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阐释:后精神分析视野中的阿Q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Q对“癞疮疤”的忌讳渊源于人类存在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即肉体问题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在于人以虚幻的方式处理自己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让整体世界以部分的面目呈现于自己面前,以达精神上的圆满。在心理学意义上存在着的阿Q关联于人的普遍的内在的悲剧性命运。他与赵太爷一厢情愿的奇特关系呈现出人的深刻的精神依赖性;他的把“现在”寓于“过去”或托至“将来”及“两头笑”,体现了国民性中的虚幻的时空观;他临刑前“二十年后又是一个”的豪言和“救命”的呼喊则表达着人之存在中的生死悖论。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语文学会第一届年会上,现代文学组对阿Q的典型问题作了讨论。讨论的主要问题如下。1.关于阿Q典型的个性和共性有人认为勤劳、质朴、反抗精神是阿Q典型的共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典型的个性。但是大多数同志认为,典型的普逼意义主要是共性,如把精神胜利法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就会抹杀这一典型的普遍意义。有同志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型典的共性,但并不是共性的全部。因为在阿Q的性格里,还包括流浪雇农的一些阶级特征。有些人认为精神胜利法不是阿Q典型的共性,应该看作是阿Q典型的个性与共性统一表现。2.对精神胜利法产生根源的看法有人认为精  相似文献   

3.
刘高兴是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的主人公,他和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生活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下,这显示了百年中国农民生存境况的可衷可叹与艰难不易。然而,相形之下,刘高兴的精神胜利法在表象上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类似,实质却判然有别。不同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刘高兴的精神胜利法主要是一种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可贵的人格精神,不仅表现了历经百年中国农民精神的升腾,反而凸显现实社会的迟滞与不公。造成刘高兴和阿Q精神胜利法相异的原因,除了时代的不同,还有叙述立场和方法的差异.这显示了百年文学史上不同时代作家对待农民阶层的不同态度。这样,《高兴》和《阿Q正传》便以不同的姿态在百年时间搭成的桥的两头对映,在互文中传达着丰富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说过,他作《阿Q正传》的目的就在于塑造一个“现代的国人的魂灵”,藉以暴露“国民的弱点”,摸索出中国“国民性”的“病根”,寻求疗救的方法。我们要探索《阿Q正传》的思想、艺术价值,就必须认真探讨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中国“国民性”的“病根”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阿Q正传》是鲁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人物来揭示在中国传统社会条件下人类实现自我认同的心路历程。由于阿Q实现自我认同的根据即“优胜”总是处于一种被平均化的状态之中,这使得他一方面不得不选择“精神胜利法”来消解自我迷失所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把自我“优胜”的确立寄托于参加“革命”之上,这必然会导致一种悲剧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阿Q典型研究中的矛盾与困难在于阿Q自身的性格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表现为阿Q的思想意识和言行举止有着明显的反常性。阿Q性格的反常性来自客观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作家对阿Q人物性格特征的评价与情感态度。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认识客观现实的一种唯心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其表述的思想内容与实质是封建等级观念。解决阿Q典型研究困难的道路在于要给阿Q的反常性以合乎社会生活逻辑的解释。从社会整体现实的角度来认识阿Q性格的合乎社会生活逻辑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阿Q的“大团圆”悲剧杨岳鹏1921年冬,鲁迅发表了他的又一篇新文学代表作《阿Q正传》。如果说,小说在当年所引发的社会反响还不如今天这样的巨大,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则是传之永世,且愈久愈新,愈淡愈远。旧文坛上,名目繁多的才子...  相似文献   

8.
“果之为果在于它的因”。官僚主义现象之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依然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思想认识根源并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某些具体制度的缺陷有关。 首先,从社会历史根源来看,官僚主义的存在与封建专制制度的历史影响密切相关。我国解放前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产生了与此相适应的官僚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推毁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对旧中  相似文献   

9.
儒释道作为支撑起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在《阿 Q正传》中呈现出没落的命运。人性恶集中显现 ,  人性空前异化的年代里 ,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阴影原型被重新激活 ,并在鲁迅手中因与阿 Q个性形式聚合为一体而获得了现实生命力。阿 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体现为人性弱点和阶级压迫中精神奴役创伤相结合的产物 ,这似乎是人类无法摆脱的阴影 ,而主奴双重性则是中国“家天下”社会的特产。鲁迅的文本既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投射政治 ,更是以文化隐喻的方式影射人类  相似文献   

10.
走出社会理想构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理想社会的探索与建构,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其重要的价值向导。然而历史表明,人类建构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理想据以解释社会生活和引导自己的活动,却往往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行程。本文依据人类历史的辩证法,着力分析了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的“终点论”思想得以存在的认识根源和实践危害,并就如何走出社会理想设计的误区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阿毗昙心论》是说一切有部论师法胜根据《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的要义而造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其“常我乐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大般涅榘经》。《大般涅槊经》在对涅榘四德的“常乐我净”思想描述时,明显地借鉴了有部尤其是阿毗昙的哲学。然而,《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静”思想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事实上,《阿毗昙心论》中的“常我乐净”思想有其独特的存在基础和形式。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历史主动”主要被用于概括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先进性和革命性,直至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才被正式用于描述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品格。这一转变背后,存在三个基本理据:在理论渊源上,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关于主体改造世界的“能动性”、驱动社会发展的“人民性”、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引领性”、打破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创造性”论述,构成中国共产党精神品格形成的哲学基础;在历史生成上,外在危机的心理内化、理论自觉的精神升华、实践经验的价值凝炼、精神标识的符号建构,成为催生和强化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核心要件;在行为特征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表现出的顺应大势的大局观念、引领时代的担当精神、识变应变的战略思维、自我革命的斗争意识,分别在认知(知)、责任(情)、战略(理)、意志(意)四个维度彰显了历史主动精神。历史主动精神的形成与强化,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斗争和发展的百年历程,蕴含着中国各项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  相似文献   

13.
契柯夫的著名短作《变色龙》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权责者阿谀奉承,奴性十足;对弱小者飞扬跋扈,霸性十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品性于奥楚蔑洛夫身上可以随时快速转换,业已成为一神心理结构。无独有偶,另一个著名艺术形象即鲁迅塑造的阿Q,亦患有这种“变色龙”病症。阿Q每每挨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之类权势者的打后,总要以“儿子打老子”的精神胜利法来掩盖对实际反抗的逃遁与消解。然而在小尼姑和小D这等弱小者面前,阿Q不但神气活现且蛮横霸道,捏脸蛋打嘴巴,很威风的。这种可恶又可悲的既权又霸,正是鲁迅先生曾严厉斥责过的;“可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高拱的唯实无神论思想。首先,通过批判天人感应论,阐发了“在天有实理,在人有实事”的唯实无神论。其次,通过批判灾异谴告说,提出了“人定胜天”的天人交胜论。再次,通过批判五德终始观,否定了“五行生胜”的历史循环论和“帝王受命而兴”的历史宿命论。最后,阐发了高拱将天下的“有道”与“无道”、社会的“治”与“乱”视为无神论和有神论产生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的阿Q形象分析,向来聚焦于化失败为胜利的"精神胜利法".进而解读为性格的"双重性":骂人、施暴、自尊、自大、自慰、向往革命,又任人骂、任人欺、自贱、自卑、顽固保守、传统卫道.那么"精神胜利法"与"双重人格"的成因、心理机制,不得而知.借鉴兴起于十九世纪而兴盛于二十世纪的西方虐恋理论话语的观照.将会看到:阿Q的自贱、自卑、受虐心理及其行为表现,原来正是根源于他的自尊、自大、施虐,反之亦然,二者相反相成、互包互孕、互动互应,由此构成阿Q独特的虐恋人格."精神胜利法"正是其实现由受虐到施虐的心理转换的法宝:通过受虐来达到虚拟中的施虐目的;施虐虚拟,也即是"精神胜利法".由此成为阿Q受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略评五十多年来阿Q典型论的发展──从桂林文化城时期的研究谈起刘泰隆桂林文化城研究阿Q典型的重要论著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杰作《阿Q正传》问世已经70多年了。它的主人公阿Q究竟是什么典型,一直为人们所热切关注,中国以至外国不少学人都作了苦心研究,抗战时期可...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伦理法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十恶”、特权法以及男尊女卑。儒家的“礼”制思想是中国传统伦理法的思想根源,儒家用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五伦”规范社会等差关系,用“礼”作为维护社会等差关系的工具,形成中国传统法律意识。批判和改造传统法律意识,确立现代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现代化必不可少的重要奈件。  相似文献   

18.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的孕育发轫时期,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史无法回避这一历史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社会思想: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时代主题,以“砸烂旧社会、建设新社会”为历史主线,以“社会变革与国家建构同步推进”为逻辑理路,以“革命化”为根本表征,既关注中国社会形态与社会性质的宏大话题,又关怀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价值取向,同时聚焦微观社会建设蓝图擘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同历史时段,中国共产党社会思想呈现出内在统一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表达样态。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是伟大时代的伟大人物,在他身上体现出的求是务实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维护和平精神、开拓创新精神、追求发展精神、重视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精神,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丰富、发展和延伸,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中华民族思想,鼓舞人们夺取改革开放胜利,推动中国走向世界的伟大旗帜。一、求是务实精神求是务实是邓小平鲜明的理论品格。粉碎“四人帮”以来,无论是批判极“左”思想或是反对封建迷信;无论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或是探索中国现代化道…  相似文献   

20.
“左”的根源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出发,指出“左”的危害丝毫不比右的轻,甚至更加严重,而且由“左”转向右,给革命和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左”的根源来自于政治、经济、思想、认识、阶级、社会历史等等方面,只有清除根深蒂固的“左”,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