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喜福会》:男性中心主义的颠覆与解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强烈的女性意识是美国文坛新星谭恩美成名作《喜福会》的突出特色。基于独特的华裔妇女身份,作者既通过受封建传统文化压迫最为深重的、旧中国女性形象的塑造,撼人心弦地鞭斥了男性中心主义的残酷性,又通过生活于当代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的塑造,揭露了男权文化网络的深邃性及其影响的长期性;并以新时代女性的乐观心态展现了女性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寻找主体性的历程;更在自己创造的文本中,有意识地解构了以男性为中心的书写传统,显现出力图颠覆“菲勒斯”中心文化的理想光辉。  相似文献   

2.
从著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畅销小说《喜福会》入手,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及种种爱爱怨怨讨论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与碰撞,以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间在母女情深中的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3.
著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突出地再现华裔女性的主体构建问题。小说通过“母亲”与“文化”的文化隐喻,以及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斗争,揭示了美国华裔女性在种族、性别夹缝中所面临的艰难处境,从而指出华裔美国女性主体建构中的矛盾与迷失。  相似文献   

4.
小说作者从不同的视角 ,凸现了在美国社会中接受强势文化 (美国文化 )的华裔青年与仍固守弱势文化(中国文化 )的老一辈人之间的矛盾。小说描述了处于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的种种心态和经历。作品的成功 ,是与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及对人性、人的感情和欲望的传神把握 ,且具有浓郁的抒情笔触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5.
从中国饮食文化、麻将文化和五行学三个方面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国人所崇尚的团圆、美满的家庭关系;中国式的做人艺术;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的经验性类比等,意在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6.
谭恩美是当代美围著名的华裔作家。1989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后即享誉美国文坛。母女矛盾的产生和最终冰释是小说《喜福会》的重要情节,凸显了撞击与交流的中美方文化,交织与融合的梦幻和现实。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区所提出的“本土意识”出发 ,结合尼采的“权力意志”、福科的“权力话语”以及丹纳提出的形成民族文化意识的三因素 ,经过分析比较 ,得出结论 ,即民族文化意识深受权力意志的影响 ,因此本土意识也带上权力意志的色彩。这为本土意识 ,进而为比较文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从权力意志的角度审视本土意识 ,并从权力格局变迁的角度来考察本土意识的变化 ,并以此考察各国文学相互之间的影响、接受和排斥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9.
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喜福会》描写了四对母女之间持续不断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中美两种文化的碰撞,以及这种碰撞对华裔心灵上的影响。小说中展现的母女之间的矛盾冲突正好集中反映了两种文化的相互冲突。  相似文献   

10.
从中国饮食文化、麻将文化和五行学三个方面对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该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其中包括:中国的传统节日的丰厚文化内涵;中国人所崇尚的团圆、美满的家庭关系;中国式的做人艺术;阴阳五行及其变化关系的经验性类比等,意在说明《喜福会》的创作与中国的传统与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这种影响既是自觉的,有意识的,同时也是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  相似文献   

11.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通过描写旧中国社会里悲剧的婚姻和美国当代社会中失败的婚姻以及女性对压迫和奴役妇女的婚姻的抗争,批判了男权统治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及其思想的无处不在和根深蒂固,颂扬了女性的斗争精神,从而提出了如何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和谐婚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美国华裔家庭内部的夫妻关系和母女关系,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婚姻观、孝爱观和教育观在美国华裔及其后代身上的传承与延续,具体表现在:中国传统婚姻下男女不平等的关系,儒家敬老爱幼的传统以及中国母亲的批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语言的学习必然涉及文化的内容,在本土文化与他者文化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取舍,这是外语学习者常常感到困惑的问题。文章就语言学习为目的,借用电视情景喜剧为手段,探讨本土意识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及影响,以求获得更加开放的视野和理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充斥着各种中国意象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哲理,蕴涵了中国文化与哲学思想,并且成为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显示器。本文通过对《喜福会》中各种中国意象的寓意分析,来揭示其作品选用的中国意象的文化功能:一方面反映了华裔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迎合美国受众而对中国文化所做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也在这种有意无意的选择中与美国文化相互渗透,从而证明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选择与相互渗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运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将中西文化融入到《喜福会》的故事中,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本文从叙述模式、叙述技巧和叙述语言三方面探讨这部作品的叙事策略,揭示其与主题内容的呼应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文化批评人类学的角度审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认为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本土意识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在《喜福会》中选择中国母亲和女儿的故事作为创作题材,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母亲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她作为华裔作家的中国情结和中国文化意识使然。在其小说中.母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是历史与记忆的中介,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谭恩美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中心”和“边缘”对立的模式.对母亲们代表的中国文化与女儿们代表的美国文明给予了同样的关注,力求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于上世纪末出版后即获得很大成功并很快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评论者角度各异,观点不一。本文以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为依托,吸取心理学人格结构理论的研究成果,运用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分析在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母女两代人在寻求幸福的道路上,自我意识由缺失到觉醒,迷失到重拾的过程,侧重探讨了自我意识与个人幸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谭恩美是当今美国文坛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位美国华裔女作家.1989年她的处女作<喜福会>刚一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曾经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达9个月之久,并包括获得全美图书奖,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等在内的多个重要奖项.<喜福会>由16个相互交织的小故事组成,表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和他们各自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揭示了作者为了迎合西方读者的口味,而不惜集中地大量地呈现旧中国某些陋习的东方主义情愫.  相似文献   

20.
从两个方面对谭恩美在《喜福会》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进行解读:一方面,由于西化的思维和生活方式,加之对中国文化存在一定的迷惑和误解,谭恩美对所表述的中国形象有歪曲和批判之处;但另一方面,无法改变的华人文化身份,强烈的中国文化意识以及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又使谭恩美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西方社会传统的中国套话,从而塑造了中国形象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