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杰 《民族论坛》2008,(2):40-41
团体心理咨询在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个别咨询不可比拟的优势,其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是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国内十六所民族高校抽样调查,从五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民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和需求.研究从整体上认为,民族高校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所做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但在某些具体实施方面还存在进一步改善和提升的空间.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从构建校园层级式管理网络和加强校园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建设两个方面完善民族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高桂芬 《民族论坛》2007,3(6):40-41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积淀下来的支持和维系民族生存发展的人格力量。民族院校要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主要是指爱国主义真挚感情,团结统一的民族意识,胸怀大志、艰苦创业的抱负以及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4.
探讨河北省廊坊市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水平,采用少数民族认同问卷对高校的256名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本民族社会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得分均高于3.5分,对中华民族认同要高于对本民族的认同;大三学生在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分量表及各个维度上均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居住在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认同分问卷上得分显著高于城镇的。在中华民族科技、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背景下,在高校的教育作用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水平在提升。  相似文献   

5.
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也更加关注对于学生思想认知的正向引导,特别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中,要将引导学生的自我理想与民族发展结合在一起,主动承担相应的时代责任,早日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系统介绍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结合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大学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提升高校思政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正确认识其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认真分析其价值观变化的原因,不断拓展价值观教育的思路,进一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正确处理多样性与主导性的关系,在多样性中把握主导性;正确处理全面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在全面性中把握针对性;正确处...  相似文献   

7.
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高校大学生假期生活现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关于西藏高校大学生假期生活现状调查的研究少之又少.本项研究表明,西藏传统的高校大学生假期生活模式不能满足社会与高校办学层次发展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因此,从高校、家庭和学生三个维度出发,三管齐下、组成合力,才能更好地促进西藏高校大学生的成才成长.  相似文献   

8.
周俊利 《民族学刊》2021,12(2):9-16, 93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民族成员联系的精神纽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进程、“和而不同、多元一体”的灿烂文化、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和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精神家园,这些优秀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灵魂和根基,也是中华文化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大凝聚力和伟大创造力的源泉。在民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和“课程思政”的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提升多数民族大学生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促进少数民族和多数民族双向认同,在此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9.
绥化市少数民族分布体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有32个民族成分,7个民族乡(镇)、67个民族村.从绥化市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状况,数量变化等方面的分析,就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提升民族素质,加强民族教育,弘扬民族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绥化市的发展建设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0.
陈星 《中国民族》2012,(7):38-39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成员认同并遵守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物质、传统、观念、风气等各种文化形态有机结合的整体系统。民族高校因其自身民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校园文化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高校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和地区,他们拥有各自民族的性格和心理特点,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以本民族拥有的辉煌历史和对整个中华民族所作出的贡献而自豪。他们把促进家乡的繁荣与本民族的发展作为学习的动力,把对未来的期望变成向上的热情,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报效民族、报效祖国作准备。  相似文献   

11.
12.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入校,各民族之间的接触、文化上的碰撞、心理上的冲突将不可避免。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结构作适当调适,以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我们有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面临的心理矛盾与冲突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其发展的现实性问题作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永政  王李霞 《民族学刊》2014,5(1):88-91,127-128
文化融合是一种客观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今的一种社会存在状态;是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文化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的概念则是近现代才从西方国家传入的新鲜产物,是生活在其地域范围内的人们对其所在国家的认识、评价与情感,主要表现于国家政治共同体和结构层面以及共同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层面的认同。国家认同于国家本身、于个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中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问题显得尤为迫切。而国家认同教育是国家认同构建中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学校教育是建立国家认同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是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有力保障、表现形式,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高级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深远的影响。我国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并吸收了中国历来坚持"和而不同"处理民族关系的宝贵经验与优秀传统,制定出了相应的民族政策,坚定地保障民族文化融合,加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教育,促进国家的稳定与团结。  相似文献   

14.
顾斐泠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20,11(2):71-76, 136-137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各少数民族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重要群体,是推进我国各民族和谐发展、维护我国边疆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中坚力量。在社会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中的认同,增强他们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识能力,从而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这既是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着力点,也是民族教育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结合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探寻通过铸造信仰认同、增进理论认同、激发价值认同、整合利益认同、建构话语认同、培育情感认同等路径,提升在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保证我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基于心理应激理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广西5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应激源主要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分别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在相同的就业心理应激源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应注意来自各方面的应激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6.
何志敏  韩锐  姚楠 《民族学刊》2022,13(5):22-29, 133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关系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对来自西北地区的5所高校近60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体水平较高。情感归属行为自觉等维度方面从考察人口统计特征因素对其影响的显著性程度上看,政治面貌对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维度的影响差异最为显著,性别、生源地、父母受教育程度、社会交往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维度上存在差异。可通过课程思政、党员引领、实践养成、以网致胜等途径增强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彭尚源 《民族学刊》2020,11(1):8-13, 121-122
通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等方面都有待加强。因此,要大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生条件,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要着力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共同历史的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认同,从而使其在培育自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担当起国家民族政策的宣传者,担当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的责任,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广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繁荣。  相似文献   

18.
张翔云  何星亮 《民族学刊》2021,12(11):12-19, 121
中华文化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的文化,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团结之本,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核心力量。梳理中华文化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分析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明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概况,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动向,为实践研究提供策略。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相关研究,首先对“中国知网”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进行精确查询,逐条查看,去除重复、与主题不符的文献,最后得出431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梳理了431篇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明确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主要现状,并分析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建构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论体系、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的实践经验与创新发展研究、扩展中华文化认同的学科范围与内涵挖掘、运用多种方法全方位研究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等方面,提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的实现策略。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中华文化认同研究实践策略提供思路,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黄春 《民族学刊》2015,6(6):74-77, 115-116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文化背景的多元化是开展第二语言教学研究的活样本,民族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化对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既有不利的方面,也存在有利的因素。了解和认识文化差异,进而接受和欣赏异质文化,这是民族预科英语教学应有的思想境界和文化高度。加强多元文化教育,使学生在习得英语的同时,跨文化意识及交际能力也相应提高,为今后英语学习作好语言基础和文化心态的准备。  相似文献   

20.
民族心理承受力是民族成员对某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适应力、容忍力的强弱程度。不同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存在差异,我国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比较,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在社会转型和重大社会变革面前,较弱的心理承受力往往会表现为民族心理上的保守性、排他性和敏感性,并导致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显现出的复杂矛盾,进而对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形成消极影响,这就决定了正确认识、科学对待民族心理承受力差异对于我国和谐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