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为前提 ,专制政治体制、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特定的政治符号、学校教育、家庭等政治社会化途径充当了放大上层政治文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政治权力对社会的全方位控制为前提,专制政治体制、大众传媒与社会舆论、特定的政治符号、学校教育、家庭等政治社会化途径充当了放大上层政治文化、扭曲大众政治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 16世纪中叶到 19世纪初,日本社会出现了城市运动。日本的城市运动是日本战国后期幕藩体制建立的结果。幕藩体制的建立形成了国家对商业和城市的统制,使城市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起来,成为社会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的重要载体,在幕藩体制中,以集权、分权相结合的石数制为核心的兵农、兵商分离制有力地推动着城市运动的发展,它不仅塑造了日本的封建小农经济,而且塑造着日本的商品经济,使城市运动成为日本江户时代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在明治维新之前成长壮大,日本的现代化也由此展开。  相似文献   

4.
祭海仪式是海洋社会的重要研究专题,功能主义视角有助于通过祭海仪式来审视海洋社会。日本有着悠久的祭海传统,平安时代末期由政治家平清盛在濑户内海创建的管弦祭是其中的代表。以功能主义为视角可知,管弦祭的社会功能发生着阶段性转变,在中世时期成为精英阶层实现政治利益的工具;在近世时期成为海民等庶民阶层实现自身利益的祈祷对象;进入近代以来成为海洋文化事业发展的助推工具。并且,这些功能变迁正是各时期濑户内海乃至日本社会政治、经济、宗教等影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这些功能变迁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对濑户内海乃至日本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唐代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中国的文化不断地移植于日本,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到了宋代,日本社会的发展已达到较高水平,对于中国文化的需求大为减弱。中日文化的交流相对地降至低潮。“久停方贡之使而不遣”,两国政府间的关系基本断绝。但日宋间的民间交往仍在继续,不少日本僧徒随着往来的商船来到中国,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日本东大寺的名僧(?)然。据《宋史·日本传》和日本史书所载,奝然,原姓藤原氏,平安城人。生活在日本藤原  相似文献   

6.
“日本经济奇迹”是战后各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主要的当属战后日本建立的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正是由于这种良好的国内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由此而制定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和高速增长。这种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由于日本特殊的国情、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战后特定的社会环境等,使得日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具有多方位、复杂化的特点,其中不仅包括源于日本特殊经济结构的深刻的经济根源,而且还包括政治、政治与行政、政治与经济、社会物质条件、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文化及心理等诸多层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近三年来,中日关系出现政冷经热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日本在历史问题上缺乏正确认识,日本领导人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动摇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从政治文化角度进行剖析是解释中日关系的视角之一。政治文化作为社会观念形态,体现着人们的政治价值和政治心理取向,制约着国家外交行为的基本方式和基本走向。中日政治文化的交流互动,有利于两国人民加深相互认识,促进相互理解,推动中日关系朝着健康的方向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神道教是日本特有的固有的民族宗教、民族文化和精神行为;在日本神道文化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国家神道是特定历史阶段即日本近代社会的宗教、文化和社会组织的统一形态;对国家神道的哲学阐述,有助于解明近代日本的政治非理性的思想动因。  相似文献   

9.
以海神庇护为核心的妈祖信仰随古代中国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向周边国家传播,自明代传入日本后逐渐形成华侨群体的文化记忆和信仰实践,并在部分地区经本土化而进入日本神道系统。虽然18世纪以来日本的妈祖信仰的社会基础因当地政治环境变化曾一度式微,但20世纪末期以来在中日双方的共同保护和华侨的助推之下,凭借海洋记忆和实用价值得以复苏并成为中日人文交流的载体之一。当代的妈祖信仰作为特殊的宗教资本,可通过人文交流实现在文化资源、社会服务、民间互信等领域的资本增殖,以拓展中日妈祖文化圈,帮助化解日本社会对华错误认知,培育双方交流的民意基础。  相似文献   

10.
日本市场化的启动是在明治维新所开创的良好、适宜的社会环境激发下进行的.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对日本市场化的启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显示出后进市场化国家市场化启动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时期西南地区的土司因不同的族属、历史发展进程,其姓名的类型和功能呈现出不同的状况及特点。姓名具有较强的社会特性,土司姓名与国家政治相结合,即被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政治功能,而封建帝王御赐的姓名更是放大了土司姓名的政治属性。对土司而言,是一种非凡的政治荣耀,对王朝国家来说,则是构建土司国家认同的一种重要手段。土司姓名构成文化映照出其自主学习与吸收内地文化的实践及努力,是土司向中央王朝表达政治立场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元明清时期不同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生动注脚。  相似文献   

12.
2004年8月20日至24日,元代社会文化暨元世祖忽必烈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在天津、石家庄举行。会议由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文理学院、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元史研究会联合主办。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元代政治、社会、文化及元世祖忽必烈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13.
以文化语境为切入点,总结了日本人的社会传统、价值认知、行为法则、社会心理等社会文化语境的特点,阐释了文化语境对日语特有表达方式形成的影响,旨在使日语学习者更深入地理解和驾驭这门语言,实现无障碍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成吉思汗祭祀作为历史记忆载体和政治文化资源,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语境下扮演着不尽相同的角色,并发挥了截然不同的社会功能。该祭祀在不同政权(北元、清朝、民国以及新中国)时期,被不同的群体不断地再构建和再解构,被解读出包括蒙古黄金家族政治、民族国家、佛教、世俗化以及民族或族群认同等诸多层面的多种涵义。成吉思汗祭祀的现代转型中,国家、蒙古族民众、佛教徒以及其他参观者等各类参与者为消除或生成不同成吉思汗身份和意义而互动,但国家在这一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蔡春华 《东方论坛》2011,(5):53-57,63
1904年出版的《日本的觉醒》意在面向西方世界的读者,树立日本作为和平之国而非好战之国的形象。它描述了日本等亚洲国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面临的困境,介绍了闭关锁国时期的德川社会的政治文化面貌、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所发生的巨变,指出日本近代化的原动力来自于日本内部。英美两国的评论对《日本的觉醒》持相反的态度,美国高度肯定而英国给予了严厉的批评,两种反应均有其各自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近百年来,日本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诸方面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从明治维新(1868年)结束了与外界隔绝状态后,日本迅速越过工业资本主义阶段而跨入帝国主义阶段,并在很短历史时期内跻身于经济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行列。与此同时,日本社会在几十年内掌握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人类学中,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因此,在社会团体中,交流是不可避免的,交流的形式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鞠躬这一肢体语言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普遍使用,表达了对对方的尊敬之意。现在,日本的鞠躬礼是最讲究的,鞠躬不仅是日本人有礼貌的表现之一,也是日本人的代名词之一,不同程度的鞠躬,都表达了对别人的敬重之意,但是做为一个非语言交流符号,它又反应出了不同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8.
楚保玲 《南都学坛》2013,33(3):15-19
汉代儒家政治文化倡导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等思想,提出德刑并用、以人为本等治国理念,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政治思想保证;制定"三纲五常"等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倡导自强不息的政治追求和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治心理基础;倡导"分权制衡"的理念,为社会公正公平、安定有序的和谐发展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传播政治文化,促进政治文化的社会化,为社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儒家政治文化是汉代社会和谐发展的巨大杠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法制保障和思想道德基础;而社会的和谐发展又是汉代国家强盛、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丝绸之路是饮食文化交流之路。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具体体现在西域各民族饮食文化间的交融、西域与中原饮食文化的互动及西域与中亚、南亚等地饮食文化间的交流。探析汉唐时期西域饮食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史、社会生活史乃至经济史的研究,并能促进对西域多元文化的认识,使我们更为立体地认识和理解丝绸之路文化,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物语文学”是日本古代文学的,种体裁。“物语”指的是用汉字、日本假名混合写成的传说、故事、传奇之类的小说。它出现于假名文字之后,其根源是民间的口传文学。“物语文学”产生于日本的平安时期。古代中日政治、文化的交往始于七世纪。中国的思想和文化随着交流大量地传进了日本。在这一时期,日本仿效中国,实行律令制(始于大化革新,645年)。在文化方面,形成了所谓的“唐风文化”。从那以后的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