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晚清政府思变求新的趋势下,徐继畬由于对涉外事务的得当处理及对西方政治地理的通达了解而得以入职总理衙门.然囿于总理衙门的行政管理方式,徐继畬起初作为总理衙门大臣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其早期系统地介绍国外史地知识的权威著作<瀛寰志略>却因其地位的改善而价值突显.徐继畬在同文馆进行的系列改革,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而遭受失败,但这些努力却奠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因此,徐继畬作为晚清士人思变求新努力的一个缩影,在近世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徐继畬在鸦片战争时调署汀漳龙道,在漳州前线积极抗英。在担任福建巡抚兼署闽浙总督期间,他主动了解外情,编撰《瀛寰志略》,向国人介绍世界大势,属于林则徐一派能够“开眼看世界”的开明士人。咸丰初年,徐继畬尽管在处理神光寺事件上有可訾议之处,但他并无媚敌妥协的主观动机,又能积极主动地考察外情,对中外大势保持着清醒而理智的头脑。这在当时多数人都处于混混噩噩之状态的官场上,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史翻开第一页,即出现了一些睁眼看世界的先趋人物。其中,林则徐、魏源已为世瞩目,而对徐继畬却了解甚少。其实,《瀛环志略》是近代国人自著的开创性世界史地专书,其地位可与《海国图志》交相映辉。王韬认为:“此二书者,各有所长,中丞(徐继畬)以简胜,司马(魏源)以博胜。顾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综古今之沿革,详形势之变迁,凡列国之强弱盛衰,治乱理忽,俾于尺幅中,无不朗然如烛照而眉晰,则中丞之书,尤为言核而意赅也”①本文对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影响的人物及其主要著作《瀛环志略》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到黎智波、郑增发同志的《李钟珏与“团练”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说1898—1899年遂溪抗法斗争中的历史人物李钟珏,一向推行“卖国投降主义路线”,他筹办的团练是“妥协、屈辱、卖国路线的产物”,为“租让广州湾的卖国投降主义路线服务的”,因此他是个投降派。我认为《质疑》的见解并不恰当,尤其可议的是该文的论证方法。本来,路线斗争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如果不加分析地用路线斗争的概念随意套到无产阶级政党出现以前的古人古事中去,拿它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关键的一着”,是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的,容易苛求古人,也容易把古人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论徐继畬的欧美观宾长初徐继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后历经5年撰成的《瀛环志略》,第一次较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世界概况以及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疆域形势、典章制度、军事力量、经济概况、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代社会,是我国历史上最动荡、灾难也最深重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清朝反动统治政权不仅腐败透顶,而且奉行投降卖国政策,所谓“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中国领土,遭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瓜分;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真是“塞上秋风悲战马,神州落日泣哀鸿”。但是,中国人民并没有妥协、屈服,为了  相似文献   

7.
《瀛环志略》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徐继畬撰写的一本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书是“开眼看世界”思潮中涌现出的众多介绍域外丛书中的皎皎者。它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冲破思想上的封建禁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8.
中西冲突之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不少学人归之于诸如"华夷之辨"等儒家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却向世人展示出儒家学说不仅不是拒斥西方文明的理由,反而可以成为理解与接纳西方世界的理论支点。中国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惰性反映还应从王朝的"闭关锁国"等政治决策思想寻根溯源。  相似文献   

9.
中法战争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在近代史上一场“不败而败”的战争,清政府在中国军队取得一定胜利的情况下急于求和,屈辱地接受了有利于法国的议和条件。研究者一般认为,清政府的腐败和“投降卖国”政策是造成这次外交失败的原因。对此,笔者提出一点新的看法。中法战争后期中国取得一定的军事胜利,主要是指1885年3月24日的镇南关大捷和29日的谅山大捷。这两次大捷也就是茹费理内阁在3月30日垮台的直接原因。旧论认  相似文献   

10.
我们要讨论徐继畲和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首先必须确立几个原则,即:第一,抵抗侵略是爱国,但盲目排外决不是爱国;第二,对外投降是卖国,但理性外交决不是卖国;第三,对外开放也是近代爱国主义应有的题中之义。依据上述三个原则,徐继畲不是卖国者,而是爱国者。因为在鸦片战争中,他是一个具有民族气节的尽职尽责的抵抗派;在鸦片战争后。他在担任福建布政使和福建巡抚,主持厦门、福州的对外通商事务期间,在处理福州英人欺侮民人、葡属黑人淹没罗吐和含壁杀死杀伤民人。尤其是英国传教士等租住神光寺等事件上,持的是一种理性的“两不偏袒”的稳健态度,依法办理。以图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并无什么大的不当;他还是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先进人物之一,为近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向西方学习作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1.
对朱舜水学术思想的认识,学术界尚不统一。其基本特点实为提倡实功实用之学。朱舜水既不可简单地称为反对程朱,也不可简单地称为属于程朱一派,而应认定其对程朱相当尊重,与之又具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区别。其对陆王,亦是肯定与否定兼而有之,而在其心目中,陆王地位远不如程朱,基本上未将之视为应予尊重的对象。其对程朱、陆王两派的态度,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特征,这种特征应是其提倡实功实用之学在学术实践上的体现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厨川白村是一个有着"悖论"情结的文艺思想家,在他的文艺思想中,始终贯穿的是他的文艺"情绪主观"论,但是,我们在阅读他的文章中还能看到,他在强调这一文艺主张的同时,仍然是将"时代精神"作为文艺的背景,并且对此做了详尽而周密地阐述。  相似文献   

13.
人们往往注意的是范仲淹的政治和军事战略才能 ,却没有足够重视他的文学成就 ,也很少有人对范仲淹文学创作进行全面研究。因此 ,人们往往不能对其创作作正确评价。范仲淹作品不被确切认知是因为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使然 ,往往从政治家的角度看待他 ;范仲淹一直难以以文闻名的主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影响掩盖了其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4.
高永泽 《理论界》2014,(12):148-154
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以来,第一个任期提出“重返”亚太,并高调推进亚太“再平衡”;第二个任期受各种因素制约,又着手对该战略进行微调。这些并未根本改变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意图和基本内容,只是在推进速度和策略手法上有所调整。中国对此需敏锐把握,增强未雨绸缪的紧迫感,在对美前期亚太“再平衡”战略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地缘政治经济文化优势,加紧施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性周边战略,推动与美构筑在亚太合作上大于对抗的良性互动关系,积极推进有效管控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机制,在地区战略上争取更为有利的处境。  相似文献   

15.
闵良臣 《云梦学刊》2009,30(5):37-42
1978年,钱锺书修订《宋诗选注》序言的时候,引用了1977年发表的历史文献,但他却保留了作序的时间(1957年)。序言中的时间矛盾,是众所周知的一桩文坛公案。某些学者认为,钱锺书一生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都是超然物外的。事实并非如此。既然钱锺书是以擅长讽刺而著称的作家,即证明他不是超然物外的。  相似文献   

16.
杨峰 《河北学刊》2006,26(3):144-147
路翎是主体意识很强的作家,他强烈地感受到生命中无穷无尽的、无法摆脱的苦难,从而试图通过文学作品去展现这种悲苦。路翎思考的着力点并不是如何在现实中免去烦恼,摆脱苦难,而是抱定一种超越的信念和高贵的人生态度去抒写面对苦难的精神方式。路翎面对苦难的精神取向表现为三个层次:追问、寻觅、救赎。  相似文献   

17.
菲利普&#183;弗瑞诺对美国十八世纪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资产阶级革命诗人”菲利普.弗瑞诺是美国18世纪最杰出的诗人,是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之间的一个重要过渡人物,他的作品具备了后半个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的某些特点,深深地影响后来兴起的浪漫派文人,这是他被称为“美国诗歌之父”的重要原因。本文简述了弗瑞诺生平及创作历程,并对他的创作风格和特色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维特根斯坦在其著述中,没有一处提到过笛卡儿。但他清醒地意识到,其反对和批判的是哲学中的某个思潮、某种哲学,即笛卡儿式传统。突破笛卡儿式传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工作的内在动力。笛卡儿式传统的主要特征是,天赋观念、理智至上的立场以及身心二元论和数学化、理性独立化的哲学方法。维特根斯坦的突破性贡献是。他把哲学看作是一种活动,而不是理论体系;通过私人语言论证,试图在行为主义和内省主义之间开辟一条中间道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王国维的美学思想。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可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美的性质及范畴的论述。他不仅介绍西方的美学范畴,更论述中国古有的美学范畴,如古雅、嗜好等。二是对中国文学的美学批评。他批评中国的诗词而论述意境范畴;他批评小说《红楼梦》而论述悲剧。  相似文献   

20.
傅承洲 《河北学刊》2012,32(2):74-79
李渔宣称"行乐第一",是一个享乐主义者,他的人生哲学直接影响小说人物的性格与行为,操纵小说情节的发展与结局。李渔认为"行乐之地,首数房中",他一生广置姬妾,笔下人物大多妻妾成群。其性爱观念主要考虑男人的利益,婚恋小说要求女人无条件地顺从男人。李渔对居室、园亭颇有研究,一生三次修建别业。他把自己置造园亭的绝技与雅好移植到了人物身上,并已明确意识到人物身份、性格与居住环境的关系。李渔出生于商人家庭,具有良好的商业意识与经营能力,晚年转型为文化商人。他笔下的正面人物,都是靠忠厚起家,凭仁慈发迹,赚钱后享受生活,仗义疏财,决不当守财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