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先锋派代表作家余华的创作生涯经历了两次明显的转变,第一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从先锋创作向传统现实主义的回归,第二次则是进入新世纪后,即《兄弟》《第七天》创作时期,由现实主义向现代写实主义的逐渐过渡.余华在不同的创作阶段显示出了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他"迂回式"的创作之路中,有一条主线将他各时期所做的不同尝试一以贯之,这条主线即"接近真实"的创作原则,余华的转变、坚守和突围都是为了更加自由地接近真实.  相似文献   

2.
《起死》的主题是多重的,《起死》作为《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起到了"豹尾"的作用,它几乎可以看作是鲁迅思想的一个缩影,具有鲁迅一生创作思想的"总结意味"。形成多重内涵的原因在于《起死》的独特的戏剧体对话形式,以往的研究者往往简单地将其看作"油滑",而没有认识到其间所蕴涵的多重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试论《尤利西斯》的结构与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伊斯创作《尤利西斯》时基本上采用了与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相平行的手法来构造全文,并从三个主要人物的角度出发来构造全文。《尤利西斯》的主题是复杂的,小说文本的"可写性"为主题的多角度阐释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小说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创作的高潮,并成为其"约克纳帕塌法"世系重要组成部分。对生长于斯的南方社会的既爱又恨使得福克纳创作表现出复杂性特点,通过对其代表性短篇小说《烧马棚》、《干旱的九月》以及《沃许》的文本细读,生存于斯的南方人在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中迷失自我、陷入焦虑或自欺跃然纸上,福克纳短篇小说呈现出存在主义的虚无主题。  相似文献   

5.
《b小调第六交响曲》是柴科夫斯基一生创作生活的总结。本文剖析了《b小调第六交响曲》的创作历程和该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集生 《山西老年》2013,(9):21-21
"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电影《英雄儿女》中这首风靡全国的歌曲《英雄赞歌》,其创作和演唱背后都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1952年春天,中国文联组织以巴金为组长的创作组赴朝鲜体验志愿军的生活,准备创作一批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文学作品,巴金选择志愿军某团六连作为体验生活的地点。在七个多月中,他与战士吃住在一起,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到前线采访。从朝鲜战场回来后,巴金满怀激情地创作了《生活在英雄们的中间》《英雄的故事》《保卫和平的人们》《明珠和玉姬》等作品。1961年,经过三年酝酿与创作,巴金的中篇  相似文献   

7.
残疾儿主题是大江健三郎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标志性的题材。它来源于作家本人的家庭生活的体验,最早出现于他的《个人的体验》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因残疾儿主题而获得精神的"再生"。残疾儿主题内在的审美价值在《新人呵,醒来吧》等作品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大江借此形象地描述了体现他博大的人道主义文化关怀的"共生"的命题,他的创作风格因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受作者情感因素影响很大,比较鲁迅2个时期创作心理的差异,有益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创作转变。《呐喊·自序》和《朝花夕拾》都是鲁迅的人生记忆叙述,由于不同情绪的影响,故而凸显了截然不同的场景序列。从对记忆的不同叙述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的认知差别,这是由他不同时期的文化观决定的。《朝花夕拾》唤醒了他心底的民间记忆,促使他从启蒙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不仅使得他对中国社会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而且也使小说中"哲学家/汉子"的隐喻意义发生了变化,由此,鲁迅的小说创作也实现了转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清平乐.会昌》中批注中所说的"前面那首《菩萨蛮》",是指《菩萨蛮.黄鹤楼》。"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是作者的慨叹:慨叹从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起,他跋涉了湘、赣、闽无数的青山碧水,而赢得的只是南线会昌一带的军事形势独好。"东方欲晓",借喻"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即将过去。"莫道君行早",不要说我主张突破"围剿","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过早。《清平乐.会昌》的主题思想是,"在中国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里",作者于"苍凉"、"郁闷"之中,通过写景抒情,含蓄地预示中央红军主力必须及早作战略大转移———长征,到新的有利于红军发展壮大的地区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和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10.
1938年何其芳到达延安之后,一直思考着知识分子的转化问题,这一点反映在其心态和创作道路上,则体现为告别过去和真诚的忏悔。研究何其芳这一时期以《夜歌》为代表的创作,大致可以推究其诚实、矛盾、焦灼以及歌咏和叹息的心理意蕴。何其芳在《夜歌》中表现的诚实坦白和强烈的自卑心理、忏悔意识,使其成为战争时代作家群落中的一个悲剧典型。延安后期,何其芳从一个追求文学之美的诗人转变为一个政治的服从者。而在创作上,何其芳最终选择了具有"转变"性质的"暂时性停笔",其诗歌创作的"空白"更是引申出"何其芳现象"这一文学史命题,进而使何其芳成为一位跨越现当代文学史的作家典型。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连环计》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维护汉家江山的正统思想、君臣道义思想、"立功"立名"思想、崇尚智慧(勇武)的思想、爱美的思想、宿命的宗教迷信思想。明人王济的改写本传奇《连环记》与之相较,在基本主题上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但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两剧变化的背后有深层的历史背景、时代文化特色和文人创作心态等原因。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马头琴独奏曲《怀念》的创作背景、创作特点和演奏特点等方面的梳理,特别是对乌拉特长调民歌主题在该作品中的变型与贯穿手法的研究,探究作曲家是如何将一首经典的乌拉特长调民歌(《茂盛的檀香树》)的主题进行提炼与归纳、变型与贯穿,创作出一首经典的马头琴音乐作品,并试图进一步地总结和归纳蒙古族器乐化作品创作中前人的经验和心得,并探究蕴含其中的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康拉德创作《阴暗线》时表现出了对青少年前途及其成长问题的极大关注。本文运用荣格"原型"理论,通过对《阴暗线》中情节结构的分析,力图重构小说的成长原型,从而再现和解读这篇作品的成长主题。《阴暗线》描述的与其说是一次海上航行,还不如说是一场暴雨狂澜中的精神旅程,是一场男人世界里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14.
苏雪林凭借成名作《绿天》和《棘心》,赢得了"闺秀派女作家"的声誉,运用精神分析学说中"梦文本"与"潜文本"相关理论,指出苏雪林早期散文创作集《绿天》的伪"女性气质"。通过对《棘心》的创作意图、创作手法和美学风格的分析,指出苏雪林早期创作与"闺秀派"不仅相去甚远,而且呈现出阳刚、雄壮之气。  相似文献   

15.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耻》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海洋法》教学的特征,以"翻转课堂"理念重建教学结构,运用基于资源的主题教学模式,完成了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主要目的是实现《海洋法》教学从知识灌输、以教定学的传统模式向基于信息化环境的问题中心、以学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奥格伯爵的葬礼》和汉"T"形帛画是中西方美术史上各自时代的重要标志,虽在创作时间上相隔甚远,但在画面内容上却颇为相似。《奥格伯爵的葬礼》是16世纪西班牙贵族世界精神危机下的产物,汉"T"帛画是汉代黄老思想、楚巫盛行下的产物,二者同为描绘逝去人的埋葬与"羽化升仙"的幻想,在画面构思与中心主题上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8.
张恨水以"叙述人生"为基点的创作观对他的武侠小说创作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在他的《武侠小说在下层社会》、《论武侠小说》、《剑胆琴心.序》、《中原豪侠传.序》等一些由创作经验勾连起的关于武侠小说创作理论的文章中均有表现。从中可以发现,张恨水将现代世俗精神贯穿于武侠小说创作,以"反幻想性"对传统武侠小说进行了现代改良。  相似文献   

19.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耻》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形式)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等方面(内容),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20.
王尔德虽是19世纪唯美主义的代表,但其在后期创作中也倡导艺术与生活不可分。《理想丈夫》是其后期创作的四大喜剧之一,作者在创作中用各种反讽手段,表现当时的社会现状。本文主要从人物、主题、情节方面分析作者对反讽艺术巧妙运用所产生的戏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