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世俗化、反世俗化与"消解世俗化"--评伯格的宗教复兴与政治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98年,霍金斯大学尼采学院的"外国政治研究所"同"伦理与公共政治研究中心"合作举办了"宗教与政治"系列讲座.波士顿大学经济文化研究所所长、社会学家PeterLBerger应邀作了主题发言The Desecularization of the WorldA Global Overview.应邀主讲的还有杜维明,Jonathan Sacke,George Weigel,Davie Martin,Grace Davie,Abdullahi A An Naim,他们依序分别就当代中国宗教、犹太教与现代世界政治、John Paul Ⅱ时代的罗马天主教、福音派的崛起及其政治含义、欧洲例外论及当代伊斯兰运动等发表自己的见解.报告人认为,近20年的事实表明,除了西欧,在当代世界宗教不但没有削弱,而且更加引人注目,对世界政治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这一现象,伯格提出用Desecularization来解释.他认为,"现代化必然导致宗教在社会层面和个人精神层面的衰落,这个基本观点业已证明是不对的.现代化的确招致某些世俗化的结果,但是它同时也唤起强有力的反世俗化运动.而且社会层面的世俗化同个人意识方面的世俗化并无必然联系.……至少可以说,宗教和现代性的关系是相当复杂的."[1]伯格接着分别介绍了本世纪末福音派的崛起、伊斯兰民族主义运动、南美和非洲的天主教的扩展等等,认为正在兴起一场宗教复兴运动,所以,可以预言"21世纪的宗教决不会比本世纪逊色"[2].本文认为,伯格等7位演讲人所列举的事实无疑是存在的,中国近20年有过一阵宗教热也是确实无疑的,问题在于怎样解释这一现象以及怎样评估它在未来政治和伦理生活的作用.文章围绕伯格的Desecularization理论作了深刻剖析,并提出了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
宗教伦理、宗教组织及世俗化因素--刍议宗教伦理研究中的社会学分析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和宗教伦理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议题之一,并形成了历时性因果分析及共时性功能探讨两种取向,但就其研究进路而言,大多数研究基本上都具有明显的韦伯式分析路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某种简约化缺陷,难以回答宗教伦理何以发挥其共时性功能;何以产生其历时性之结果等操作性问题.对此,如果在韦伯式的分析路径中引入组织运行和世俗化因素等中介变量,可以使得社会学对宗教伦理的分析得以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文化一词有一个应用演化的过程 ,在德语中 kultur意味着精神文化 ,而 zivilisation则是指物质文明。德语中表述文化概念时常使用 kultur,偏重于前者。与此相对 ,在欧美文化一词常被译成 culture,其含义实质是指生活样式。 日本人对文化这个词的认识过程经历了战前和战后两个阶段。战前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 ,打破了锁国状态 ,呈现文明开化的局面 ,对世界的认识和西洋文明的学习是从引进西学开始的。其中 ,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较深 ,所以第一阶段的文化理念倾向于德国派。第二个阶段 ,战后美国对日本实行占领 ,在日本强制性地实行了一系列… 相似文献
4.
信仰研究与亲属关系研究分属于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不同的领域,向来被认为是支配不同社会的文化机制,文章试图把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就人神关系与亲属关系的互动而言,选取三个各有所指案例:第一个案例显示,亲属关系优越于人与神之间的信仰关系;第二个案例显示,亲属关系让位于人神关系;第三个案例显示,二者存在交叉,交相为胜.此三套逻辑是汉人亲属关系与人神信仰关系之间互动的最基本模式,对于理解汉人社会运转具有理论工具意义.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开创性工作不仅体现在他通过把自由、历史引入哲学而改变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格局,而且体现在他通过对时间的追问而改变了古希腊人的传统时间观:时间不再是外在的物理之流,而是我们的思想-意识的伸展.对于奥古斯丁本人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不仅使他得以捍卫上帝的超时间的绝对自由、全知全能以及关于上帝从无中创有的创世学说,而且使他得以"拯救"被物理时间带入"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现象世界的真实性;而对于哲学来说,这一时间观变革则使时间本身成了哲学的一个问题,并且是哲学切入其他问题的一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6.
创造性的问题是有创造力的人的问题--马斯洛创造性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性问题的研究一直侧重于原子论的方法,原子论方法的局限将创造性理解为外在行为。马斯洛认为研究创造性必须是整体论的,而不应二歧化思维。创造性的问题就是有创造力的人的问题。教育的作用是发掘人的潜力,尤其是要注重人的创造性态度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印度古代哲学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基本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是世界许多国家或地区哲学史上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对它的考察应是我们哲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印度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较完整的叙述自然需要较大的篇幅。本文只能简要地叙述和分析古代印度人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念。这里所谓“基本观念”指该国哲学在这方面的主要或影响较大的理论。一、早期宗教哲学文献中的基本观念现存印度最早的宗教历史文献是吠陀 (Veda) ,而较早大量叙述印度哲学思想的典籍是奥义书 1。在吠陀和奥义书中 ,都记述了古代印度哲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在吠陀中 ,叙述这方面内容较典型的赞歌是… 相似文献
8.
历史与人的生成 --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本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人的劳动不断地创生的,人的基本活动方式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历史并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也不是主体的认识和想象,而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成运动。正是生成的过程,使人生存之中不可逾越的极限性转变为人之自由、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源泉和根基,人类的历史才能表现为不断超越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9.
人的自身价值的实现才是人的发展的内在要义。教学的作用不仅仅体现在人作为工具的价值上,重要的是发展独立人格、学会思考、洞悉生命意义并进而实现自身价值。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促进人的发展的手段,才能真正理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弗洛伊德认为,人是由三我采支配其行动,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社会化人就是超我境界下的人,是已经掌握了人类的一些基本道德要求、社会规范和基本技能,并持续学习,不断进步,勇于探索的人,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统一,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切积极的有效的健康的劳动力总和.现代科技革命担负着解放人类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而且为人们的发展提供了有效保障,它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不仅推动了人的智力发展,更突出了思维水平的提高.因此说,人力资源的多样化、人力资本的内涵化会促使社会化人的全民发展,而社会化人的全民发展和现代科技革命的不断进步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双翼. 相似文献
11.
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理论前提,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的价值目标,马克思充分肯定了世界历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深刻地揭示了世界历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负面影响。马克思认为,只有扬弃异化、消除旧式社会分工,实现共产主义,才能最终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试论人的本质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思想转变、促进人的发展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这就决定了,只有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才能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及其特征,才能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学说中,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如果以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为根据,并参照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对此加以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唯物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深层关系及其逻辑引申意义。这在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实践对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契合作用、唯物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实践规范、社会主义向人的回归等几个方面都能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的西方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它是对传统的理性人本意识的反拨。但这并不意味着20世纪的作家都是非理性的崇拜者。特别是20世纪 50年代后,西方文学明显表现出对新的“理性”与“上帝”的追求,显示了对更高意义上传统人本意识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为对象,从马克思主义分析人类社会进步性理论、人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实践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关系的重要性;从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互相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关系实现的可能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闲暇时间的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观念的转变四个方面分析了二者关系实现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6.
“人在环境中”是社会工作发展中的重要命题,体现出社会工作实践对人与环境的双重关注,而二者的关系同样是学界关注的重点。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与变化,影响了西方社会工作不同历史时段的专业目标与实践模式。本研究将学科中人与环境关系作为依据,将西方社会工作划分实践探索期、个体诊断期、关系平衡期和结构导向期,并对二者关系的演变历程和变化趋势进行总结。同时结合当代环境的变化,探索社会工作中人与环境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要实现现代化,人是问题的核心,于是人的素质能否提高,便成为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提高人的素质有多种途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能够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人,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本身必须具有全民性、现代性、科学性等特点。在这方面,近代日本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与其所处的社会--欧·亨利与莫泊桑的两篇短篇小说对比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和赞美诗》与《项链》分别是美国作家欧·亨利和法国作家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两位语言大师在这两篇小说语言符号的运用及其讲故事的方式上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前者侧重以现实主义手法揭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后者以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了人的本质中的阴暗面。但两者又分别从人的本质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人的生存困境,体现了悲剧的审美机制。 相似文献
19.
作为美国20世纪"南方文艺复兴"的代表作家,奥康纳在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中不仅延续了美国南方文学的创作主题,强调家庭、宗教信仰、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等概念,继承了南方女性作家关注女性、关注女性形象与生存体验的创作传统,更以其强烈的宗教现实关怀的情怀,探讨了人和人、人和神的关系,使传统文学业已表现的理智与情感、理性与本能欲望、善与恶等二元对立的人文母题超越了狭隘的地域界限。其中,作品对人类生存困境以及人性两面价值的透视,反映了20世纪西方文学对人类自身价值与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失衡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之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必然造成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社会公平严重缺失和轻视社会建设,进而阻碍人的发展。只有在人学的层面,才能对增长与发展的关系作出透彻的阐释。就是说,只有以人的发展引领社会发展,才能超越排他性发展而实行包容性发展,才能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