建立互补性的认识,有利开拓视野及思路,促进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在这绵延的历史长河里,中国绘画一次次波及日本,使日本绘画从佛绘、唐绘、大和绘、汉画、障壁绘、浮世绘到日本画的演变和发展一直受到中国绘画的深刻影响。同时,在吸收中国绘画以及西方绘画基础上形成的极具日本民族特点的日本绘画,也随中日文化艺术的交流在中国得以传播,并给中国绘画的理论、技法、创作、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转型、研究带来了不少启迪,为中国绘画艺术输入了诸多营养。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绘画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重彩画的艺术形式始终存在。这种主要使用天然的矿物质颜料的绘画,是中国绘画的绚烂宝藏。上溯原始时代对色彩的最初的尝试,下至当代艺术的视觉震撼,重彩画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色彩明丽的恢弘画卷。通过研究这些不朽之作,现代重彩画继承和发扬了中国重彩画的文化,经历了语言形式的演变,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艺术之林。  相似文献   

16.
谈中国画写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高度凝聚与体现。它的发展历史较之西方绘画具有十分明显的继承性 ,这是由于在古老封闭的中国 ,历代画家总是在他的内部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以求突破。中国画有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表现形式 ,有历史形成的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文化传统 ,而中国画中的写意 ,则是传统中国画中的精华所在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通过对中国画中的写与意的论述 ,强调写意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 ,它对现代中国画创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开始时是画在一种丝织品——“帛”上面,这样便促使中国画形成了一种以线为主,施以淡彩的绘画样式。在中国画发展的历程中有两件作品特别值得关注:一件是湖南长沙陈家大山出土的《人物龙凤帛画》(战国),另一件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丁字形彩绘帛画》(西汉)。  相似文献   

18.
女性形象的创作在中国画中被称为“仕女画”,在日本画中被称作“美人画”。虽然中国仕女画与日本美人画两者的名称有差异、但在实质上,仍属于同一种绘画题材。而日本美人画胎息于中国唐代仕女画,长期受中国传统仕女画艺术风格的影响,并在其影响下不断发展。甚至被称为最具日本民族风格的浮世绘美人画,我们在透过其浮华的外表下,仍可清晰的观察到其内蕴亦深受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绘画艺术影响的痕迹。本文旨在对现有资料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画及日本浮世绘美人画的表现技法及构成形式做比较,研究、分析和讨论两者的异同,并结合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做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画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中,许多人以西方绘画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作为标准,否定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系,而没有注意到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自身新变的事实,表现了对民族艺术的浅见和虚无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20.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不仅在中国史学研究方面贡献颇著,对中国绘画史领域也有较深涉猎,尤其是在"南画"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他之所以关注"南画",一方面是针对近代日本绘画发展政策过分提倡"日本画"而导致文人趣味的"南画"日渐衰落;另一方面也为日本新的收藏趋向提供画学理论支持。而京都学派的研究路数和他自身的史学素养,不仅使内藤湖南精辟地解读了中国古代画学文献,纠正了日本人对中国文人画体系的偏狭理解,更是从史学结构上把握了影响中国绘画变革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在当时中日文化界递次批判文人绘画的浪潮中,内藤湖南通过对"南画"历史的研究,积极宣扬这种东方绘画样式和审美趣味,并阐明了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应有价值。而在学术研究之外,既要看到内藤湖南对西方国家占有东方艺术遗产的警觉与保护意识,亦不能忽视其在阐述"东洋文化中心变化论"观点时,体现了日本人的优势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