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二十世纪心理学美学诸流派中,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可以说对朱光潜先生早期学说影响至深.朱先生不仅据此批判了克罗齐形式主义的"直觉说",合理的解释了美感发生的心理条件;而且应用"距离"于悲剧的研究和人生美学的探索,使悲剧理论在辩证综合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并对人生、生活做了美学的诠释,将艺术人生化,人生艺术化,完成了"人生--艺术"之间的双向过渡.  相似文献   

2.
朱光潜先生的第一部学术论著<悲剧心理学>从审美经验和具体现象出发,以"心理距离"说为理论支点,立足于心理学和哲学,运用综合、批判和比较的方法,分别探讨了从康德-克罗齐到黑格尔、尼采的各派悲剧理论,并提出了自己的独立见解.  相似文献   

3.
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国小说家德莱塞以悲剧为题材,展示了20世纪初叶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揭示了人的本质、美国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位置及其变更,记录了上层社会的荒淫无耻和下层社会平民的痛苦呻吟,以其独特的悲剧氛围,体现出作家的悲剧审美价值观.泛性论是其小说悲剧氛围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这种可怕的悲剧氛围中,读者从张力和"距离"的接受心理出发,感受到痛苦中的快感,同时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这场悲剧产生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人本质中阴暗的一面,从而使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社会责任感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4.
语用学所涉及的语用距离往往指心理距离。法。只有充分理解心理距离和人称指示用法之间的关系,感情信息,才能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实际的言语交际中,心理距离常会影响到人称指示的用才能正确地传达自身的感情,正确地理解对方所传达的。  相似文献   

5.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6.
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  相似文献   

7.
心理距离是影响宁夏生态移民交往意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将心理距离划分为时间距离、空间距离、民族文化距离、社会距离四个维度,将交往意愿划分为主动交往和被动交往两个维度,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生态移民心理距离与社会适应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生态移民心理距离与社会融入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此,文章通过空间距离、经济距离以及文化心理距离三个维度提出合理控制移民村人口规模、实现企业及移民间的联动合作、寻求多元文化的共通价值等措施,进一步拉近移民心理距离,促进移民社会融入,帮助移民实现"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艺术创造成功与否,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能否把心理距离安排妥当:距离太远,让人觉得不可理解;距离太近,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美感。不即不离是艺术创造最理想的心理距离。所以,在艺术创造中,艺术家既要能够制造心理距离,还要善于对作品进行拉近距离的艺术处理,从而为观者更好地理解、欣赏艺术的美感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9.
“心理距离说”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一种审美态度理论,心理距离实即审美态度。布洛本来是为了取代“主观的”和“客观的”、“人情的”和“非人情的”这样一些对立概念而创立“心理距离”这一概念的,但他在用“心理距离”来指代审美态度时,又将共鸣和经验差异塞进这一概念中,造成了概念的混乱。从“心理距离”角度来讨论审美对象的虚构性,是布洛所独创。  相似文献   

10.
以个体的心理距离作为服务业员工职业倦怠的前因变量,建立了心理距离、情绪劳动策略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模型,探讨心理距离对职业倦怠和情绪劳动策略的直接效用以及情绪劳动策略对于心理距离与职业倦怠关系的中介作用。以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医护人员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施测心理距离问卷、情绪劳动策略问卷、职业倦怠问卷,在检验问卷信效度及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理论模型及相应的假设。结果表明,心理距离对职业倦怠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距离对情绪劳动策略中的表层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深层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情绪劳动策略在心理距离对职业倦怠的影响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探讨服务业员工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与行为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1.
心理距离、审美与旅游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间与空间造就了心理距离,心理的距离创造了审美,旅游活动恰恰就因为其自身时空变迁的特点,而演绎为了审美活动。人的审美是一种情绪上的认知,在人的认知活动中往往有知觉的闭合原理和再造想象的参与,所以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呼唤关于景区景点的一种开放性的弹性结构,旅游者不仅可以审美、赏美,还可以创作,旅游者也因此在距离与审美、审美与认知、审美与创作中不断的掀起愉悦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2.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殁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关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是中国文论史上极富影响的创作心理学命题。本文站在审美心理学视域, 从四个层面具体论述了缺失主体由“愤”而“著”这一诗性转换的必然与可能。  相似文献   

14.
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上,美学教科书通常都以优美、崇高(壮美)、悲剧、喜剧(滑稽)等来界定该范畴的内容。这是不科学的,因为这四者并非是各自独立的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它们之间并非是平等并列的关系,并且这种划分易在理解上造成混乱。审美范畴的较为科学的划分,应是阴柔美、阳刚美、悲伤美、幽默美等。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人性善的杰作”,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也被看作是善的悲剧。但《边城》的悲剧不仅仅是由于“不凑巧”这一表层原因造成的,其内涵要丰富、复杂的多,既有人物主体意识的缺失,也有孤独寂寞基因的羁绊,还有碾房阴影的挤压。因此,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实质是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它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16.
审丑僭越审美,喜剧颠覆悲剧,这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和传统相比较最明显的审美风格变迁.  相似文献   

17.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05,25(4):53-56
“诗意”与“悲剧”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共有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都程度不等地蕴涵着“诗意”与“悲剧”这两种审美因素。这里的“诗意”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具体到作品本身,诗意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之中。这里的“悲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而这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追求和做人的意义、尊严以及生命自身。由于小城中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由于作者那哀而怒的矛盾情感,以及诗意与抒情成分的加入,使现代文学的小城小说中很少有纯粹的悲剧作品,也很少有纯粹的充满爱与美的诗意作品。  相似文献   

18.
朦胧美是<聊斋志异>的美学特征之一.它写的人物变化,不是有客观条件为依据,而是虚幻的、想像的,因之也是模糊的、朦胧的;其艺术世界的情景和人物,使人产生心理距离,距离感产生模糊体验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人物塑造,千姿百态,作者主要用"虚"笔,笔端变化,用多种自然形态的类比以传其神,具有很大程度的朦胧美.<聊斋志异>的评点家对小说的朦胧美是充分张扬与肯定的.  相似文献   

19.
阐释中国古典诗歌崇高美的三个来源,指出中国古典诗歌的崇高美偏于社会领域,它主要来自诗人对人和以人的生活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事物或现象的抒写,来自对崇高情志和崇高悲剧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