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其构成要件有:受让人须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财产,受让人须通过交易从无处分权人处取得财产,标的物须为依法允许流通的动产,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须出于善意。我国民事立法尚无完整的善意取得制度,有待立法的完善,并与世界先进的立法接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纠纷也必将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态,谋求一个合理与正当的程序以公正有效地解决这些纠纷便成为民事诉讼法学者的重要课题。因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关的法律程序,尤其是民事程序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选择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为突破口,试图为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的保障提供制度上的依据。本文探讨了我国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最后从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完善的理念更新和具体立法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促进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作为"法学上之精灵"的无权处分制度是《合同法》颁布以来倍受争议的一项制度。如何完善我国的无权处分制度已成为民法学界所争论的的热门话题。通过对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下无权处分内涵及其效力的界定,并结合对我国《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评析,认为无处分权人与第三人订立的合同应该是有效的,其处分行为效力待定。若经权利人追认或无处分权人在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处分行为有效,否则,该处分行为无效,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笔者又从体系化的角度协调了无权处分制度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并通过参照无权代理制度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无权处分制度。最后,笔者拟制出我国无权处分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4.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授权立法已经成为我国的一种重要立法方式,本从理论与实证的层面上对我国授权立法的内涵与外延、法律效力及地位、立法监督的程序和方式以及修改与废止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完善我国授权立法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社会关系结构已经逐渐从单位制转化为社区制。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的一种,充分体现了刑法理念、刑罚文明的本质要求。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制度,但是,社区矫正制度在日趋完善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困境。本文综合分析了学界关于改进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的若干见解,通过分析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实践现状,探讨如何走出这些困境的方法,并从立法层面、执行层面和监督层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求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相似文献   

6.
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的立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学生权利意识不断增长的时代,高校学生处分制度引发了大量诉讼。其诱因在于高校学生制度与公民受教育权的冲突,其核心在于人们对高校学生处分权性质认识不清。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处分制度缺陷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校学生处分权性质的研究,将高校学生的处分制度在性质上分为改变身份的处分和非改变身份的处分两类,并从立法上对高校学生处分种类、程序性权利规定和救济制度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随着权力本位观念向权利本位观念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当事人的视角探讨许多有益于我国民事诉讼实践的话题。然而我国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未能获得宪法确认,同时在适用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为了使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能够获得宪法确认并予以保障,成为我国民事诉讼制度设计和运作的最高理念,本文以宪政理论、程序正义理论和程序主体性原则来分析其理论基础,最后从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完善的理念更新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以促进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发展,从而推动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介绍我国目前有关召回制度的法律及规章,详细阐述我国在召回制度的立法和实施方面的现状和不足,论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介绍我国最新的立法动态。在此基础上,从产品召回制度与我国现有产品责任法律体系的协调方面论述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立法模式,并从具体制度层面对缺陷的鉴定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的退市制度及执行中存在"进多退少、只进不出","该退不退、退而不出"现象,立法和制度设计缺陷以及退市制度实施弹性较大,需要从法规层面、制度层面及操作层面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机制.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公用企业的垄断行为及其特点、弊端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规制公用企业的垄断行为应该从立法层面、民事诉讼、信息公开制度、企业改制等方面进行完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腐败现象在我国还处于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左半部,距离拐点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处于上升阶段。而具有"终端反腐"、"阳光法案"、"反腐利器"之美誉的公务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在我国在立法层面还没有确立下来,没有步入法制化的轨道。本文从八个方面探讨了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与公开制度立法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行政处罚法》的立法精神及《行政处罚法》实施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具体论述了我国行政处罚制度的特点,从两个层面分析阐释了行政处罚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一是明确了行政处罚的性质,二是确定了行政处罚的原则。本文在论述行政处罚制度的特点时,注意将行政处罚的立法特点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探讨,为领会和实施我国的《行政处罚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认制度是民事证据法上的一项基本制度,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对之均加以详尽规定。辩论主义、处分权主义是确立自认制度的理论基础和制度环境。在推行司法改革特别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我国在参照国外成熟的理论和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提出对现有的过于简单的自认规则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环境权法律制度的确立与我国民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概念的提出是在 2 0世纪 60年代初 ,环境权一经提出即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随之 ,大多数国家在其法律 (甚至是宪法 )中确立了环境权制度。环境权在我国只是近几年才提及的。关于环境权是否应在我国法律上确立 ,包括环境权性质、定位、内容等均没有明确的答案。本文试图从我国现有环境法立法状况 ,国外关于环境权立法层面入手 ,来探讨在我国应确立环境权法律制度的必要性及其对我国民族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针对调解的司法政策受制于民事诉讼的功能预设和现实状况,每每作出重大调整。政策多变的背后是国家本位立法理念的深刻影响,调解制度沦为实现国家司法功能的工具,丧失了独立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基础,跌宕起伏在所难免。在未来的调解立法与实践中,应实现立法理念从国家本位到权利本位的转换,在保障当事人诉权、实体处分权和程序选择权的基础上,使用利益调控之手段,合理控制案源以利于诉讼功能之实现,使诉讼制度与调解制度相得益彰。惟有在权利本位的立法理念下,调解制度才能奠定平稳发展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民事诉讼中应建立答辩失权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摘要: 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中尚未确立答辩失权制度,而现行的答辩制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如有违程序公正原则,降低庭审效率,不利于现行民事证据规则的推行。建立答辩失权制度是对当事人处分权的合理限制,有利于落实诉讼平等原则、避免举证混乱、提高诉讼效益,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双重价值目标。国外答辩失权制度的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制度合理性,因此我国应当借鉴英美法系以答辩期间作为答辩权行使的法定要件的立法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民事诉讼答辩失权制度,同时也应注意保护被告的合法权利。  相似文献   

17.
民事抗诉学说中废除说、限制说、加强说是不全面的,完善说符合我国国情和法制建设的需要。民事抗诉属公权力行为,抗诉过程充分体现当事人地位平等和诉讼平等,检察机关只发挥程序性启动再审的作用,实体判断仍由法院完成。协调民事抗诉与当事人处分权之间的关键是,涉及私人利益时应充分尊重当事人处分权;涉及社会公共利益时,则以职权主动抗诉。由于我国民事抗诉制度立法粗糙和原则抽象,迫切需要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18.
刑事悬赏是刑事司法领域中的一项制度,近三十年来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起着辅助刑事司法机关追究和惩罚犯罪的重要作用。刑事悬赏制度应当在立法层面上确定其程序法的地位,从而完成该制度从法律空白化到具有现实性的法律化。当前,我国刑事悬赏制度法律化问题重重,必须进行该制度的立法体系设计,以期将立法的构想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9.
高校对学生进行处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密切相关。但我国法律对高校处分程序并没有作出规定,有必要建立处分听证制度,通过立法要求高校在行使处分权时应当听取学生的陈述和申辩,在此基础上决定对学生是否给予处分;对于拟作出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等影响学生受教育权的重大处分前,应当举行听证会,根据听证会记录作出处分,以保证高校正确行使处分权,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20.
权利体系视角下纳税人权利保障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税务总局前不久发布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昭示着我国开始加大保障纳税人权利的力度。纳税人权利的保障应着重从制度构建入手。本文从纳税人权利体系的视角,将保障制度构建分为税收征管过程、税收立法过程与宪法基本权等三个层面,对现行制度的缺陷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国情实际,对制度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