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俞樾认为《论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为"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之"传写互易",理由是"‘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验诸《论语》时代经典,"寡"谓寡少,并非限于"以人言";"不均"谓不平均,不公平,并非限于"以财言",故俞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王小东 《可乐》2008,(9):56-56
中国人似乎并不太在意本国人怎么看自己,倒是特别在意外国人怎么看自己;不太敢用自己的标准衡量事物,而是特别喜欢用想象中的外国人的标准衡量事物。从国家层面说,外国人要是说个什么"中国威胁论",有人就着急得要命,一个劲儿地跟人家解释,咱们自娘胎里带出来的就是爱和平、不爱打仗。外国媒体  相似文献   

3.
正关于《论语》研究的困境,宋志明教授为《〈论语〉哲学》所作的序说得很清楚。宋志明教授说:研究孔子,谈何容易!关于孔子的直接的思想材料,只有一本《论语》。文字不多,大约1万5千多字,如果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大概只用两个版面就够了。可是,就这1万5千多字,被中国人读了2千多年,据说《论语》的注本有3千多种。真可谓众说纷纭,使人莫衷一是。想借助以往的注本求得《论语》的"原意",显然是办不到的事情。我觉得,研究《论语》,并非探求"原意",并非探求所谓亘古不变的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经典,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绝不亚于《圣经》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深化对《论语》的研究,有若干疑难问题需作深入探讨,包括《论语》的编著者、《论语》的真谛、《论语》的核心思想、《论语》的疑难句等;认为《论语》主要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参的弟子们编纂而成,也包含了冉求、闵子骞的弟子编纂的一些内容;《论语》是一本政治哲学书,围绕着为人、为学、为政三位一体的内容展开;《论语》核心思想是"仁",包括体和用两个方面,仁之体为内心修养,仁之用为"仁民爱物"。  相似文献   

5.
《论语谶》是汉代谶纬依附于经典的产物,其内容不仅包括对孔子的神化和对《论语》经文的神学性解释,而且包括大量的天文地理、古史、神话、符瑞和谶语,其中充斥着大量的占星术数、神怪妖异的内容,这些东西虽"颇近荒怪",但也不是毫无价值。部分内容对于我们了解汉代的风俗、迷信和社会思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其荒诞不经,就予以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上)     
在我悠长的写作岁月里,这是一件怪事。我记得当年我大概三十岁左右,已经出版了好些小说。依我自己的准则,亦堪称薄有文名,只是不晓得别人怎么样想。有些人就是不看小说,无论是《红楼梦》或是《战争与和平》他都不看。往往在本市而又  相似文献   

7.
"说"字在《左传》中出现了约95次,根据其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分析归纳出其本义是"敬服"。把这个本义套用到《论语》中出现"说"字的全部18处句子都能贯通解释。《左传》和《论语》中"说"字的使用有细微的差别。《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深刻意义是:学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论语》中的"人"、"民",在不同情况下,含义有所不同。前者多半泛指一切人,有时特指统治阶级;"民"则多指庶民百姓。两者具有种与属的关系。人中的"君子"、"小人",是对个人品德、学养的评价,指无定则。文章对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论语新探.释人民》一文,把"人"、"民"分别归属于"奴隶主与奴隶"两个阶级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此同时,对《论语》中与"人"、"民"相关联的教、诲、爱、使等词语的含义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论语·季氏》中有如下一段文字: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还被选入统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文题目是《季氏将伐颛臾》。课本对这段文字中的“不患”两句注曰:“这两句传抄有误,‘寡’和‘贫’应调换。寡,人口稀少。贫,财用不足。”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182页,对这两句也注曰:“这两句话应该是‘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这样上下文才讲得通。”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  相似文献   

10.
焦循对《论语》的研究,是为补充邢昺的《论语注疏》而作,其特点是重义理而轻考据.他对"一以贯之"、"异端"等孔学真谛作出了新的诠释,提出了以《论语》来阐发《易传》思想,又以《易传》来印证《论语》之说,从而正确地把握孔子的思想脉络,给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治学启示.另外,通过对《论语通释》原稿本与定本之间关系的考辨可以看出,《论语补疏》是研究焦循《论语》学的最为完备的文本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12,(3):43
你是否有时在答应某件事或某个人后又后悔了呢?那你可能患了取悦别人的毛病。无法说"不",是一种控制力差的表现。如果你觉得很难说"不",那你可能太在乎他人了。考虑你自己的需要,并要记住,你有一切权利说"不"。学会说"不",并享用你所得到的剩余的时间、精力和空间。如果你办  相似文献   

12.
王德刚先生在《游必有方——论孔子的旅游休闲观》中对"游必有方"的"游"、"方"和"游于艺"都提出了自己新的解释,认为"游必有方"的"游"是指旅游的游;"方"指的是规则。这种解释确实有新意,但可惜并不符合孔子《论语》的原意。  相似文献   

13.
黄式三(1789-1862),字微香,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著名学者.《论语后案》是他的代表作,在晚清、民国期间影响甚大,其实事求是、不主汉宋的学术贡献获得李慈铭、章太炎、程树德等人高度评价.该书共有叙记五种,其中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印本有"黄式三《论语后案弁言》"一种,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本有"黄式三《论语管窥叙》"、"黄式颖《论语后案叙》"、"黄式三《论语后案自叙》"、"黄以周《后记》"四种.据此五种叙记,可大略认识《论语后案》的版本源流、思想特质等问题,故试予以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无友不如己者",<十三经注疏>解为:"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日:"无、毋通,禁止词也.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据此,学人多解为"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如杨伯峻<论语译注>、许嘉璐<文白对照十三经>等皆持此说.笔者以为这样解释不够妥当,试加以辩说.首先,这种解释与孔子的思想体系不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仁"就是"爱".  相似文献   

15.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别人的永远是最好的。比如说,不少男子都有这样一种心理:无论自己的妻子多么漂亮,见了另外美丽的女人仍是忍不住怦然心动;不少女人,对现状不满意,总爱拿自己男人的短处与别的男人的长处比。这些人,总觉得风景在别处。于是,对自己拥有的不满意,喜欢欣赏别人的风景。喜欢欣赏别人风景的人,最容易瞧不起自己,产生自卑情绪。为什么光看别人不看自己?难道自己真是一无是处了吗?卞之琳在名诗《断章》中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的和楼上的,互相都把对方看成风景。他们也可能尚未意…  相似文献   

16.
《论语》“忠”“恕”本义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确解释"忠"、"恕"二字对于准确理解把握孔子思想以及《论语》非常重要。"忠"指把心放正中,不偏不倚,并以此对待人和事;"恕"指如同自己之心,用自己之心情去体会他人之心情。  相似文献   

17.
对《论语·乡党》末章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共、嗅两个字是理解问题的关键,“共”应与“拱’’相通,“嗅?’应当作“臭”,为张两翅之貌。要正确理解此章需要几个前提:第一,必须了解孔子的思想;第二,必须了解子路的性格;第三,必须了解《论语》一书的特征。《论语》一书有内在的逻辑,是按照孔子一生的出处进退和思想学说精心编辑而成,故《乡党》篇不可能是子路一人集录。  相似文献   

18.
钱穆《论语新解》对于《论语》学习的意义在于 ,不但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常识 ,帮助扫清文字障碍 ,懂得《论语》读法 ;一般研究者亦可从中明白读书当先知人 ,学习《论语》当先学习孔子之人品、道德、风范。  相似文献   

19.
在这里所要讨论的"直"是指在《论语》中出现的表示坦白直率的意义的词,在以前的学者中都从《论语》中发现这一个词是孔子哲学思想当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并以此为突破口解释孔子的哲学思想,学界曾一度讨论过此问题,而本文是从直入手分析直的理论依据——传统性的学说,并结合孔子后学孟子的性善论论证所谓的传统中国人究竟是以什么精神面貌出现于历史的舞台的。  相似文献   

20.
顺应翻译论可以解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间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法;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法。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