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日南国》2009,(7):14-14
来宾市精心组织“两广十市”联席会议。策划与广西著名刊物合作,开辟各市旅游局长专访栏目,为旅游企业合作构建更好的服务平台,这对促进区域旅游交流合作,开拓无障碍旅游市场,打造区域旅游品牌,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今日南国》2009,(7):6-6
2004年以来,桂东粤西十个城市积极抓住契机,组建了“两广十市”区域旅游合作联席会议为主要平台的旅游合作方式,北海作为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相似文献   

3.
区域旅游合作中区域利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是近年我国旅游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现象,也是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区域旅游合作中,区域利益机制是合作成败的核心和关键。但受现实的局限和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区域旅游合作仍囿于“行政区旅游经济”,这不利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直接导致旅游经济的区域分割和区域旅游产业结构同化。因此,在市场机制、法律手段、财政手段等原则基础上,区域旅游合作应建立区域旅游利益补偿、分享和约束机制,以促使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和必然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江苏区域旅游合作的意义,以及合作的基本内容.针对江苏旅游发展的具体情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两广十市”区域旅游合作组织自2004年10月在广东茂名市召开首次会议后,通过各方的努力,阳江市在实现“两广十市”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联合促销、共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阳江市近几年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两广十市”的来客明显增多,而且主要是自驾游的客源,这就充分证明我们前几届的合作会议是成功的,作用是巨大的,说明这个合作组织很有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合作得更好。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滨海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辽宁省内开发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旅游区域。本区域所属的六座城市,目前在旅游方面发展情况较好,但是,由于各城市的旅游资源存在共性,必然在面临区域外竞争的同时还面临内部的竞争,文章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合理定位、分析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合作条件,指出各城市合作发展的方向,并给出本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全面深刻认识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因素的概念性模型,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化分类和分析。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区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在区域旅游合作启动阶段非常重要;但随着合作的推进,应在更大语境下分析阻碍和促进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运用新组织经济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区域旅游合作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划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借助博弈论,提出区域旅游合作参与主体在各个利益空间内应采取的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分为完全不合理、不完全合理、合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三类;在完全不合理、不完全合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内,区域之间采取"不合作-不合作"策略;在完全合理区域旅游合作收益空间内,区域之间可能采取"合作-合作"策略,也可能采取"不合作-不合作"策略。  相似文献   

9.
《今日南国》2009,(7):13-13
政府和旅游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两个主体,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中起着组织、协调和引导的作用,扮演的是“搭台”的角色。旅游企业在区域旅游合作中扮演的是“唱戏”的角色,是主角。没有旅游企业的参与,区域旅游合作就仅仅是“口头”上的,没有太多实质的内容。旅游企业之间合作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效果。两个主体,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0.
在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已经成为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推动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促进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推广,文章结合演化博弈理论,探讨了有限理性假设下区域群体间的旅游协同合作机制,并从资源依赖的视角,对比了区域双方在资源相同与资源相异情况下的协同合作策略演化,从收益与风险的视角,探讨了区域旅游协同合作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资源开发技术系数越高,合作成本越高,从而导致合作意愿的降低;惩罚系数的提高,能够增加合作的稳定性,并提升合作的动力;政府政策的补贴力度越大,合作选择越具有优势;对合作风险的预估值越低,越有利于加强双方的合作意愿;资源差异化有利于区域合作,且拥有较少资源的一方,其合作意愿更强。文章旨在为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模式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视角,以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区域旅游合作是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必然选择。区域旅游合作实际上是一种辐射现象,可以从辐射理论的辐射源、辐射媒介、辐射能量等几个方面对区域旅游合作中辐射的表现形式进行解释。将辐射理论与区域旅游合作相结合进行研究,对分析区域旅游合作的原理以及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具体问题有着重要作用,可以从辐射理论的角度解决区域旅游合作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沪苏皖区域旅游合作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沪、苏、皖地区发展旅游业有着较为成熟的现实基础。在新契机下,顺利进入以区域合作为核心的整合与发展的新阶段,必须采取合理的应对方法与正确的策略。文章从宏观上分析了沪、苏、皖地区发展旅游业所具有的优势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分析,就泛湘西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本文认为: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实现,是旅游经济活动真正向区域旅游功能的转变;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破地区垄断、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进展及对中部旅游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经济主体从各自利益出发所进行的跨区域旅游联合与协作,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区域旅游合作在我国大致经历了创议期、推广反思期和资源整合期三个阶段.在当前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中部地区旅游合作既有机遇,又面临着诸多挑战.要推进中部地区旅游合作与发展,必须从优化区域合作环境入手,构建区域大交通体系、一体化市场体系和标准化服务体系,促进人力资源跨区域自由流动,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相似文献   

15.
以福建省9个设区市为基本单位,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主要指标,选取2001-2010年数据,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分析探究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的发展态势,旅游经济的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先升后降,相对差异缩小态势不明显,总体差异巨大;分析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旅游资源禀赋与丰度、交通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指出区域旅游合作可以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旅游产业系统升级,缩小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最后提出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减小福建省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施秉城和镇远城作为贵州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两个重要的旅游城市,缺少有效的区域旅游联动,通过对两地旅游资源秉赋、区位条件、市场状态、形象定位、产品开发策略等方面的分析表明,两地加强合作可以实现区域旅游品牌的打造,实现区域旅游开发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理论,以辽吉两省的高句丽世界文化遗产为例,试图寻找出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因素和“瓶颈”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两地区域旅游合作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8.
全面深刻认识区域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是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关键。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影响因素的概念性模型,并对这些因素进行系统化分类和分析。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区分区域旅游合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经济因素和简单的成本收益分析在区域旅游合作启动阶段非常重要;但随着合作的推进,应在更大语境下分析阻碍和促进旅游合作的影响因素。运用新组织经济学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并在此基础上找到推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区域合作是东北亚地区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合作,尤其是旅游方面的合作最具可行性。图们江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各国在边境旅游合作方面有一定的合作基础。调查图们江区域旅游资源和边境旅游的合作现状,分析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的制约因素,从而提出促进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合作的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亚作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尚缺乏一个约束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以后,中日韩三国出现广阔的经济合作前景:东北亚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经济体之间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东北亚地区初步具备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