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米正国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Z3)
彝族传统的女性价值观是歧视妇女 ,抹杀妇女价值 ,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扮演家庭主妇和生儿育女的角色。改革开放后 ,彝族女性价值观念和社会角色发生嬗变 ,女性的自身价值受到社会承认 ,开始扮演商业角色 ,政治角色、文化角色等多重角色 ,但妇女解放的使命远未完成 相似文献
2.
张国蓉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42-4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价值观经历了迷茫、沉沦、反思和重构四个阶段的变化,存在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并存与冲突,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泛滥,理想主义价值观的缺失等主要问题。必须正确反思和对待这些变化,当务之急是从宏观上探索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合理构建: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为前提,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为核心,以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以促进多元化价值文化的融合与再生为途径。 相似文献
3.
儒家女性观最早强调的是男女有差别而非有贵贱,其后妇德之“顺”的理念演变得日渐严苛,直至达到“夫权至上”和“贞烈”的极端。20世纪两次狂热冲击也并未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现代中国应反思儒家女性观,去芜存菁,从社会及女性自身两方面努力,以达致两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史莉琴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99-101
《先秦女性社会地位研究》一书,从“学术反思”的视域对先秦女性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先秦女性社会地位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各种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从部落社会到文明社会初期,正是这些文化要素促成了两性社会地位的逐步分化。进入文明成熟期后,男性主导的社会通过各种制度性文化规范巩固了两性社会地位的分化。在这些文化规范制约下,女性已经认同了男性社会所赋予她的性别角色。该项研究具有突出的问题意识,其结论及研究方法对当前性别社会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素红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3
尚俭、尚和、尚变是两型价值观的内涵与核心要素,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促进知行统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家校联动机制等是构建当代大学生两型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桂芬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9(1):44-46
中国公民社会价值观念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是通过有效的整合,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注入未来公民社会价值观念之中,确立一种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相对稳定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观体系强调以个体自主为前提的群体价值观,以经济价值为本位价值,发挥社会政策的调控作用,优化价值调控主体,使社会的各个部分都能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剑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3)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当代女性婚姻价值观发生了嬗变.女性婚姻价值观的变化促使了女性自身的解放和发展,与此同时,女性在婚姻价值观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现实,当代女性应当努力树立健康科学的婚姻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施晓花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80-82
公民社会的多元价值取向源自其本质特点和价值诉求,构建公民社会的价值观必须紧密结合公民社会自身的特点以及当今时代的特征。科学地把握、了解和构建公民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文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
反思精神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相一致,是我们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参照和重要力量源泉.反思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键.反思精神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征,培育反思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两型社会”视域下和谐生态价值观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素红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5):39-40,84
两型社会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遭遇重大"瓶颈"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在社会发展目标上,具有不同于以往的价值追求,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层面构建和谐生态价值观是实现两型社会价值诉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对女性自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舜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6):40-43
女性自杀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分析女性多种自杀现象,可以看出,女性自杀者大体有心理脆弱型、心理障碍型、心理压力型、为情自杀型等心理特征。解读“女性自杀”,我们至少有六点反思:应当关注和制止自杀行为;应当注意捕捉抑郁者自杀信号;应当消除对自杀认识的误区;应当提倡知足常乐;应当切实维护妇女权益;应当重点关注青少年。 相似文献
12.
执政党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形成的普遍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剑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11-13
执政党的价值观对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说执政党的价值观深刻影响着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文章认为这种影响主要是借助于执政党在国家中的地位和影响力通过执政党价值观的理论指导和价值观实践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并分别对此进行了闹要论述。目前在党内进行的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价值观的再改造,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剧的情况下,大学生越来越受到西方思潮、文化世俗等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价值观的选择。高校担负着育人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时应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营造积极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4.
陈石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4):53-56
"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根本需要,是社会转型期使他们能够接受正确价值观念的实际需要,是应对全球化对他们价值观念严重冲击的迫切需要。"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构建面临着部分大学生价值取向模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受网络不良价值观念影响等问题。构建"90后"大学生社会核心价值观,必须加强认同因素研究;正确运用实践策略;处理好三个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5.
陈爱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4):5-13,126
调查可知,(一)当前女性人生观、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多样化,但追求美满的婚姻、珍视家庭责任仍然是女性关注的重心。(二)面对目前激烈的职场竞争,女性各有其应对的方式,但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主流意识。(三)女性们十分关注切实地服务老百姓的公共政策和反腐倡廉工作。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我国女性价值观起着引领作用,但在一些具体问题的具体观点上呈多样化。为此,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女性人生观、道德价值取向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贯彻实施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女性的"四自"精神引领女性的职业观与经济价值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进一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女性的政治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李超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6):128-131
金钱价值观就是指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形成的对金钱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时所持有的内在尺度.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立足于重庆女性素质调查,从三个方面对重庆女性的金钱价值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女性对钱的重视程度与学历成反比;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职业群体的女性其金钱价值观存在差异性:同时重庆女性的金钱价值观也具有一致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许艳丽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20(6)
女性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力量,女性的消费生活方式关系着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女性的消费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建构,具有性别化特征。基于经济发展的女性消费生活方式建构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对女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影响,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构有利于生态文明的女性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18.
教学动力研究的反思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森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
本文提出开展教学动力研究的设想:第一,研究教学动力应从分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出发;第二,从理论上探索激发和强化教学动力的实践策略,是教学动力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在宏观研究的同时,要加强教学动力的微观研究与行动研究;第四,应从“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研究教学动力。 相似文献
19.
从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了当前盛传火热的“土豪热”现象,表现为人们财富观的异化,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将自己的价值观重心偏颇到个人价值的满足上,冲击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地位,导致了社会的浮躁.论述了“土豪热”现象被人们疯狂追捧、趋之若鹜以至上升为价值信仰的现状,研究和分析现象之后的奢靡之风盛行、道德精神匮乏、价值取向扭曲等社会价值观问题.提出用社会主义棱心价值观引领当前人们在价值观层面出现的问题,坚定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统领地位. 相似文献
20.
李毅梅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4)
女性文学的崛起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坛上的一件盛事。根据女性意识的觉醒程度以及话语主体形象的变化,80年代以来,女性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三度的增变:即以舒停、傅天琳为代表的“前女性诗阶段”,以翟永明、伊蕾、唐亚平为代表的“女性诗阶段”,以及邵薇、王小妮等女性诗人们为代表的“后女性诗阶段”。从舒伸到耶薇,这种植变完成了从“女神”到“女人”的话语主体形象的变异,以及文化背景与精神个性上的“超越”、语言运用上“轻化”与“淡化”的探索等等。反思20世纪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历程,聚焦“诗”与“女性诗”之定义的再现,相信新世纪的中国女性诗歌定将在广度与深度方面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