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本文探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的发展,以及战争实践与哲学发展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关系。一、抗日战争与毛泽东哲学的两次飞跃。毛泽东哲学的发展经过三次飞跃,其中第二、三次飞跃同抗日战争相联系。三次飞跃依次展开,表现为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相应地产生了应用哲学、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三种形态。第三次飞跃是前两次飞跃的辩证综合,表明毛泽东哲学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二、抗日战争:毛泽东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抗日战争前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丰富经验,是毛泽东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和陕北根据地相对安定的环境,为毛泽东哲学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合适的社会条件;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客观需要,是毛泽东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也是毛泽东哲学的胜利。毛泽东哲学提供了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正确思想路线,铸造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精神支柱,孕育了抗日持久战争的战略战术。抗日战争的胜利,又充分证明了毛泽东哲学的正确。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国政治制度演进史上具有奠基意义的重要历史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两党合作,两个政权、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共处,为“一国两制”提供了历史镜鉴和模式先导;以参议会为组织形式的抗日民主政权的实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政体的雏型;共产党与国民党尤其是与各民主党团的合作协商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又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选择及其良性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近年来,学者们围绕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精神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族精神教育的实践、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民族精神实践的当代启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但这些研究多关注抗战时期特定主体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较少系统地论述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民族精神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主客观历史条件的限制,只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利用有利的国际国内形势,积极开展对外交往,跳出了以前狭小的活动空间,开创了前所未有的外交工作新局面.发生这一转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密不可分的.此外,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为外交工作新局面的开创提供了有利的国际国内条件.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民间外交思想萌芽于抗日战争时期,发展于解放战争时期,完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具有理论基础的科学性、价值诉求的人民性、战略目标的坚定性、策略方式的灵活性、合作领域的广泛性等鲜明特点。改革开放后,几代中共领导人进一步深化了民间外交的战略地位、思想内涵与交流形式。塑造了当代中国外交新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抗日战争时期,宋庆龄对抗日战争的论述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她最早提出中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大战的先声;提出中国不亡论和日本武力是“纸老虎”的论断;阐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涵及坚持、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会党的政策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日战争时期会党又开始活跃起来,并有新的发展趋势,它既是抗日战争可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同时又有被拖向反动和不利于抗战的道路。争取会党大部分人士积极参加抗日,成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不仅对会党制定了正确的争取、利用和改造的政策,而且还有效的实施了这一政策,使会党中的绝大多数成员都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员。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广大会党群众彻底摆脱封建迷信的束缚,获得真正解放。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作为各国共产党的国际组织的共产国际,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共产国际关于实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及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影响和促进了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订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但共产国际的民族利己主义倾向,也给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共产国际从世界革命、苏联利益、中国革命考虑,积极倡导和推动了两次国共合作。同是,由于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又有不同程度的右倾。共产国际对两次国共合作在指导思想上及中共对它态度上都有所差异。第一次主要是基于上述三方面考虑,基本上按照国际主义原则行事;中共对它的态度由分歧到言听计从。第二次,受制于苏联民族利己主义因素较大;中共对它的态度则是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尊重、维护大局,又对其错误进行抵制与斗争。历史经验:坚持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情况来办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开始时间问题,是学术争论激烈的热点问题。目前关于抗日战争起点的观点有“九一八”、“七七”等说法。之所以存在这些分歧,主要是没有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与抗日战争时期区分开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作为专史,可以以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为其起点。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可以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为其起点。  相似文献   

11.
张浩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领袖。在抗日战争中期他由抗日的军事前线重返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岗位。他根据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新的历史条件,深刻分析了抗日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新特点,分别提出了沦陷区、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及陕甘宁边区工人运动的不同任务与方针,为实现工人运动的重大转变,即从两个政权对立条件下的工人运动转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下的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并为各抗日根据地开展学习赵占魁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后,中国日益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历史把争取民族解放的任务摆在了中国人民面前。中国人民和侵略者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但一直得不到成功。直到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人民才逐步走上了拯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道路。正如毛泽东所说:“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才制定了合乎情况的党的路线和一整套具体政策。这时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爆发后,边区政府确立了社会教育与抗战、生产相结合的战略方针,强大的政治力量开始全面介入到社会教育中。通过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在向民众普及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宏大的政治宣化。民众在接受新的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同时,也开始接受新的价值观。社教活动成为民众与中共信息互动的媒介,中共也凭借社教活动开始掌控基层民众,进而全面掌控乡村社会资源,政治、社会教育与乡村社会实现了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4.
略论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梁秀华,杨恩长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回顾8年抗战的艰苦历程,进一步研究中共在抗日民族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必然会给今日的爱国统一战...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中国共产党控制区域的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把抗战时期美国记者在中共控制区域的活动放到抗日战争以及中美关系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这一时期美国记者在中共控制区域除了进行采访报道之外,部分还作为反法西斯人士直接或间接地帮助中国抗战,以及作为另一种文化的载体和特殊的信息源与中共进行交流。他们的活动,总体上是有利于中国抗战和社会进步的,构成了中美交往史上友好的一章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传统与四川军阀的两次转变杨光彦,潘洵四川军阀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次重大的历史性转变:一次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军阀由长期的割据混战纷纷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另一次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大多数四川军阀(抗战时期即已...  相似文献   

17.
在中共历史上,新党员入党并不是一开始就采用“宣誓仪式”,它的试行、发展、直至成熟经历了一个过程:党的创立时期,是宣誓仪式应用的酝酿时期,此时党员分为两部分,党的创始人和被吸收入党者。前者创立共产党性质的组织,并在此过程中自然转化为党员,后者主要通过介绍人的“谈话”加入党的队伍中来。大革命时期,宣誓仪式则开始试行,在一些马克思主义传播深入,群众素质好、觉悟高的工厂和学校,“宣誓仪式”首先被采用,并逐步形成了一些带有中国特点的程序和形式。土地革命时期,宣誓仪式逐步发展并初具模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各地方在应用上也出现一些歪曲和错误。抗日战争时期至党的十二大,则是“宣誓仪式”发展成熟时期,各地方有了其程序和方式的明文规定,特别是党的十二大通过的新党章把“宣誓仪式”确定为入党的必经程序,标志着其发生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8.
中共与民盟共同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历程可分三个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与民盟在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问题上共同语言越来越多,民盟不断地向中共靠拢并最终接受了中共的领导;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与民盟在探索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问题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也有深刻的教训;在改革开放时期,民盟积极配合中共推行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共同探索并不断奋斗。历史证明,探索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追求,也是民盟努力的目标,他们的共同奋斗必将促进并不断改善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张群 《华人时刊》2012,(8):66-67
今年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5周年。虽然大半个世纪已经逝去,但当年中国人民奋起抗击侵华日军的画面仍然不时地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发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前不久参加南京的读书节活动,得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25年前和7年前分别两次整理、编辑和补充增编出版《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两套书。笔者专程采访了当年参与编写这两套书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副馆长马振犊  相似文献   

20.
王恩宝 《中华魂》2012,(20):10-12
韩乐然,1898年出生于吉林省延吉市龙井村一个朝鲜族农民家庭。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绘画艺术家,被称为"中国的毕加索"。不仅如此,他更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活动家。1923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东北地区中共早期组织的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韩乐然回国参加"东北救亡总会"(以下简称"东总")工作,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