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同义为训”与“同义并行复合词”的产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同义词在语言中的作用汉语词汇的丰富性,表现在“同义词”的丰富上。解释词义的方法,也常常以这种丰富的同义词做基础,在训诂学上形成“同义为训”的体例,即以同义词来做训释词,指明被训释词和训释词之间是同义关系。古代训诂学的专书,如《尔雅》等,首先是把同义词类集起来分列成各条,再从各条中分别采取比较普通常用的词(一般称为“基本词”)来做训释,这就是“同义为训”。郭璞《尔雅序》里所谓“总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者”,也就是关于同义词的类集、  相似文献   

2.
一、“孰”是“熟”的古字。《说文解字》:“孰,食饪也。从(?)声。”本义是加火把食物煮熟。而后,“孰”被借去表示疑问的代词,通常指人、指物,相当于“谁”、“什么”、“哪一个”的意思。后来为其本字选了新字“熟”,所以“孰”、“熟”成了古今字。“孰”的本义逐渐消亡了,而假借义却被经常使用了,“孰”本来是实词,后逐渐虚化,变成虚词了。“孰”作为疑问代词,其意义和语法功能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如:①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相似文献   

3.
中学文言教材中的同义复词辨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注重单音词的教学,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文言文课 文中,还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同义复词,在古汉语中称为“连文”或“同义连用”’。 “同义连用”是古汉语中一种普遍而特别重要的现象,但由于字、词的古义在 后代往往消失,因而易造成对同义复词的误解。在中学文言教材中,课本编者 也常常将同义复词仅从单个语素的角度去理解,因而往往不得其义而发生误 释,这是不得不辨的。  相似文献   

4.
古代“度”和“渡”都有动词“过”的意思,古字书释其义统言之“过也”,发展到现代,于是出现了双音节同义合成词“度过”与“渡过”。“度过”和“渡过”义有抽象具体之分,所过,即度过和渡过对象有时间空间之别,这一点尚不为人们所普遍了解。因此,在现代语文中,常出现表达同一语义而“度”与“渡”或“度过”与“渡过”并用的情况。例如:  相似文献   

5.
试议“语言世界图象”薛效贵教学、阅读中,常可碰到这种情况:在表达同一个意思时,各民族之间所用的方式不同,即呈现出语言的多元化现象。譬如,表达“因小失大”这一意思时,汉语说“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维吾尔语说“为寻钮扣,丢了骆驼”;英语说“怕核丢苹果”;...  相似文献   

6.
“主”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概念。“主”是天道的代称,《周易》卦象中离、艮、震为“主”。“主”与“常”同义,《周易》卦象中兑、震、坎、离为“常”。商周宗法制社会中的贵族统治者也称为“主”,《周易》卦爻辞中“王”、“君”、“公”等皆与“主”同义。  相似文献   

7.
“以”“为”在古汉语中常常连写,构成“……以为……”或“……以为”格式。把连用的“以为”当作一个词来分析、研究其语法作用,始于《马氏文通》。马氏认为:“‘以为’二字有两解:一作谓词者,则‘以为’二字必连用;一作以此为彼者,则‘以为’二字可拆用。”这里所说的“谓词”就是谓语。“以此为彼”就是“以……为……”的意思,这种意义的“以为”有两种情况:一是句中的“以”后无省略成分,  相似文献   

8.
"直寻"是钟嵘的诗歌创作理论,学术界对这一理论的解说主要可分两类,一是认为"直寻"就是直接反映现实,二是认为"直寻"就是直抒胸臆."直寻"的本义应是"窥意象而运斤",即诗人将瞬间直觉到的"即景会心"的审美意象直接传达出来的意思.从"直寻"与"不贵用事"、与语言、与"赋、比、兴"、与"滋味"等方面来论述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9.
“常”义辨     
“常”的本义非为“裳”许慎《说文》释“常”为“下帬也。”段玉裁注:“《礼记》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废矣。”《说文》认“下帬(裙)”,为“常”之本义,“裳”为或体。考之《尚书》《易经》《诗经》《尔雅》等书,“常”“裳”有别,无一相混,许慎、段氏说法无证可据。如《书·立政》:常伯、常任、常事、常人  相似文献   

10.
大连方言中的“血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连方言中的“血受”一词不断出现在各类媒体之上.它是大连人经常使用的一句方言,表示非常过瘾,特别舒服,相当好的意思.作为一个表示感受良好的词汇,使用“血”字,多少会让人感到不舒服.文章在分析研究了“血受”一词的语意及语源,认为“血受”应为“邪受”,意为“超出寻常的感受”,并且在提问时可以用“受不受?”,回答是可以使用“受!”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それで」”“そこで”和“だから”是日语中非常常用的几个接续词,在翻译的时候又经常都被译为“因此,所以”,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会被混淆,导致使用错误,本文就三个词的语感特点以及使用区别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法”字释     
何谓法,它的本义是什么?这是法学研究最基本的课题之一。“法”字在各个国家不同的语言里虽表达方式不一样,但其词义大同小异,都含有法则、法律、命令、权力的意思。 “法”字在古汉语里写作“灋”,实际包含三个字:水、廌和去。其中“水”字指“平之如水”,就是同一个水平面,一碗水端平的意思。可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个口号与“法”的本义是一致的。当然,在阶级社会里,不可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廌”字读作zhì,是一种像牛模样的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近两千年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的“秃”、“充”、“失”、“佴”四个从人的字进行考释,指出“秃”是籀文“(毛几)”的变体;充非省声字,本义为“充壮”:失的本义是“用鞭子打”;佴的本义为“强牵引”。  相似文献   

14.
同义连用,简言之,就是几个同义成份的连用。它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词汇现象。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成因、构成特点、功用等,作一点整理和探索。所取材料,一般以上古为限。 一 从词性上看,同义连用基本上囊括了各类词语。下面分类列举之。 1、名词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左传·文公十八年) 高其閈闳,厚其垣墙。(左传·襄公卅一年)  相似文献   

15.
古汉语界流行“疾”轻“病”重之说,担此说不可信。本文从二词产生、形体结构、形体演变、词义演变、“疾”的同义词混用、“疾病”连用等角度着手,引用了大量文献例证进行分析,认为“疾”产生早于“病”,为各种轻重病的泛称,“病”的各义项均为困苦本义引申,而无轻重之别;二者区别是二者适用范围大小、内外病之别和词性之别及作动词时有无宾语之别。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中的“美”字实为“羊头或羊角的头饰”和“正面而立的人”组成,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释依从的是小篆形体故不能算是对“美”字原始意义的解释,同时与“美”同义的“、善、祥”等字都从羊,但这些字义与“味觉美”无关。根据原始汉字的结构规律,结合历史学和人类学知识可以发现“美”的本义是“羊人为美”,应当来源于图腾仪式。  相似文献   

17.
火把节是彝、纳西、拉祜、白等民族源于古代、传承至今的节日,有关火把节起源的传说、故事比较多。通过研究认为诺苏支系有关??(火把节)一词中?的意思是“神界索要斯惹阿比命金”,?的意思是“人间赔偿斯惹阿比命金”的传说能合理、通顺地解释火把节名词术语,能符合事实地诠释诺苏在点火把时的祈祷词,能符合人类逻辑,合乎自然现象地说明火把节的起源和本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由于动词“踩”与“踏”同义,所以这两个动词与不同的、但同义的论元搭配时,会形成同义的复合词。并且与二词同义的其他足部动词与同一个论元搭配时,也会同步构词产生一些同义的复合词。掌握同义或近义词之间的同步构词现象,有利于我们掌握词汇系统,使得辞书编纂能够更好地注意收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9.
《史记》、《汉书》中的同义词语连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连在一起,表达一个意思,在先秦典籍甚至甲骨金文中就已出现。如金文《杜伯盨》“杜伯作宝米盨其用亯孝于皇申(神)且(祖)考。”亯即“享”,《尔雅·释诂》:“享,孝也。”享、孝同义连用。《左传·僖公九年》:“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越亦陨也,《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可证。这种现象,反映了汉语由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的趋势。到了汉代,尤其是在《史记》、《汉书》等历史散文作品中,同义词连用的情况更为突出,而且还出现了同义词组、同义句子连用  相似文献   

20.
说“义”     
对“义”字的口头语言和古代文献的部分意义用法进行归纳,认为从先秦到现代,“义”字都含有“与众人共同抵御灾难”及“分财与人”的意思。又通过分析同源词来推求古义,考释出“义”字的本义应是分配猎获物分得公平。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思想史上“义”字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