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7月一个晴朗的清晨,我们一行四人由成-绵-广高速公路,直奔鹤鸣山而去。鹤鸣山,又名塔子山,位于川陕公路剑阁县老县城的城郊。相传古代常有飞鹤栖鸣于此,道教创始人张陵在此跨鹤仙去而得名。现山上开辟了鹤鸣山公园,大门洞开着,我们一行人鱼贯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白塔,名曰文峰塔,高21.7米,六层八面,位于鹤鸣山山顶北端,原塔于清乾隆丁酉(1777年),为知州胡成所建。这次为2003年重建。与原塔状如埃及金字塔相比,似乎瘦身减肥了不少,倒也显得更加精神,与道风仙骨的道教理念相吻合。白塔为密桅式建筑风格,由塔基、须弥座…  相似文献   

2.
白鹿镇修建于清乾隆十九年。自古就有“小成都”之称.是川西九大古镇之一.历史文化悠久。历史上.道教和佛教都曾在这里修建了大量的宫观庙宇.如水观音寺、白观音寺等.以及位于天台山顶的川北佛教圣地——天台寺和塘坝村的唐朝著名道教寺庙——鸿都观。到了近代.天主教传入白鹿后,  相似文献   

3.
《四川统计》2014,(3):F0004-F0004
安仁吉镇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39公里,双流国际机场36公里,幅员面积S6.9平方公里。安仁古镇历史悠久,唐武德三年建安仁县,已有1380余年历史,安仁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是一个典型的川西田园小镇,与新场吉镇、鹤鸣山、雾中山、花水湾、西岭雪山等景区构成“安西”(安仁镇-西岭镶)历史文化自然遗产走廊。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列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的32处景观中,四川占有5处6地。其中,九寨沟与黄龙、大熊猫栖息地两处为世界自然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两地共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两地共为一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四川有中国历史文化名城7座,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6座,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9座。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2个,省级文保单位339个。省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63座,其中社会科学类48座,自然科学类6座,综合类4座,高等院校5座。有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55处。县级以上的文保单位有3400余处。另有117处省保单位正在申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我省的国家级4A旅游区13处,其中文化资源的旅游区有7个。四川7家3A级旅游区中,有6家属于文化资源旅游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四川共有5处,属于文化资源的有3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四川有11处,其中有3处属于文化资源。省级风景名胜区73处,属于文化资源的有15处。总计各种各级文化旅游资源多达4000余处,天府之国,珍珠满盆,是全国文化旅游资源最多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5.
道教在四川     
道教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性的宗教,自从创立以来的1800多年间,一直拥有众多的信徒,历史上也有不少的朝代提倡道教,一度曾被看作中国的国教。它对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宗教、文化、风俗、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一说法虽然比较偏颇,却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同。  相似文献   

6.
“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了“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文化产业倍增计划”提出的重点行业之一,也是四川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四川作为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广泛地分布在不同的县域,充分利用县域内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拉动文化内需、促进产业化结构升级、实现全省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四川县域文化旅游业开发应该以文化为切入点,突出文化旅游主题。  相似文献   

7.
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成为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重要路径。历史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动漫产业的“别具一格”、出版产业的“创新改革”……四川文化产业正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8.
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排名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享有盛誉。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谭继和 《四川统计》2011,(11):14-20
由文化资源大省转变成为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一条重要路径。历史文化旅游业的“资源优势”、动漫产业的“别具一格”、出版产业的“创新改革”……四川文化产业正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极。  相似文献   

10.
蔡尚伟 《四川统计》2011,(10):67-69
川大的道教研究在全国甚至全球排名第一,读书人大抵知道。但可能很少人知道,川大发起并引领着中国两千多年文化主干儒学的文献集成《儒藏》的编撰,在佛教研究领域也享有盛誉。对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川大皆有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但长期以来,其向境外游客重点推出的旅游产品主要限于"九寨--黄龙"、"峨眉--乐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金沙遗址--三星堆"、"熊猫故乡"等.  相似文献   

12.
始提文化强省建设概念 早期四川省政府的相对疲软首先体现在理念上。相比云南于1996年首提“民族文化大省”的理念,2002年,四川省第八次党代会召开才确定了四川发展新跨越的四大主要目标之一为“西部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四川文化理念相对滞后。相关政策、布署的跟进,四川都比云南更晚。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儒、释、道交融的仙游、禅游和儒林游的理想胜地。中华文化以儒、释、道三学为主干的历史发展,在四川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和独到的发展特色。有"天数在蜀"、"易学在蜀"、"文宗在蜀"、"才女在蜀"、"仙源在蜀"、"道源在蜀"、"菩萨在蜀"的说法,这就是四川儒释道三学文化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五一”期间,为抗击“非典”,青城百姓出游的少了,锻炼身体的多了,大多锻炼群体以家庭为单位。据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由于体育锻炼的群体增加,“五一”期间,呼市体育用品非常畅销,各体育用品专卖店生意兴险。一家专卖店的店主介绍,以往大多是学  相似文献   

15.
张杰 《四川省情》2006,(8):17-18
四川省于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是试点的试点省份”,并于同年6月出台了《关于加快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成立四川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2005年1月召开了四川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大会。文化强省已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随着WTO时代的到来,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如何构建西部特色经济和特色文化,是西部开发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四川来说,就是要充分认识和研究如何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巴蜀文化的特质及其发展规律,从而确定四川特色文化建设的取向,并根据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沿着这一取向来建设四川的特色文化。巴蜀文化的历史定位长江文化与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统中各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并行生长、生存和发展,并互相交错影响和相互融汇的两支主体文化。长江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的文化体系,主要由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楚湘文…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情》2014,(5):43-44
湖广填四川及其相关研究,现存至少四个重大悬疑或争议:其一,湖广填四川是清代的移民填川运动,还是自元代以来所有以四川为迁入地的移民行为总和;其二,张献忠是否屠蜀及其对四川历史的影响;其三,“麻城孝感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四,湖广填四川后四川的人口构成和文化形态究竟如何。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位于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质构造奇特,拥有丰富的立体自然景观:以贡嘎山为核心的极高山群、以九寨黄龙为核心的地质景观群、稻城亚丁为核心的自然生态旅游区、“东方阿尔卑斯”四姑娘山、低海拔现代冰川海螺沟、“高原绿洲”若尔盖草原等。川西北文化旅游资源同样丰富,主要为藏族和羌族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拥有德格印经院和格萨尔故里为中心的藏传佛教文化旅游带,两河口会议旧址、马尔康卓克基会议旧址、泸定桥等红色文化旅游区,藏族羌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区。此外,川西北地区还有藏族和羌族世代流传的文学、歌舞、工艺等资源,例如唐卡、康定情歌等都具有极高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19.
廖毅文 《四川省情》2006,(12):39-39
四川仪陇,是朱德总司令的家乡,又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地域之一,位于川东北低山与川中丘陵过渡地带。在这片红色的热土上,还涌现了以张思德为代表的成千上万名英模人物,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根据仪陇群山环抱,松柏滴翠,人杰地灵的自身优势,仪陇把薪火传承的红色文化、浓郁的客家地域文化与省级琳琅山风景名胜区、闻名四川的内河四大离堆之一的新政离堆以及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墨宝《鲜于氏离堆记》石刻,“川北客家第一庄”的丁氏庄园等名胜古迹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补劣,进行…  相似文献   

20.
由四川省文化厅批准并全程指导的“2010四川民营文化行业年度人物暨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百强”评选活动日前落幕。本次评选的标准是从四川民营文化企业的现状出发,并不是只凭GDP的高低来简单排序决定,而是从创新力、影响力、竞争力、执行力等四个方向对入选企业进行严格考量、打分的。评选过程完全是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开展工作,最后根据综合评议分数高低确定获奖企业。获奖名单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